抗疫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旨归、现实挑战与实践进路
作者: 马志霞 吴金玲摘 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任何时期都显得至关重要。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生动实践感染着大学生,以此为契机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旨在培养知国之明,涵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及推进报国之行。但是,诸多现实挑战也在不断误导大学生的爱国认知、消解其爱国热情、弱化其爱国自觉,并影响他们的爱国行动。为此,就需要从凝练抗疫教育内容、创设浓厚爱国氛围和深掘抗疫爱国资源及创新爱国教育途径等方面加以思考及应对。
关键词:抗疫;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实挑战;实践进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31-0168-06
Abstract: Patriotism is the most important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hope of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patriotism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t any time. The vivid practice of fighting COVID-19 across the country is affecting college students. Taking this as an opportunity to strengthen patriotic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ims to cultivat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untry, cultivate the patriotic feeling, strengthen the ambition of a powerful country and promote the journey of serving the country. However, many practical challenges are also misleading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c cognition, dispelling their patriotic enthusiasm, weakening their patriotic consciousness and affecting their patriotic action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ondense the content of anti-epidemic education, create a strong patriotic atmosphere, dig up patriotic resources for anti-epidemic education, and innovate patriotic education approaches.
Keywords: anti-epidemic;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c education; practical challenges; practice into the road
201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这次抗疫斗争中,青年一代的突出表现令人欣慰、令人感动”[2],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投身实践承担了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在此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抗疫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旨归
抗疫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具体而言就是以抗疫为契机培养大学生的“知国之明、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3]。
(一)以抗疫为契机培养大学生知国之明
以抗疫为契机培养大学生知国之明,就是要通过抗疫实践帮助大学生了解国之历史、了解国之现实和了解责任担当。首先,引导大学生了解国之历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知史爱党、知史爱国。通过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以及夺取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来之不易,以此激发大学生明白爱国的道理。其次,引导大学生了解国之现实,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大局观。通过准确把握疫情防控的形势与任务、了解中国在全球抗疫中发挥的作用,从而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以此涵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再次,引导大学生了解责任担当,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角色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4]”时代际遇让当代青年成为了抗击疫情的主力军。明确自己在抗击疫情中的责任,明白自己是新时代共和国的栋梁,并勇于承担起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健康的时代使命。
(二)以抗疫为契机涵养大学生爱国之情
以抗疫为契机涵养大学生爱国之情,就是要通过抗疫实践引导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5]”首先,引导大学生热爱祖国,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关注武汉等疫情严重的地区,关心和帮助当地人民。在明白防控战疫人人有责的道理时,激发出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并激励他们用自己的力量给国家献力。其次,引导大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使其更加拥护党、信任党及增强跟党走的信心。在这场前所未有的疫情面前,中国人民没有被现实所打败,反而越战越勇,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是危难当头之际带领中国人民化险为夷的中流砥柱”[6],也是夺取抗疫胜利的根本保证。再次,引导大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增强其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以此涵养爱国之情并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7]”抗击疫情取得基础性胜利充分彰显了这一制度优越性。
(三)以抗疫为契机砥砺大学生强国之志
