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帮扶模式研究
作者: 王小丹摘 要:汉语能力薄弱,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不足,学习动机受内部影响较小,学习策略知识贫乏等因素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的学习障碍。普通高校应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情况,将帮扶的重点放在双少学生群体。构建内外联动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帮扶模式可以从搭建多元展示平台,校内全面铺设WIFI,开设专门的汉语选修课,适当放宽低年级学生课程考核标准,精心设计专业实践环节六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障碍;学业帮扶模式;内外联动模式;非民族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33-0073-05
Abstract: Factors such as weak Chinese language, poor English ability and computer skill, less internal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oor knowledge of learning strategies are the main learning obstacles for minority university students. In recent years, general universities have been exploring systematic academic support mod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inority talents cultivation.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different universities, general universities should focus on minority students from minority areas.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rnal and external linkage academic support model for minority students can start from six aspects: building a diversified display platform, fully laying WIFI on campus, offering special Chinese elective courses, setting separate course passing standards for juniors and carefully design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sections.
Keywords: minority university students; learning obstacles; academic support model; an internal and external linkage academic support model; non-ethnic universities
近年,普通高校招收的少数民族学生越来越多。相较于民族院校,普通高校在培养民族学生时缺乏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政策倾斜和专项经费支持,其所招收的少数民族学生多分散在各个专业、各个行政班。普通高校难以将少数民族学生进行集中化的管理与培养,在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时遇到的困难更多。因此,探索有效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帮扶模式是普通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的学习障碍
因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教育资源不均衡及语言、生活习惯和心理等方面的差异,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学业上会面临各种挑战。他们的学习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汉语能力薄弱
汉语是绝大多数大学课程学习的基础。少数民族中有些民族母语就是汉语,这些学生从小学习汉语,进入大学后理解教材内容和聆听教师讲课都不存在障碍。但是对于汉语是“第二语言”的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其汉语水平有限。他们要看懂汉语编辑的教材和听懂专业教师的普通话授课有一定困难。这些学生学习时首先得进行不同语言间的转化,然后再理解学习内容,思维有时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进度。课后这些学生复习教材时可能还有阅读障碍,难以理解专业概念。这样的学生汉语语言文字水平较差,他们在课堂难以听懂专业课,难以完成课后作业,久而久之学习成绩就容易落后。
笔者在教授中国法律思想史这门课程时,一位维吾尔族女生反映学习该课程时存在语言障碍。该同学在大学前只学过一年汉语,跟不上讲课的进度,课后需要自己看课程讲义和PPT温习。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中有大量的文言文片段,对于汉语基础较弱的少数民族学生而言难度很大。在这门课程的期末考试中,该同学看不懂材料题的题意。老师不得不将题目读给她听,告诉其题目的含义与要求,最终勉强完成试卷。这个事例提醒教师要多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学习,对于他们的学业困难要施以援手,想办法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考试考查时,不能以同一标准衡量汉语水平不高的少数民族学生。
(二)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不足
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计算机等课程时,受生源地教学资源匮乏等因素的影响,较多表现出使用外语交流胆怯、运用计算机学习不自信等情况[1]。笔者任职的湖北师范大学也有类似的情况。笔者查阅了法学专业2019级本科生的入校资料,44位少数民族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中,发现有27位学生未达到良好,甚至有4位学生只有90多分,刚刚及格。有的少数民族学生高考英语单科成绩离所录取班级的英语平均分有近30分的差距。访谈时,一些少数民族学生表示自己英语口语很差,不敢与人交流,上课听不懂老师的指令。由于中小学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来自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进入大学后,这些学生会觉得英语学习比较吃力。另外,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家庭困难,难以承担购买学习资料和报校外英语辅导班的费用,只能靠自己苦读,这也是他们缺乏英语学习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计算机课程方面也有类似的情况。从本校教务处统计的数据来看,大学英语和大学IT这两门课补考的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居多,大约占73%。
(三)学习动机受内部动机影响较小
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仍保留着中学阶段“应试”与“升学”的思维惯性,认为学习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读好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家长和老师的期待对大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影响比较大。陆卫群等[2]通过对贵州五所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这个群体学习动机倾向于外部动机,多数学生重视“就业与升学”,不愿辜负师长的期望,受内部动机影响较小,真正出于“发现新事物”或“社会使命”的目的而努力学习的不多。
