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融入肿瘤学专科教学的路径探析
作者: 周仲国 李文轩 王若婧摘 要:培养合格的医学生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通过缜密设计的教学环节,运用高效积极的教学方法,促进医学知识传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紧密结合,是肿瘤学教学改革的探索方向。为此对肿瘤学课程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对思政师资队伍培养方式进行革新,将学术文化、学科资源转化为思政育人资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出符合“健康中国”战略的医学人才。
关键词:肿瘤学教学;思政教育;健康中国;教学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32-0189-04
Abstract: Cultivating qualified medical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Healthy China". Through carefully designed teaching links along with efficient and active teaching methods, the exploration of curriculum reform of Oncology is supposed to be carried out to promote the close integration of the transmission of medical knowledg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refore, the curriculum of Oncolog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organically combined, the training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 should be innovated, and the academic culture and resources sh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so as to realize the great national rejuvenation of China and to cultivate medical talents in line with the strategy of "Healthy China".
Keywords: teaching of Oncolog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ealth China; teaching reform; path
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号召,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为我们绘制出清晰的“健康中国”蓝图;通过“健康中国”战略的决策、部署和实施,我们开始启动建设健康中国、建设全民健康的新历程。高校医学生是未来医疗建设的接班人,培养合格的医学生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因此,医学院校应始终从医学教育的角度进行教育,确立人才培养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1];为实现“知识传递”和“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始终从医学教育的角度进行规划,通过改革医学课程思政的学科规则来推动思维方式的更迭,从医技、品德与伦理的角度引导医学生的思想转变。习近平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也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定位、重要作用和总体要求,规划建设思政课程的教材体系,大力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2]。从医学的角度看,这体现了医学思想政治的核心与内涵,体现了忠诚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者慈悲”人文精神。课程思政属于全新的教育理念与价值的培养和输出。而对于肿瘤学,如何将这门专业课程通过精心设计教育环节和教学方法,把课程思政运用到专业课程教育的各个环节,同时紧密联系医学知识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课程思政和核心素养二者的相互融合、相辅相成进行实践,是目前肿瘤学教学改革的探索方向。
一、课程思政教育融入肿瘤学教学的意义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并召开“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为高校课程思政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所谓课程思政,概而言之,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贯穿于高校的所有课程之中,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的有机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对于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快培养一流人才,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肿瘤学是研究肿瘤生物学行为及其内在机制和肿瘤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学科,主要探讨肿瘤病因、发生发展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肿瘤的预防、诊断、治疗策略等。随着对肿瘤的认识不断深入,肿瘤学研究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而肿瘤学作为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涉及临床学科层面较广、与各子学科关系较深,且学科知识日益渐增,基础应用与临床研究活跃,在广度与深度上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地位。通过课程思政融入到肿瘤学数学课程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促进师生交流、鼓励师生间的教学互动、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并通过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进而提高专业课教学效率。
为此从理论到实践过渡的一年,肿瘤学应秉承课程思政的理念,在专业授课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专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优良医德医风。我们根据肿瘤学课程的现状,对“肿瘤学与课程思政”进行了重新思考和认识,制定了肿瘤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案,以肿瘤防治为重点开展科学研究,以典型病例、疑难病例诊治分析为核心构建教学体系,以科研带动教学,旨在提高肿瘤学教学质量,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二、肿瘤学与思政教育结合的设计