以抗疫为契机砥砺大学生强国之志,就是要通过抗疫实践帮助大学生树立爱国的信仰、奋斗的信念和报国的信心。首先,帮助大学生树立爱国的信仰。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信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每个逆行者,他们舍弃“小家”为“大家”的爱国举动感动着每一个国人。投身抗疫活动的“义无反顾”,源自他们心中坚定的“爱国信仰”。帮助大学生砥砺强国之志,就是要借助爱国人士的抗疫实践并辅之以理论讲授,以此帮助大学生将爱国情转化为强国志。其次,帮助大学生确立奋斗的信念。“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8]”疫情当前,八十多岁的钟南山院士仍然“挂帅出征”,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院长不顾疼痛始终“坚守阵线”……面对英雄的奉献与牺牲,作为新时代青年的大学生更应担负时代赋予的使命,扛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引导大学生砥砺强国之志,就要帮助其确立励志勤学、为国奋斗的信念,助力祖国战胜疫情、献力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再次,帮助大学生建立报国的信心。在抗击新冠肺炎这场战役中,各行各业纷纷扛起责任坚守战疫一线,千千万万普通人挺身而出默默作出奉献……“战胜这次疫情,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只要紧紧依靠人民,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9]。引导大学生砥砺强国之志,还要帮助其感悟人民的力量,树立报国的信心,与亿万人民一道为国家的兴旺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以抗疫为契机推进大学生报国之行
以抗疫为契机推进大学生报国之行,就是要通过抗疫实践引导大学生践行发奋学习的报效之举、力所能及的报国之举及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首先,引导大学生践行发奋学习的报效之举。热爱伟大祖国既是本分也是职责所在,大学生要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首要任务便是努力学习、增长本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药物研发等医学人才的缺乏。况且,“青年中的‘拔尖人才’‘专业人才’或是有一技之长的普通劳动者,都是实现中国梦所需要的人才”[10]。为此,就需要引导大学生将发奋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11],作为报效祖国的首要之举,就是要努力成长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需的有为之才。其次,支持大学生践行力所能及的报国之举。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但报国之举也并非是单一的。“牺牲是爱国,斗争是爱国,捍卫是爱国,坚守是爱国,奉献是爱国,创造也是爱国。每个人以自己的姿态爱国,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12]”引导大学生将爱国情转化为爱国行,就是要支持他们力所能及地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地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事。再次,鼓励大学生践行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各条战线的抗疫勇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刻冲得上,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2]。新时代青年同奋战一线的抗疫英雄一道,用舍身忘死的举动一同撑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脊梁。
二、抗疫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事件为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现实机遇,但也不乏风险挑战甚至是惊涛骇浪。
(一)部分西方政客对中国抗疫的污名和抹黑误导大学生爱国认知
爱国认知是个体通过思维感知对有关爱国的信息进行处理并转化为爱国知识的能力。疫情期间,大学生的爱国认知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干扰,尤其是部分西方政客对中国抗疫的污名抹黑。“病毒标签化”“对华污名化”及“疫情政治化”,这些充满偏见的舆论意图挑起意识形态纷争,进而混淆、误导大学生的爱国认知。首先,“病毒标签化”误导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疫情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灾难,面对这一公共卫生事件的威胁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联防联控共克时艰。但是,部分西方政客却始终消极抗疫积极攻击中国,他们将目标首先对准了“病毒名称”与“病毒源头”。不论是“中国病毒”“武汉肺炎”,还是“中国起源论”“中国责任论”等,这些精心炮制出的荒谬论调无一不在“甩锅”中国。将病毒标签化不仅制造出仇恨与对抗,更误导了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其次,“对华污名化”误导大学生对中国制度的认知。疫情防控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显露无疑,资本主义制度却陷入混乱无序的制度失灵之中。面对制度之殇,部分西方政客开始穷尽手段污名化中国,污蔑武汉封城是侵犯自由和人权等。但在面对意大利等国的大面积封城与严厉管控时,映照出的却是西方国家的虚伪与双标。种种妖魔化举动的背后是西方国家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由此发起的制度进攻却在加速疫情时代的“新冷战”,进而影响大学生对中国制度的认知。再次,“疫情政治化”误导大学生对中国贡献的认知。疫情不分种族、病毒不分国界。中国在积极抗疫的同时,力所能及地向世界提供防疫物资援助、派遣医疗专家团队等,彰显了大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一些西方政客却对中国为世界抗疫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置若罔闻,反将其污名抹黑为“外交攻势”与“政治图谋”。对中国抗疫贡献的政治化是别有用心的,他们试图通过将中国抗疫的正义之举予以否定,以此遏制中国在合作抗疫中的国际影响力,进而误导大学生对中国抗疫贡献的正确认知。
(二)少数党员干部在疫情初期的应对不足消解大学生爱国热情
爱国热情是个体对待祖国所表现出来的热烈而积极的情感或态度。这种爱国情感或态度基于认同而产生,疫情期间更突出表现为对政党及其党员干部的认同。但此次疫情大考既考出了政府部门的责任担当,也考出了少数干部的本领恐慌。出彩的中国答卷是令人钦佩的,但少数干部在疫情初期的应对不足也影响着大学生对共产党员的认同进而消解爱国热情。首先,少数党员干部的应急管理能力不足消解大学生对共产党员的价值认知。澎湃新闻于2020年1月29日发布的一份网络调查报告显示,受访者对一线医护人员、医疗卫生系统等各方力量在疫情初期的防控表现评分都很高,但对湖北省政府和武汉市政府的表现打分却不及格[13]。这一结果反映出民众对少数党员干部的应急管理表现不甚满意。党员干部是抗击疫情的中坚力量,但疫情防控这块“试金石”却暴露出少数问题干部的不作为与慢作为,这必然影响大学生对党的根本宗旨产生价值怀疑进而消解其爱国热情。其次,少数党员干部的舆情应对能力不足消解大学生对共产党员的情感认可。突如其来的疫情极易诱发舆论事件,借助移动互联网又容易发酵为网络“爆点”,进而引发大学生的高度关注和持久讨论。“让群众更多知道党和政府正在做什么、还要做什么,对坚定全社会信心、战胜疫情至为关键”[14],然而,少数党员干部却出现了“一问三不知”的窘况,这既降低大学生对官员的正面评价,又会影响他们对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情感认可,从而消解其爱国热情。再次,少数党员干部的依法治理能力不足消解大学生对共产党员的行为认同。“有一些地方和部门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进退失措,出台的一些防控措施朝令夕改,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严重妨碍疫情防控的违法犯罪行为,群众对此不满意。[15]”少数党员干部从中暴露出的能力短板不仅影响疫情防控的有序开展,还会引发大学生对这一队伍法治意识与治理能力的质疑,进而消解他们的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