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共建式”联动教研:双向奔赴,全员在场
作者: 徐峥 殷丹
摘 要:“团队共建式”联动教研着力解决教师教学和发展中的共性问题,通过集团教研中心与成员校教研组的“双向奔赴”,提炼教研主题。教研活动明确形式、细化分工并用评价跟进,确保“全员在场”。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联动教研;团队共建;教师发展共同体
集团化办学背景下,由于核心校与成员校实力不均,教师群体庞大且缺乏文化认同,导致教研容易出现浅层化、形式化的问题。如何避免核心校“一家独大”和成员校“跟着走”的问题?如何让全体教师深度卷入教研?我们探索了“团队共建式”联动教研这一方式,通过集团教研中心与集团内各校学科教研组的“双向奔赴”,确保“全员在场”。
一、“团队共建式”联动教研主题的提炼
“团队共建式”联动教研着力解决教师教学和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因此,精准发现问题并提炼教研主题是开展教研的前提。
(一)自上而下,由集团教研中心提炼
集团教研中心负责集团内各校教研质量的过程性和结果性监控与评估工作,主要评估对象为整个教育集团的学生、教师,监控内容为课程、课堂教学、作业设计、技术应用、学业质量诊断等。通过监控和评估,集团教研中心可以科学判断课程资源的适切性及有效性,评价队伍建设的水平与成效,检验集团化办学的水准与影响等。因此,集团教研中心在提炼教研主题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通过定期的教学质量检查、教师交流、学生反馈等渠道,及时发现在课程实施、个别化教育以及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这些问题涉及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效果等多个方面。
在发现共性问题后,集团教研中心会组织专家团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和关键所在。根据问题的性质和重要性,集团教研中心会确立相应的教研主题(如表1所示)。这些教研主题指向教学方法的改进、课程内容的优化、学生评价体系的完善等。
教研主题确立后,集团教研中心会将教研主题和研究计划下发给各校教研组,确保集团内各校能够及时获取教研主题和研究计划。计划的内容不仅包括教研主题和目标,还包括研究方法、步骤和预期成果等,以便各校教研组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下一步工作。
在收到教研主题和研究计划后,各校教研组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特色,制定具体的教研活动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集团内各校教研组会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协作,一起解决问题、交流经验、推广成果。集团教研中心会对集团内各校的教研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指导,确保教研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自下而上,由成员校提交
由于集团核心校与成员校的校情不同,而集团教研中心不可能为每一个成员校开发专门的教研主题,单向的主题输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优质资源共享的问题。因此,成员校各教研组作为教研主体,亦有提出问题、确立教研主题的权利。
例如,成员校第二十四中学天宁分校的自我评估显示,学校生源总体水平不高,学生学习力普遍不足,自主学习意识淡薄,自主管理能力欠缺。据此,天宁分校向集团教研中心提交了以“基于学生学习力的增值性评价”为主题的教研任务单:(1)与课程有关的思辨性作业设计;(2)学生作业分层设计;(3)学生学习日记撰写研究;(4)学生动手实践活动设计;(5)课堂学习环境架构研究。这一教研主题聚焦“学生学习力”和“学业质量诊断”两个关键词,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力进行了关联。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奔赴”,使集团内各校实现了教育资源互补,增进了教师的学习交流,切实做到了教有“温度”,研有“深度”。
二、“团队共建式”联动教研活动的开展
对于集团教研中心提炼的教研主题,一般由集团教研中心委托核心校开展教研活动。集团教研中心重视完善日常教研组织机制,采取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定资料整理者的方式,每月安排线下教研活动一次。
对于成员校提交的教研主题,则由集团教研中心审核。审核通过后,集团教研中心会委托提交主题的成员校召开教研活动。活动采取不定期组织的形式,鼓励其他成员校积极参加。
(一)细化分工
在开展教研活动时,我们会为参与人员划定职责和分配任务,避免在人数众多的“大教研组共同体”中出现“搭便车”“拿来主义”的现象,争取让每一位参与教研的教师都能做到分享与共担。
例如,针对成员校体育教研组教研能力普遍比较薄弱的问题,集团教研中心组织“团队共建式”联动教研,在核心校成立备课评课组、分工传授组、项目介绍组、经验分享组等,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任务和负责人。
备课评课组由核心校各年级备课组长领衔,成员校备课组进行二次集备,继而编制意在提升学生问、想、做、评能力的《体育与健康导学案》。评课环节首先指导教师学会“听课”“评课”,再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争取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分工传授组由核心校体育教研组长领衔,依据每位体育教师的专长和兴趣进行分工,让部分教师负责某个运动项目或某个教学环节的讲解传授工作。通过分享策略、破解难题,充分发挥每位体育教师的技能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项目介绍组由核心校“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实验”项目主持人领衔,负责介绍核心校体育课程项目迭代的历程,为教师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成员校会成立校本体育项目开发组,通过接受一对一帮扶,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运动项目和教学方法,为体育课堂注入新的活力。经验分享组由核心校体育骨干教师领衔,组织教师互相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领衔教师为主分享者,提供“体育组三年主动发展规划、各类竞赛活动计划、教研组建设方略、教师专业成长策略、运动员成长管理”等方面的范式,帮助成员校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评价跟进
集团化办学是“自我改进的学校系统”,建立的是学校之间的学习共同体,而不是一种以上下级命令关系为特征的科层体系。[1]推进“团队共建式”联动教研的过程中,我们注重让各教研组跟进评价,意在摒弃过度引领与依赖,提升自治能力。
教研评价是完善“团队共建式”联动教研机制的关键一步。每次教研后,集团教研中心都会组织评估小组从主题聚焦度、人员参与度、目标清晰度、内容适切度等维度开展“顶层设计”与“自我验证”评价,具体分为五个方面:“教师协作意愿”即教师需求度、认同度、满意度评价;“学校协作意愿”即联动教研与集团内各校发展价值取向的匹配度评价;“教师发展成效”即教师自我提升、教学创新与参与研究的量与质评价;“学生发展成效”即学生学业标准达成度、高层次思维能力指数评价;“集团发展成效”即集团内各校社会美誉度、成员校教研成果等方面的评价。
此外,我们还会对在团队共建、创新突破、模式推广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专项奖励,用好集团化办学“共赢”奖励基金,为集团教研资源共享保驾护航。
“团队共建式”联动教研实施统一协调和管理,以保证同等的教育品质;同时,各校之间在集团教研中心指导下开展相对独立的教研,不仅提升了成员校教研组的主动意识,促进了成员校教研的特色化发展,更架起了核心校与成员校交流互动、相互促进的桥梁,有助于实现合作共赢、在传承中创新的集团教研目标。
参考文献:
[1]吕杰昕.集团化办学何以成功?——大卫·哈格里夫斯“自我改进的学校系统”理论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17(5):8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