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三维路径
作者: 刘丽萍 陈爱香摘 要:在青年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本质特征。对一个民族而言,文化自信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以增强文化自信为指引,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是新时代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背景下的重要使命。在此要求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开展需要把握三个具体路径。一是要把“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文化自信”作为首要任务;二是要把“构建强化‘以文化人’课程体系”作为关键环节;三是要把“拓展‘以文化人’新平台新载体”作为时代要求。
关键词: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文化人;高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33-0189-04
Abstract: Developing Marxist theory education among young students i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that distinguishes socialist universities from other social universities. Cultural confidence determines its ideals, beliefs, value orientation and spiritual state for one nation.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Marxist theor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mission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guiding by enhanced cultural confidence.Under this requir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theor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s to grasp three specific paths. The first one is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ers" as the primary task. The second oneis to "build and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person "curriculum system as a key link. The third one is to "expand the" cultural people "new platform and carrier" as the call of The Times.
Keywords: Cultural Confidence; Marxist theory education; educating people with culture; colleges; college students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在对本民族的文化形态、文化属性和文化价值深刻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因为文化内含着民族精神的内核,因此,文化自信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论述既为社会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供了基本思路,也为新时代高校如何在青年大学生中增强文化自信提出了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以增强文化自信为指引,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质、提效。结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实践,我们认为,需要从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平台载体建设等方面重点发力。
一、首要任务: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文化自信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导青年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关键还是在教师。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党对意识形态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逐渐配齐建强,形成了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力军,也是教学改革创新的开拓者。但是,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还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更新认识,提升本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非常明确的职责和使命。除此之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文化的传承者、价值的引领者,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民族的复兴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时代使命。实际工作中,有小部分教师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比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定位单一化、简单化,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简单定义为政治宣讲员,或者简单定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传授者,或者简单定义为新媒体时代多种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者等,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缺乏整体的、系统的认知和理解。这样一些认识的产生正是因为没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放在整体的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来看,放在学生成长成才的整体过程来看,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来看,才导致了认识的偏差。
落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上,需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觉意识的提升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文化自觉是个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和理性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全面认知,并且还要有国际视野,能够了解和认识其他文化,能够在个人认知层面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文化自觉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对于认识主体而言,不仅需要博览群书,广泛阅读,吸取各种文化的精髓,更需要深入思考,不断反省,要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实现对不同文化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二是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文化理论素质。教育者先受教育。文化理论的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在课程教学中善用“以文化人”策略的基础性工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2]。具体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吸收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智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精髓、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西方文明理论等理论知识,持续不断地丰富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塑造大历史观,不断提升国际视野,从而储备擅长开展文化育人的强大实力。三是要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化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性认知必然影响到他们的教学实践。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但是,新时代的教育要培育什么样的德?要树什么样的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实现以上立德树人目标?这是需要教育工作者既有历史眼光,又有时代洞察力才能回答好的问题。立足大视野,认真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新时代的高等教育要培育的时代新人必须是有理想的实干者;有本领的创造者;有担当的圆梦者。以这“三有”为培育目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以文化人,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育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世界文明成果的集大成者,它吸收了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形成以上认识的基础上,能更好地把“以文化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教书育人工作融合推进,进而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效果。
二、关键环节:构建强化“以文化人”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构建起既能满足学生成长成才期待,又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是高校育人体系顶层设计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课堂教学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文化自信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加强,需要着力构建强化文化育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重点考虑三个因素。一是学校根据教育目标和本校办学定位拟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二是本校生源的思想和理论实际,三是学校已经形成了的优势课程体系的历史传承。在深入思考以上三个因素的基础上,文化自信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这样的思路,即课程设计中既要体现“以人为本、多元文化和自主选择”的课程核心价值观,又要遵循整合性、时代性、选择性和主体性的构建原则。
从课程体系的内容设计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群不仅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还应该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选择性必修课,以及能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效的文化通识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主要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及形势与政策等主要课程,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本质特征,是高等学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规定动作。思想政治理论课选择性必修课是高校的选定动作,它是各高校在深入把握地方特色、学生的专业特色及思维特点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自主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色课程。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而开设的各类文化通识选修课,如哲学理论、中国通史、地方史、传统文化及地方文化等为主题的文化通识课程的开设,则能让青年学生在文化盛宴中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从这三个层面构建的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体系,能让青年大学生在文化浸润中接受到更有感染力和针对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群建设对于增强不同课程类型之间的衔接、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学团队的培育、课程实践教学及延伸课的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当然,在教育部提出的“杜绝水课、打造金课”的号召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建设需要以“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标准为课程建设目标,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群的高质量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学要素中两个重要方面的支撑,即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和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教学资源是课程教学中将要运用到的所有的教学素材,形式上主要体现为图片、音频、视频和文本等;从内容来看,课程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设计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资源,以及包括经典案例、拓展阅读、视频资料和测试试题等在内的辅助性教学内容资源。构建起强化“以文化人”的、内容系统和功能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的立体化教学资源,本质上是要将教学内容中内在的文化自信力量通过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彰显出来。一般而言,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构建需要教师以“以文化人”为导向,用心挑选,精心编撰,巧心设计,从而打造出面向不同层次的学习者主体,适用于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资源。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经典研读和体验式教学等,是课程教学,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学普遍运用的一些课堂教学方法。但是,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强化“以文化人”来看,专题教学势必要成为此目标下最受推崇的课程教学方法。专题教学是一种综合的课程教学方法,它是教学方法的集成创新。与一般的传统教学按照教材章节体系,依照教材内容的顺序授课的教学方式不同,专题教学在遵循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下,通过梳理整个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重构形成一种既有逻辑主线连接,主题模块又相对独立的课堂教学模式。专题教学的成功实施能增强课程知识体系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从而更好地满足青年学生日益增长的理论认知、情感认同、文化需求与实践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