基于这种现实,家长和老师应密切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定期询问其学习的具体情况。例如,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课间可以主动找少数民族学生聊聊,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和目前状况,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老师在课堂或校内外各种活动中要擅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看到学生的进步应及时表扬,充分肯定。由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的点滴进步都受到老师的关注,会更有学习劲头。对于高年级学生,家长应主动了解自己孩子近期的打算和远期的职业规划。至于“提升自我”与“探索新鲜事物”的内在动机,则需要教师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发现自我,挖掘自身的兴趣,最终唤醒其内部学习动机。这个过程是慢慢形成的,并非一蹴而就。
(四)学习策略知识贫乏
周小梅[3]对175名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过调查,其中仅有0.26%的学生认为自己找到了有效的学习方法,而99%以上的学生尚未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2020年春季网课期间,笔者班上的一名彝族学生课后留言,想跟笔者交流学习方法。笔者与该同学通话后,发现该同学有些焦虑。其认为自己上网课时对宪法学重难点掌握得不太好,不知道课本中哪些内容是要背熟的,哪些是只需要了解的,很担心自己期末考试会考不好。显然,她的学习方法仍停留在高中阶段,尚未形成新的学习策略。随后,笔者又跟踪访谈了其他几个课堂的少数民族学生,发现一些学生没有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也不习惯运用新的学习策略。
这些学生习惯于高中阶段的死记硬背,认为只要老师划了重点,把这些内容背熟了,就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能学得好。殊不知,大学专业课的学习除了掌握基础知识点外,还应多阅读多思考,培养独立思维,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现象和解决问题。如果在大一过渡期,这些同学没有学会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之后就会学得很吃力,最多机械地背几个所谓的“重要”知识点。2020年春季学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湖北师范大学学生主要是在家听网课,这与传统的线下课堂有很大区别。有的学生见不到老师,认为上网课时缺乏交流与互动,对网课的学习效果不甚满意。其实,笔者在录好每章节网课后,布置了一些阅读材料和开放性课后思考题,帮助同学们拓展视野,培养法律思维。另外,网络上的学习资源很丰富,例如哔哩哔哩和网易公开课平台上有大量的学习资源可供学生自主学习。
二、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帮扶的几种主要模式
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都比较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各自探索着不同的学业帮扶模式。这些探索与尝试对其他高校构建本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帮扶模式具有一定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中南民族大学的“学长计划”
2004年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开始推行“学长计划”,每一学年组建若干团队,由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学长)作为团队负责人,针对大一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辅导,重点开展思想引领、学业辅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三方面的工作。从实施的效果上看,该院参加“学长计划”的学员在思想、学习和就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4]。作为民族院校,中南民族大学采用的是高年级优秀生辅导大一后进生的传帮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但教师参与不足。
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将实施帮扶措施的重点放在学业辅导这个版块,而不是思想、学习和就业三方面齐头并进。在大多数高校中,学校团委、辅导员和班主任已经在思想引领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例如党课学习、各种爱国主义教育与活动、社会服务等;学院层面还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讲座、优秀学生事迹宣讲会、创新创业经验交流会和考研经验交流会,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少班级通过辩论赛、演讲比赛和读书会来激励学生求学与探索的积极性。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辅导员与班主任密切合作,帮助学生发掘自身的兴趣特点,确定方向和目标,对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予以引导。这两个方面面向的是所有学生,并不需要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因此,学业辅导才是帮扶少数民族学生的重中之重。
普通院校若推行“学长计划”进行学业帮扶,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其一,专业课程中理论部分往往晦涩艰深,理解与贯通需要深厚的理论积淀;实践操作部分灵活多变,需要丰富的相关从业经验才能把握。因此,优秀学长未必能将队员困惑的知识点讲透、讲懂。其二,学长与队员所学的专业课程并不同步,队员希望得到辅导时,学长自己也在“啃新课”。以湖北师范大学法学专业为例,大一队员可能学习法理学有困难,希望得到辅导;但学长自身正在学习国际法课程,对法理学相关知识已经有些生疏了,需要重新备课。其三,二者课余时间不同步,要协调双方都空闲的时间不容易,因此难以形成长期学习辅导的机制。鉴于此,对需要辅导专业课程的少数民族学生而言,辅导的最佳人选应是该课程的主讲教师。
(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云辅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置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中心。该中心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帮扶需求,选派了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课教师,为他们辅导专业课中的疑难问题。2020年春季,该校王冬娥老师以直播网课的形式,为十多名少数民族学生展开了无机化学课程“云辅导”。课前,王老师对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详细摸底,了解学生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提前将讲解材料和练习题发给学生,通过在线答疑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查漏补缺[5]。
该校组织骨干教师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云辅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帮扶模式,值得其他高校借鉴。其一,骨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深谙所授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是专业课程辅导的最佳人选。其二,每名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尽相同,有辅导需求的学生可以提前申请,提出疑问。教师则根据学生的申请灵活地安排辅导内容,针对共性问题详细讲解,针对个性问题各个击破,大大提高了辅导的效率。其三,直播网课“云辅导”的方式非常灵活。它不受空间限制,教师和被辅导的学生省去了去教室的在途时间;不受上课时间限制,双方约定合适的时间,辅导时段也可长可短;上课的人数根据申请人数确定,人数可多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