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大学新形态教材建设的现实需求、内涵特征与编写策略
作者: 李高建 于亚楠摘 要:该文通过分析地方应用型大学新形态教材建设的现实需求与存在的问题,阐述新形态教材的内涵特征,从落实课程思政、组建协同创新教材编写团队、教材与资源一体化建设和强化产教融合等方面提出新形态教材的编写策略,以期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新形态教材;编写策略;协同创新;内涵特征
中图分类号:C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33-0018-04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actual need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form textbooks i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form textbooks. And it also puts forward the compilation strategies of new-form textbooks from the aspects of implement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setting up a collaborative and innovative textbook writing team, integrating construction of textbooks and resourc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 order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new form of textbook; writing strateg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入融合,应用型大学的教学模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将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相融合的新形态教材应运而生。本文对地方应用型大学新形态教材建设的现实需求、存在问题及内涵特征进行剖析,并结合自身实践,提出合理的编写策略,加强新形态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提高地方应用型大学师生使用新形态教材的能力。
一、地方应用型大学新形态教材建设的现实需求
(一)落实国家政策对教材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我国对教育信息化和数字资源建设的关注和支持力度日益增加,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倡导开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多种介质综合运用和表现力丰富的高等学校新形态教材[1]。同时,从国家层面对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进行了全面统筹规划,明确了教材的编写、审核、出版和选用等几个方面的要求[2]。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与支持,成为高等教育教材建设持续改进的重要动力,为其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重要依据。
(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教材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地方应用型大学承担着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应积极主动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及时将产业发展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等“四新”技术补充到教材中,做到教学内容与岗位对接,成为应用型大学教材建设的必然要求。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不断驱动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业态、新行业、新工种和新岗位群不断被催生,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我国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地方应用型大学要积极以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对接地方产业结构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三教”改革和健全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同时,教学的载体是教材,教学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3],不可避免地需要对教材内容、呈现形式和推广使用等进行改革。
(三)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教材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普及化阶段,但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产业变革和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下的教育教学改革等系列问题,需要通过教育变革来达到高质量发展,从而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对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等进行高度优化,要有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并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等方面达到更高的水平。教育部把教材建设与选用纳入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纳入一流专业与一流课程建设指标和质量监管系统,教材在落实教育教学改革精神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必须结合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不断推进教材建设改革创新。
二、地方应用型大学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教材的规模不断扩大,形式不断丰富,体系不断完善,质量不断提高。然而,当前应用型大学教材建设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教材内容陈旧,滞后产业发展需求
我国应用型大学担负着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使命,目标非常明确。然而,当前应用型大学教材内容相对比较陈旧,不能有效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材建设整体规划欠缺,没能对教材内容、教材思政和配套资源等进行系统设计;二是整体上理论性强,学科体系浓厚,缺乏实践性和应用性,与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定位不相适应;三是教材内容与岗位实际需求不对接,与真实场景和工作流程等生产实践相脱节,不能体现真实工作过程;四是部分教材内容过于强调理论学习或技能培养,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4]。
(二)教材呈现形式单一,滞后信息技术发展
应用型大学编写和选用的大多是传统的纸质型教材,数字化教材比较少,质量参差不齐,教材拓展的广度和深度不足,配套资源相对短缺,不能满足新时代信息化教育的需要。教材使用主体是学习者,如何丰富教材形式和知识点的展现方式,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脱离学生实际是应用型大学教材开发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三)教材开发主体单一,易脱离实践
目前我国应用型大学教材的开发主体还是以高校教师或者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主,而高水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度不高。高校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具有很强的理论功底,对于专业知识和理论的认识深刻,熟悉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特点,但是他们的一线行业实践时间有限,实践经验不足,对于岗位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专项技能缺乏深刻地理解。再加上当今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和技能的更替迅速,编写的教材难以融入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工作过程、岗位标准和资格证书标准等内容,导致教材内容与技术变革实践产生脱节,不能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支撑。
三、地方应用型大学新形态教材建设的内涵特征
随着传统教材逐步融入信息技术,新形态教材也就应运而生。新形态教材是以纸质教材为核心,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利用互联网、VR/AR技术、虚拟仿真和二维码等技术,将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教学资源库和在线课程等资源融合,精准服务教育教学和社会培训的教材新形态,是当前最为广泛的一种教材类型。
新形态教材具有新颖性。新形态教材结构新颖、呈现方式多样,打破了纸质教材的局限,在确保教材体系完整性、教材知识点满足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开发建设丰富、多元的数字化资源,提供交互式、移动式的灵活便捷在线服务。
新形态教材具有交互性。基于在线教学平台,教师将教材资源和平台资源有效结合,快速建立起自己的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课程,按照课前自主、课中互动和课后拓展等环节组织教学,构建“纸质教材+SPOC+混合式教学”的教学体系,实现数字化教材、课堂教学和教学资源三者的深度有机融合,有效整合了学生课内外学习的全过程。
新形态教材具有动态性。遵循信息技术时代动态资源更新理念,在纸质教材总体形态不变的情况下,能够根据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变化,及时对数字化资源进行调整和更新,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材内容更新滞后的问题,实现教材的动态更新,保证教材的现实性和时代性。
四、地方应用型大学新形态教材建设的编写策略
教材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载体,肩负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传承文化和满足人民对更高质量教育需求的重任。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发展为应用型大学新形态教材建设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高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出版单位等协同合作,积极探索应用型大学新形态教材编写策略和提高教材适用性的方式方法,为新时代应用型大学教材建设提供借鉴。
(一)落实课程思政,将立德树人贯穿始终
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教材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高校教材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意志,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见,教材除了发挥知识、技能和素质传授载体的功能外,更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将立德树人贯穿教材建设全程[5]。
1. 教材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
教材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逐渐凸显,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要把教材建设放到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抓好。应用型大学教材在知识、能力和价值培养上都要体现国家意志,必须要以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前提,要坚决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初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 教材建设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材建设的始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治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劳动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并融入教材建设,通过高质量教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方向,能够将个人追求和奋斗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中,伴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人生价值,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教材思政要体现系统性
教材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一个独立的整体。教材建设要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将思政元素与教材内容有机融合,从个人、集体、社会和世界等几个维度进行系统性设计,分别设计和选取每个层面的思政元素,构建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反思的教材思政体系,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统筹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公共基础教材中融入思想道德修养、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等元素,帮助学生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提升法治意识和审美能力。专业课教材中融入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爱国情怀、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元素,帮助学生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同步提升[6]。实践类教材中融入创新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团队协作等方面元素,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增强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教材建设要体现学生主体性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教材的使用者。新时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化和多样性,学习方式也更趋多元化[7],教材建设要立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将立德树人内容转化为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规格,贯穿融合到教材的始终,循序渐进地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为,增强教材的吸引力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