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背景下交通系统仿真技术与应用实习课程改革研究
作者: 张丽岩 马健 王燕 胡晓菲 李治欣
摘 要: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但目前相关人才的培养路径仍亟需优化。现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交通流运行和演化的规律,针对目前教学模式的不足,从完善教学目标、引入课程思政和转变教学方法等多个维度对交通仿真课程进行改革研究,为思政背景下的课程改革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
关键词:课程思政;交通系统仿真技术与应用实习;教学现状;课程改革;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32-0144-04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upport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but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relevant talents is still in urgent need of optimization. In order to enable students to better grasp the law of traffic flow operation and evolution, aiming at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mode, the course of Traffic Simulation is reformed and studied from several dimensions such as improving teaching objectives, introduc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and changing teaching methods, providing new ideas and new directions for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reform und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background.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ransportation System Simul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Practice; teaching status; the curriculum reform; optimization strategy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并提出各门课程教学要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今后课程教学改革应朝着将课程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相互融合的方向进行。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关系着国计民生,其中人才思想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是关键。鉴于此,本文通过将交通系统仿真技术与应用实习课程的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关联,针对目前教学模式和内容上面的不足,提出具体的针对性策略,使学生在思政背景的影响下更好地掌握交通流运行和演化的规律。
一、交通系统仿真技术与应用实习的课程教学现状
现代交通系统是极其复杂的系统,人-车-路-环境-信息等系统构成要素相互关联、高度耦合,边界开放,众多问题难以通过现场观测和理论建模进行分析,而仿真则为复杂交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2]。基于此,现有交通仿真课程教学亟需探究自身的不足之处,完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综合研究现行交通仿真课程的教学现状,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方式传统,教学内容不够新颖
目前教学方法都是以教材为纲领的授课模式,课堂教学侧重在仿真技术基础知识的讲解,涉及的知识面广、专业性不够突出,甚至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教材滞后现象、时代性不强。本次拟通过案例启发式与校企合作法进行授课,通过利用实际项目创设出虚拟的实际环境,直观地了解交通工程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
(二)实验硬件设备不够齐全,教学设备支撑不足
现有的交通工程仿真实验只能单纯依靠交通仿真软件(VISSIM,TransCAD,TRAFFIVWARE)进行交通流运行和演化,不方便进行虚实融合,且交通工程的特殊性,较难进行实地实验,实验场景单一。学校硬件设备不足以支撑学生进行良好的实验,仿真软件的价格高昂,不方便实验室获取新版本的软件。实验室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验器材,培养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实践和课堂教学课时失衡,理论与实际结合度不足
目前高校的交通仿真课程是课堂讲解与上机实践分开的,课堂讲解课时较多,上机实践课时较少[3]。课堂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讲课,上机实践则侧重于交通仿真软件的应用,两者的直接衔接不是很紧密,学生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让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同时进行,使得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学校还可以和企业合作,让学生到企业实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提前进行企业实习,积累经验,提升专业素养和实际动手能力。
二、思政背景下交通系统仿真技术与应用实习课程改革的难点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理念,它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本来的性质,更不是要把专业课程改造成思政课模式来教课。课程思政是要利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来挖掘思政元素,将其巧妙地融入专业知识中[4],由此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但目前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改革仍然存在较多问题,要进行改革就要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重难点,以下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分析。
(一)思想政治课与实际生活的差距较大,难以落实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抽象的思想理论层面上的提炼,不能具体顾及到不同时期不同层次学生的情状和学生个体的特殊性。若教学内容只停留在教材中,思想政治教育便无法进行深入发展,学生也不能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而这直接影响着交通系统仿真技术与应用实习课程教学的最终效果。由此课程改革应重点结合周边发生的和社会上的热点案例拉近学生感知的心理距离。