课程思政属于一种全新的育人理念与价值的培育和输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当前医学专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在思政教育将与党章、党规、党纪相结合,发挥教学育人的功能优势,致力于在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五年制本科与八年制本硕教育的医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理解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应用不连贯,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思政”、思维过于直线等特点。因此,思政教育的整合策略需要根据医学生的特点进行规划,做到形式多样、旁征博引、相得益彰、教育实践。
(一)点面结合、形式多样
以肝癌知识授课为例,作为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肝癌是一种起源于肝脏的癌症,是一种侵袭性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大部分患者为原发性肝癌,最初表现在肝脏。肝癌还可分为肝细胞肝癌、胆管细胞肝癌、肝细胞肝癌和胆管细胞癌的混合肝癌。肝细胞肝癌的比例约为85%~90%,经常在慢性肝病和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病,主要与我国为乙肝大国有关;多发于丙肝患者、爱喝酒的患者,多为酒精性的肝硬化和非酒精性的脂肪肝引起的原发性的肝癌,继发性的肝癌主要由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到肝脏引起。肝癌目前是男性第五大常见癌症和女性第七常见癌症,并且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肝癌的发病率仍在增加。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统计,2015年我国预估肝癌死亡人数42.2万例,新发患者数高达46.6万例。而中国是世界上乙肝病毒携带者最多的国家,因此成为原发性肝癌患者最多的国家。尽管在治疗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肝癌仍然是最难治愈的癌症之一。对于早期肝癌患者,手术、局部治疗和肝移植提供了可观的治疗潜力。然而,肝癌复发仍然是治愈性治疗后的主要问题,5年复发率超过70%。即使在接受手术切除的早期肝癌患者中,5年生存率也不令人满意。大多数肝癌被诊断往往已是晚期,许多晚期患者不符合治愈性治疗的条件。此外,传统的全身化疗疗效低,生存获益少。为此在思政教学中,通过提出以提高患者生存率为目标的治疗方法中存在的矛盾,即中晚期肝癌的全身辅助治疗及其引起的并发症之间的矛盾,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和化解矛盾,如早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使肿瘤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减少晚期转移的发生;在晚期肝癌中辅助使用靶向治疗可减少化疗或高剂量放射治疗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二)引经据典、旁征博引
例如在肿瘤学课程中结合诺贝尔生理学奖背后科学家的故事。以我国科学家屠呦呦教授在医学上的成就为例,她一生致力于研究周、秦、汉时期的中医典籍,试图寻找治疗疟疾的传统方法,最终提取出名为“青蒿素”的化合物,挽救了数百万深陷疟疾痛苦的生命。而难能可贵的是,当分离出认为会起作用的成分时,她义无反顾地自愿成为第一个受试者。她是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科学家,而且是在没有医学博士学位或出国培训的情况下获得该项殊荣。“中医药将帮助我们战胜世界范围内威胁生命的疾病,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它对健康促进的好处。”屠呦呦一直以来坚信着自己的信念。历时二十年,最终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青蒿素联合疗法作为抗击疟疾的第一道防线;2011年授予屠呦呦临床医学研究奖项的拉斯克基金会,称赞青蒿素的问世为“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药物发现”。就本人而言,屠呦呦不愿接受功劳,表示不想要名声。相反她把成果归功于她的同事及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结晶。当她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她的获奖发言是“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送给世界的礼物”。但她显然也为自己的发现感到自豪,“每个科学家都梦想做一些可以帮助世界的事情。”通过屠呦呦的事迹,激励年轻的科研人员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也能激励并引导学生学习榜样、铭记榜样,勉励学生培育“医者初心”、弘扬“大医精诚”精神,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共同构建“健康中国”的坚定信念[3]。
(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以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为例,运用对立统一法、运动论、矛盾论等方法来解释“肿瘤学疾病”。在围绕肿瘤的治疗时,现阶段采用任何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难以达到最佳效果。绝大多数肿瘤的治疗原则是综合治疗,如治疗肝癌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及发展趋势,系统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方法,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肿瘤治愈率、延长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人类与癌症斗争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对抗肿瘤的手段和方法,从最早的手术治疗,到放化疗,再到靶向治疗,再到最近最热门的免疫治疗。在“健康中国”大背景下,国家显著地下调了各类型抗肿瘤药物的价格,极大地减轻了晚期肿瘤按照指南的基本治疗费用负担。国家给予了晚期肿瘤患者的优惠政策,展示我国在过去发展的数十年所取得的成果,让医学生深刻感受到科技进步给人类健康带来的成就感,培养他们的求知精神,不断创新进取,解决医学难题。
(四)开拓思想、教育实践
晚期恶性肿瘤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引起心理精神问题。在医患关系紧张的现实背景下,强调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将医学人文教育联系在一起,通过医学人文教育引导学生掌握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医患沟通技巧,实践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参观生命奥秘博物馆或遗体捐献纪念馆、开展“无语体师”启用告别仪式及清明节祭奠追思活动、祭扫烈士墓等形式,充分体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职责所在的誓言内涵——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走向医学的“仁学”,将“为全人类”“为人民”的大爱凝聚为对患者的关怀[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