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交通强国建设需求的智能交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及实践

作者: 丁川 于滨 鲁光泉 高剑

面向交通强国建设需求的智能交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及实践0

摘  要:新时期交通强国建设对交通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主动跟踪交通行业变革动向,为建设交通强国提供坚强人才支撑。为此,该文剖析新时期我国高等院校智能交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面向交通强国建设需求的智能交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途径。结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运输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任务,初步探索建立符合交通强国要求、具有北航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内交通运输类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交通强国;交通运输;智能交通;人才培养;新工科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32-0030-05

Abstract: Building China into a country with strong transportation network under the new era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in the training of transportation talents. As the main front of talents training,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should respond to the major national strategies and follow the trend of changes in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positively, to provide a strong talent support for building China into a country with strong transportation network. To this e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talents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he new era, and proposes the construction way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facing the needs of building China into a country with strong transportation network.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ing task of national first-class transportation specialty of Beihang University, a talent training system characterized by Beihang University that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a country with strong transportation network has been preliminarily explored and established,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domestic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n transportation.

Keywords: a country with strong transportation network;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talent training; new engineering

建设交通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先行领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是新时代做好交通工作的总抓手[1]。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部署,认真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推进交通强国建设新征程中的积极作用,本文重点探索高等院校在智能交通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路径和模式。

一、交通强国建设对智能交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一)创新驱动交通发展,着力推动交通强国建设

交通运输业是基础性、服务性、引领性和战略性产业,其发展关乎生产、流通、消费和生活,关乎国家综合国力、竞争力、军事能力和地缘政治。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决策,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崇高使命。建设交通强国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世界领先的交通运输系统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包括高速铁路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内河航道里程、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量、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等规模均居世界第一,铁路营业总里程、公路总里程、民用机场数量等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二。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然而,对比世界领先的交通强国,我国交通运输在安全水平、技术装备、服务质量、效率成本,以及国际竞争力、影响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交通运输尚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出,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交通强国。交通强国的基本内涵是: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

(二)面向强国需求,大力培育智能交通创新型人才

在世界范围内,交通重大变革正在兴起。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催生交通运输重大变革,智能、共享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绿色发展潮流不可阻挡。普及智能技术是大势所趋,智能交通系统技术(智能交通控制、基于交通大数据的交通深度分析研判和精准施策、人工智能、车路协同等)的应用迅速推广,引领交通管理水平提升,推动智能公路、智能铁路、智能港口、智能航空和智能水运发展,新一轮云计算、大数据、精准位置服务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牵引智能网联交通时代的到来。加快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应有一支符合新时期要求的创新人才队伍[2-3]。《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从理想信念、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和使命责任等角度对新时期交通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人才队伍要精良专业、创新奉献;培育高水平交通科技人才;要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的知识型、技能性、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大力培养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交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要加强国际交通组织人才培养[4-5]。

二、新时期智能交通人才培养现状剖析

智能交通是现代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交通运输行业对智能交通创新人才需求旺盛,如何加快这类人才培养, 主动适应行业发展需要,一直是困扰智能交通方向人才培养的主要症结。智能交通创新型工程教育,涉及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载运工具、安全工程和经济管理等多个领域,是现代工程技术、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是极具代表性的新工科。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安全、便捷、高效的智能交通,对于建设交通强国至关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和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推动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大力发展智能交通。交通强国战略的实施加快了智能交通产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亟需一大批实践能力强、堪当大任的创新人才。当前,我国智能交通人才培养主要依托于交通工程专业或交通运输专业教育,存在课程知识体系滞后、人才培养模式固化和工程实践能力脱节等问题[6-8],致使智能交通创新人才匮乏,成为制约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对学生德育关注不够,忽视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交通人才责任重大,品格塑造极为重要,应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增强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和行业认同感,培养学生矢志报国、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4]。智能交通创新型人才培养,涉及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载运工具、安全工程和经济管理等多个领域,交叉融合现代工程技术、经济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多个学科,是极具代表性的新工科。应改变填鸭式教育,课堂教学应从重知识传授转向知识和能力并重,教学过程应从重结论转向重过程。

第二,教材知识体系滞后,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案例,缺乏跟踪前沿热点知识,无法满足智能交通产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9]。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也是教学的基本工具,陈旧的教材严重影响智能交通创新人才的培养[10]。面向现代交通运输系统智能化、网联化、协同化的发展趋势,应重新梳理知识结构,围绕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案例和产业技术发展编写全新框架的系列教材,加快体现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能交通教材体系建设。

第三,人才培养实践环节以观摩实习为主,操作性的实践教学多停留在图纸上,结合工程实际的动手实习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无法满足智能交通产业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交通作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应用学科,应紧密围绕行业需求和科技前沿[11],强化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培养既有创新理论知识又有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智能交通创新人才[12]。

由于信息通信、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与交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正驱动智能交通、智能载运工具和智能建造等新型学科专业的出现。交通学科专业设置取向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专业的交叉融合和本研一体化也成为智能交通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三、智能交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途径

智能交通强调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融合,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我国在交通信息控制、交通基础设施和新能源汽车等交通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智能交通人才培养的思政教育提供了重要元素。面向新时期交通强国建设需求,紧跟交通行业“智能化、网联化、协同化”的发展趋势,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思政为先、学科交叉融合、科教融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和扎实基础、科学素养、求实创新的智能交通创新型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人才力量。

(一)强化立德树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以中国交通百年历史发展进程为背景,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文件为抓手,组织专业教师深入挖掘凝练国家近年来在智能交通控制、交通基础设施和新型载运工具等交通领域重大成就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建设交通学科课程思政案例集和课程思政指南,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有机结合,构建符合智能交通育人特点和认知科学要求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方法,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引导同学树立“爱党、爱祖国、爱交通”的理想信念,使课程思政真正做到落地见效。

(二)强化学科交叉,构建一流人才培养基础体系

以国家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探索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跨学科、跨专业本研贯通智能交通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机制,充分调研行业人才培养的最新需求,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从师资、课程和教材等构建智能交通创新型人才培养基础体系。以教学名师为标杆,推进教学团队建设,逐步实现有组织的教学;以一流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为建设目标,大力提升智能交通专业课程质量;以教材建设为依托,成立教材工作组,加强新建、新编教材的规划、建设和审核,打造一批具有我国智能交通特色的精品系列教材;以教学督导制度建设为抓手,构建课程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稳步实现专业核心课程的全面一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