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灵活应用而教

作者: 任虎虎

如何让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后,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是“双减”背景下我们必须应对的教学挑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实现所学知识的灵活迁移与应用。这就要求我们“为灵活应用而教”,即通过教学,让学生拥有将课堂所学知识与方法灵活迁移到陌生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很多学者所说的“远迁移”。

为什么要“为灵活应用而教”?一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要能在未来社会生存,必须拥有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所需的知识绝大多数不是当下所学的,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灵活应用的思维和习惯。二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无论是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还是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都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素养与知识不同,是知识、技能、态度的超越和统整,是人在真实情境中作出某种“行为”的能力或素质,也就是能灵活应用所学的能力。三是测量评价的需要。高信度与效度的评价是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学生有没有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与方法、有没有获得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无法通过标准化的纸笔测试来完成评价,而需要聚焦真实能力的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是在真实或拟真的生活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新问题或创造新事物,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探究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维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水平。

如何实现“为灵活应用而教”?一是要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统筹零散的事实、现象、问题、经验和概念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单元整体教学是学科大概念视域下教学的基本样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较多关注课时层面的设计与实施,较少从整体出发关注单元层面的设计与实施,即关注局部忽视整体,造成课时之间无关、单元之间割裂和知识结构松散等现实问题,很难实现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二是以课堂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课堂上,我们应当通过生动的问题情境、交互的具身体验、意义的自主整合、批判的自我反思和真实的问题解决等五个有效环节,促进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提升课堂的发展性,实现公共知识的个人意义达成,增强学习的意义感、成就感和获得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上一篇:
下一篇: 学生也需要自由阅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