(二)高校教师对思政教育存在认知偏差,总体重视度不够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程的任务,而他们只要负责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讲解[5]。课程在进行授课设计时以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要求及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忽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在进行教师考核、学生考核时,也往往将思政作为次要的指标,甚至忽略不计。因此高校教师对思政教育的认知需要调整,让其意识到思政教育和课程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
(三)课程难度大且枯燥,学生总体学习热情不高
大学生参与交通工程全过程的机会较少,不能直观了解交通工程实际情况,更不能意识到交通运输行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且职业认同感总体水平不高。课程难度较大且枯燥,加上学校硬件设备不足更难以支撑学生进行良好的实验,导致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学习热情不高。由此,专业课程融入有趣有启发性的思政案例可以提高课堂活跃度。
三、思政背景下的课程改革优化策略
(一)将课程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融合统一,使思政和课程改革同向而行
交通系统仿真技术与应用实习是一门涵盖交通运输仿真与道路分析的课程,交通仿真是从事交通运输类工作需要掌握的专业性知识和操作的基础。对于课程改革,需结合社会对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需求及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制定课程建设目标[6]。
课堂建设目标分为课堂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在教学理念、专业人才培养方法等方面取得改善,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与自我挑战。将二者目标相互融合统一,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对课程内容的关注度,使得两者的联系更加紧密,课程改革更有的放矢,
思政育人的具体目标及融入见表1。
(二)多角度拓展思政融合课程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统编教材作为依据,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同时也不能简单照本宣科……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7]”
要让课堂成为思政辅助课程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可以利用案例分析、以专题为基础授课、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导入、进行探索式的创新学习等方式进行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合教学。
采用案例启发式与校企合作式教学法来授课就是“在教员的指导下,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整门课程的授课就是一个实际工程研究案例的完成过程,课程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都体现在案例完成过程中。此外,学校和企业还可以达成就业协议,安排学生到企业学习,毕业后企业优先录取该学生,可以实现企业和学生的双赢[8],如图1所示。
图1 案例启发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简图
(三)挖掘思政元素和交通系统仿真技术与应用实习课程的融合点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课程思政要全程融入课堂教学建设。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要注重创新教学方法,特别是通过对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的探索,将思政教育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交通管理的法治意识,强化交通仿真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而在此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和交通系统仿真技术与应用实习课程的融合点,使得思政背景下的课程改革更有说服力,以下是本文提炼出来的可以融合的思政元素。
1. 大国工匠精神
大国工匠精神不只是对专业技能的标准和要求,更是对从业者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的推崇[10],本课程通过穿插案例,讲解交通工程领域内的具体实操,培养仿真和应用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工匠精神信念。
2. 创新精神
高水平的仿真软件研制,离不开新理念、新姿态、新一代的能工巧匠。现行的各版本交通仿真教材中,一般都是采用国外知名公司的产品,我国产品没有处于前沿。学生要带着发现的眼光看问题,主动探索,不断创新。
3. 团队意识
每一次成功都离不开团队的合作,采用校企合作法,使学生在团队合作及在企业单位实习的过程领悟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以及技术之外的团队意识,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提高认知格局和领悟能力。
4. 交通强国信念
交通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其发展推动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通过课程案例讲解我国交通工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交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帮助学生树立交通强国信念,强化交通仿真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 职业理想与社会责任
在日常的教学和应用实习中,通过案例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交通仿真相关理论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和社会责任感。
(四)思政背景下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学生思想和专业教师双培养模式
交通系统仿真与应用实习课程改革还要改革考核方式,可以通过专业教师考核和学生考核两方面进行。对专业教师的考核,除了以往的职业道德、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方面,还要加上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考核教师在上课时是否进行了思政元素的融入,思政元素融入的方法和形式是否恰当。通过对专业教师的考核,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意识,激励教师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更好地进行课程思政和交通系统仿真技术与应用实习的融合[11]。对学生的考核可以通过在课程考核中增加思政考核内容来进行。改变过去以知识考核为重点的考核模式,将思政考核纳入考核范畴,比如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同时建立“思政积分”考核,比如上课玩手机、上课迟到等都要扣除相应的积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