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也需要自由阅读

作者: 吴非

摘要:“整本书阅读”成为学习任务,和“自由阅读”有很大的不同。作为最低限度的“统一要求”,未必能实现能力素养的提升。凡是指定的书目,一般是“普通要求”,任何“指定书目”都有局限性。教师应当有更实际的考虑,也要关注学生对于阅读的现实需求。引导学生达到能渴望阅读,能自由学习的状态,应当成为教师的职业之梦。

关键词:阅读能力;整本书阅读;自由阅读

通过学习“整本书阅读”,摸索并积累阅读一本书的基本方法,获取一定的经验,然后开始比较自由的阅读,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对“整本书阅读”的价值理解,仍然停留在这样的认知上。

几年来,很多同行对整本书阅读教学做了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从教育发展规律而言,对学生阅读的研究,可能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这几年实践的效果,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呈现或验证。同时,在这个阶段,也需要有其他阅读方式作为教学参照。

“整本书阅读”成为学习任务,和“自由阅读”有很大的不同。面对目前中学阅读教学的现状,不能不作出统一的阅读要求,不得不制订一些强制性的目标,否则无法改变落后状态,无从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然而,作为最低限度的“统一要求”,未必能实现学生能力素养的提升。凡是指定的书目,一般都是“普通要求”,并且,任何“指定书目”都有局限性——有的是对专家个人专业视域的依从,有的是出于平衡的需要,有的是超出“语文”学科的考虑,等等。对此,教师应当有更实际的思考,也要关注学生对于阅读的现实需求。

取法乎上,经典作品的阅读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当教师强调经典阅读时,要考虑学生可能会经历的阅读过程;会面临的困难;在遇到阅读障碍时,他们可能会作出的选择;等等。如果不考虑这些具体的问题,一味强调经典阅读,阅读的效果可能会成为空谈。此前二三十年,不是没有强调经典阅读,只是收效甚微。“整本书阅读”纳入课程,针对的是应试教育导致的“不读书”或“阅读量过低”的现状,这是长期的教学任务。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正视并解决学生具体的学习困难,才不至于让这项任务流于空谈。

如同人们不会把吃饭、喝水乃至呼吸当作“任务”一般,不能让学生感到阅读是“学习负担”或“任务”,而是要让学生把阅读当作生命需求。近年,老师们也注意到,一些学生不像以前那样说“读书”了,他们会生硬地说:“我们最近在整本书阅读。”这样的表达,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学生怎么会把“读书”和“整本书阅读”并列?是不是教学出了什么问题?但愿是我杞人忧天。

学生的阅读,可不可以抛开“指定阅读书目”?在部分条件较好的学校,完全应当超越,实现自由阅读。在多数学校,教师可能有顾虑甚至反对,因为他们迫切需要知道“怎样考”,包括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也停留在功利的层面(课标规定的“整本书”早就有全套的“阅读辅导”)。如果不考“指定书目”的话,此前为推动阅读所做的全部努力将付诸东流。这个难题,仍然在困扰教学。

对学生做统一要求,规定他们应当读的书,是担心他们不阅读;为了确保他们阅读,不得不用考试的手段加以推动——如果走不出这个怪圈,课程的意义可能仍然有限。

教师需要担心的,是学生没有自己的阅读需求,没有判断选择的能力,为了应试,只能盲目地接受推荐书目;即使读完,依旧平庸而没有任何发现和积累,因为那仅仅是“任务”。阅读没有发现,阅读没有趣味,阅读没有形成经验,阅读也就不可能成为习惯。

在自由选择的状态下,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审美经验,发现“这本书有趣”,发现这个故事来自生活,认为“这本书有吸引力”,陶醉于其语言表达的魅力。这是他们自选的书,会特别珍惜;他们会凭这本书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以后将会有更多这方面的经验。如果“推荐书目”实质是“规定书目”,学生很可能仅仅认为“这些书在考试范围内”。这样的问题,教学中已经出现:用《老人与海》编出三套阅读题,为《红楼梦》出三册不同的“试题精编”,如此,阅读还有什么趣味?又能形成什么样的“习惯”?不敢想。

我也很想知道:在同一时段,读同样的一本书,用同样的方法“引导”“活动”“交流”,用同一种标准的试卷检测“阅读效果”和知识记忆,那样的教学,会走向何方?

“整本书阅读”作为课程,有基本教育价值,它是基础教育的“普通要求”;自由阅读孕育自由思想,培育发展人的个性,并铸造美好人格。二者缺一不可。以目前的教学模式,有没有可能培养学生“自由阅读”?如果学生没有自由阅读的习惯,难以形成个性的经验,不可能有自由的思想,自然也谈不上“个人见解”和“创见”。阅读“指定篇目”“规定书目”就能培育学生的创造思维,对这样的观点,我表示怀疑。

发展阅读个性,保护阅读趣味,能不能让一部分学生自主选择,并鼓励他们自由阅读和探索?对此,语文教师必须有自己的判断。

在具体的班级,阅读差异是无法回避的。不爱读书的学生,视推荐书目为畏途;读书多的学生,则认为推荐书目视野狭窄、难度有限,觉得自己的阅读天地更广阔,更有挑战性,也更富有趣味。一部分学生看到不读书的人照样能在当今社会生存,而且“混得不错”,对读书更少了兴趣;一部分学生从阅读中体味生命的意义,“什么都读”,也因为在读社会这本大书,所以,有了“比较”“借鉴”“质疑”的基本意识。学生应当有个人爱好,有特别的趣味,广益多师,才会有开阔的视野。自由的阅读,有趣味的阅读,成为习惯,成为自觉,让学生获取精神愉悦,学生才能有终身获益的学习。在这个问题上,语文教师要有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

凭什么要干预学生的自由阅读呢?有教师认为学生在读“与考试无关的书”,可是学生想的是“我到学校来不完全是为了考试”,见到什么书都愿意翻一翻。有比较才能有选择,能看到差异才会有判断力,才能发现不同:有些书是必读的,有些书是聊备消遣的,有些书是工具、资料,有些书是方法介绍,等等。即便稗官野史,未必没有道理,世事与人情、见识与智慧、言辞与风格,总比空泛的说教有用。

有20年时间,语文高考的“文言文阅读”考查材料多用史传,一些教师便钻进二十四史人物传,找资料出考卷。高中三年,虽然考查模式僵化落后,学生也像是在读“二十四史选”,但我不止一次听到有学生感慨:“科举也让寒门子弟有出路”;“古代没有专门的行政管理学,但很多官员却有很丰富的经验与策略,而且是多面手”;“细节能说明人品”;“褒贬客观、中肯”……这些见解很了不起!有些考题分明是在折腾学生,命题人只要学生老老实实作答,以判他对错,但学生偏偏有自己独特的“注意”“想法”和“感慨”——你看,即使做考试卷,他都能读出命题人所缺乏的见解——这是自由阅读、勤于思考的结果。

无论如何,不能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同事们常说,每届所带的班级,都有几个特别能读书的学生,他们的阅读不仅量大,视野门类甚至高于很多教师,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坐在教室里上课了。我们认为,这就对了,这才是语文教育应有的追求。把学生教到能渴望阅读,能自由地学习,应当成为教师的职业之梦。每当看到学生在读我没读过的书,听他们谈论我未掌握的知识,或是他们来和我商讨难题,我都觉得那是当教师最好的境界——他们来找我,是把我当成共同的学习者,这不仅是信任,也是合格教师应有的“待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