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美课堂:让语文教学真正抵达美好
作者: 顾建锋
[摘 要]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立美课堂是基于学校立美文化特色,秉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理念,建构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生态,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立美课堂追求“三境之美”,深耕课堂“四层之美”,彰显课堂“五维之美”,让学生感受文字美、体验文学美、创造文化美,受到美的熏陶、感染,从而爱上语文,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立美课堂;文化赋能;审美创造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9-0029-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作为教学的主阵地,语文课堂的实践性、真实性、情境性显得尤为重要。于是,基于学校立美文化特色的立美课堂应运而生。“立”代表目标与结果,“美”代表过程与方法,通过追求“三境之美”、深耕“四层之美”、彰显“五维之美”,让课堂朝向美好,让语文教学真正抵达美好,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文化赋能,追求课堂“三境之美”
立美课堂追求的“三境之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致力于建立师生、生生之间一种平等互动、和谐共生的课堂关系。
第一重境界:各美其美
这是一种平等、开放、包容,学生人人想说、敢讲,愿交流、乐分享的课堂境界。为此,教师不仅要做到限时讲授,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还要充分尊重差异,尤其对后进生要多关注、多指导,善于赏识,放大其闪光点,让课堂成为学生享受自由、增强自信、悦纳自我的舞台。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如“我的一分钟”课前热身活动,每节语文课安排三名学生,发表一分钟的讲话,讲话内容不限。这样机会平等,内容自备,表达自选,自然能达到各美其美的境界。
第二重境界:美人之美
课堂上学他人之“美”,离不开倾听。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写道:“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追求美人之美的境界,就是营造彼此尊重、多向沟通、相互理解、共同成长的课堂氛围。教育即倾听,倾听看似一种能力,实则是一种道德。语文课堂上,我们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等独特的学科资源,培养学生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学会倾听的习惯和能力,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要求。
第三重境界:美美与共
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同伴的共同活动,在活动中共同进步的。一堂好课在于让师生、生生的互动真实发生,能激活师生横向的生活与纵向的生命,实现了更高层面上的教育,这是立美课堂的最高境界。
三重境界之美,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且逐步递增,让教与学无缝对接、真正发生,抵达美好的彼岸。
二、溯本寻源,深耕课堂“四层之美”
一堂好课一定是“学生的主体性与发展性,学科的工具性与育人性,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情感的真实性与丰富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彰显的课堂。为此,立美课堂深耕“四层之美”——儿童本身之美、学科本源之美、教学本质之美、情感本真之美,让学生体验美。
第一层:儿童本身之美
成尚荣先生说“儿童本身就是美的”。因此,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天性,呵护他们的纯美之心,着力构建以儿童为本的语文课堂。一要贴近儿童,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避免教师居高临下,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二要贴近生活。语文源自生活,只有把生活实际引入课堂,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三要贴近生命。语文教学中既要有精心的预设,又要充分尊重和利用学生课堂中“此时此刻的感受”,及时生成教学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使学生全身心融入,激扬学生的生命。
第二层:学科本源之美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深耕学科本源之美,就是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体验文字之美、思维之美、创造之美中,获得语文素养的发展,产生人文情怀。本校一位教师执教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母鸡》一课时,紧紧扣住文本中的“它还半蹲着,让他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儿温暖”这句话,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通过对“蹲”与“趴、站”的比较,学生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用心;通过师生“共蹲”,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展开体验,唤醒学生对母爱的理解、领悟和珍视,实现语言运用和情感升华的双向奔赴。
第三层:教学本质之美
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学会学。正如达尔文所说:“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给了方法,就是交给了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课堂教学不是为了展示教师的才华,恰恰相反,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审慎与控制自己展示的时间。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学生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启迪思维,从而让学生建构新知、掌握方法。目前,我们要积极探索互联网对语文课堂教与学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自身听、说、读、写的能力,扬长补短。
第四层:情感本真之美
教学不仅是一种工作,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教学的艺术,其实就是教师和学生如何更好地、更充分地走在一起的艺术。教师只有以敬畏之心和神圣之感站在讲台上,把自己和学生置身于一个神圣的场域中,教学才能抵达美好。此时,课堂上生发的无论是师生之情,还是基于学科的人文之情,就一定是质朴、纯真而美好的。
呵护儿童本身之美,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体现学科本源之美,关键是要吃透语文新课标和教材,发掘教材的美学元素,以美润心;凸现教学本质之美,源自教师对教育的真正理解和深入实践,是教学向美而行的关键因素;感悟情感本真之美,既要体现在师生、生生和谐相处的关系中,又要体现在超越知识本体之上的真实自然的情感认同和情感升华中。
三、整体架构,践行课堂“五维之美”
李吉林老师在《美的彼岸》一书中这样描述教学:用“美”去占据儿童纯洁的心灵,用“美”去滋润他们的心田,从而引发他们对一切美好的人与事的爱,进而崇尚美、追求美。立美课堂通过环环相扣的启美、泽美、行美、成美、至美的五维架构,既是课堂的一种意象结构,又是一个行走路径。
下面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的教学为例,说明“五维之美”策略的教学预设(见表1)。
第一维:启美,让课堂有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真实生动的课堂导入,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使学习真正发生。课始,通过播放《我爱你中国》的背景音乐和呈现大美中国的图片创设情境,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生踏上启美之路。
第二维:泽美,让课堂有亮点
人的记忆总是有选择性的,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简明扼要、生动形象或被理解的信息,更容易被人记住。好的教学,一定是那些精彩的教学。课堂教学要做到一课一亮点,以深化学生的体验、感悟。本课把“交流印象深刻的场面,共同回顾场面描写”作为重点,不仅让学生感受伟人风采、热烈的氛围和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而且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感,为写场面做好铺垫。
第三维:行美,让课堂有合作
行美,即践行美。在行美过程中,学生要合作学习。一有合作学习小组。我们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大家共同讨论问题、探究问题,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共同体。二有合作交流。这是合作学习的灵魂。这一环节可以大大减少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同时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和情感的发展。三有合作展示。四有合作评价。小组合作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为目标追求。如本课第三个板块,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想一想”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聚焦阅兵仪式,展开合作学习,集思广益,提炼写法。
第四维:成美,让课堂有奖赏
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因此,“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本课活动三“我眼中的国庆70周年阅兵”,既是写作方法的内化,又是情感的表达,是教学的重难点。此时,教师对学生的表达多给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在赏识中掌握写作方法。
第五维:至美,课堂有温暖
教育家蔡元培把教育分成两个层面:一是“现象世界”的教育,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目的在于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服务于现实利益;二是“世界观世界”,即人不仅是为了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而活着,还应有一种超越现象世界的追求,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种终极关怀。立美课堂就是力求突破急功近利的教育,构建有仁爱、有情怀、有温度的课堂,让教育成就学生美好的未来。如通过播放1949年周总理说“飞机不够就要飞两遍”与2019年空中梯队战鹰序列等六组图片进行今昔对比,将“祖国,沧桑巨变;世界,刮目相看”的情感推向高潮,进而激励学生争做“强国复兴有我”的时代新人,这样至美教育的目标实现水到渠成。
总之,立美课堂不仅体现了以美育人的时代要求,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教学真正抵达美好建立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冯卫东.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