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传承“红色基因”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傅艺摘要:“红色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音乐教学要以艺术特有的表现形式和载体,传承“红色基因”。教学中,要用好红色资源,鉴赏“红色基因”;抓好红色节点,激发“红色基因”;做好艺术实践,体验“红色基因”。
关键词:音乐教学;“红色基因”;红色资源;红色节点;艺术实践
“红色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音乐教学要以艺术特有的表现形式和载体,传承“红色基因”。为此,我们以红色资源、红色节点和艺术实践为抓手,展开相关探索。
一、用好红色资源,鉴赏“红色基因”
以革命文化为创作背景的作品,充分突出红色教育主题,是最直观的红色资源。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中,一首首动听的旋律,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奋斗历史,形象描绘了不同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勾勒出了中国近代发展史的轮廓。我们以大单元教学方式进行探索,重组教材内容,不仅按照时间的脉络进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梳理,更以红色资源为主题,鉴赏“红色基因”。
在教学中,我们构建了“‘红色基因’音乐主旋律”主题,重点介绍了聂耳、冼星海、刘天华等近代优秀音乐家的代表作品。其中,特别设计了“黄河”的鉴赏教学,对比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和钢琴协奏曲《黄河》,重点突出作品的精神内涵。在《黄河大合唱》的鉴赏过程中,着重于其激昂的旋律、激励的歌词,让学生在朗诵、讨论、感悟、演唱中,深刻体会作品表达的中华儿女誓死保家卫国的坚强意志与坚定决心,着力培养学生对近现代优秀红色作品审美感知的情感体验。
对于聂耳这一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作曲家,为了让学生感受其身上更多的“红色基因”,我们在教学中着重鉴赏他的《开路先锋》——这是故事片《大路》的序歌,拉开了雄壮豪迈的反帝抗日话剧的序幕。在作品教学中,教师把资料、背景的收集整理任务更多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分析与对比中鉴赏“红色基因”,加深对《开路先锋》这首音乐作品的时代价值和艺术表现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中,教师着重把握了三个方面:
一是对历史背景的鉴赏。在学习作品之前,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和资料查找的方式,了解聂耳的生平,理解作曲家所处的年代和生活背景,深入分析作品创作的意义。学生通过查找和总结得出:聂耳除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作曲者,也是第一个为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劳苦大众写歌并在歌曲中塑造了中国无产阶级形象的作曲家,第一个用艺术歌曲的形式塑造中国劳动妇女形象的作曲家,第一个用儿童歌曲的形式呼唤新中国的作曲家。聂耳创作的革命歌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成为中国音乐的形象和旗帜,影响了中国音乐的发展。鲜明的时代感、严肃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聂耳音乐作品中的特征,成为具有“红色基因”的代表。
二是对歌词内容的鉴赏。这首作品的歌词和前几单元的学堂乐歌、艺术歌曲有着明显不同。教师带领学生比较与分析歌词,感受到歌曲是用最通俗的语言,激励广大民众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歌词中还加入了很多笑声,表达对旧社会的嘲讽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是对音乐本体的鉴赏。教师突出音乐本体,让学生完成听赏、学唱、感受和理解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其间,着重让学生体会音乐元素是如何更加凸显“红色基因”的:歌曲巧妙地采用了劳动号子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每一个单独的句子和旋律以相同的节奏反复出现,构成形式上的对偶,显示出中国音乐的鲜明特色。
除了聂耳的作品,教师还挖掘其他优秀音乐家的经典作品资源,如将吕其明的《红旗颂》作为教学补充素材:
这首作品前奏部分的小号,将听众带回到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升旗仪式那令人激动的时刻;呈示部的第一主题也被称为“红旗主题”,这是一个典型的颂歌主题,具有跌宕起伏、舒展豪迈的气概,表现出人们仰望红旗冉冉升起之时,内心涌动的激情;双簧管与大提琴先后奏出的第二主题深情委婉,如歌的旋律似潺潺流水般滋润着听众的心田,又像是作者在表达对已故至亲的无尽思念;展开部来自“红旗主题”,但在节奏上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成为一首机智果敢的进行曲,仿佛能够看到在红旗的引领下,革命者们奋勇前行时沉着刚毅的脸庞;再现部虽然只出现了“红旗主题”,但小号的加入不仅使音乐风格保持统一,也高度概括了整部作品的颂歌主题。
《红旗颂》资源的融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这部音乐作品形象鲜明地再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恢宏场面。在鉴赏教学中,教师还注重其他艺术资源的融入,如引导学生绘画创作,或将音乐的线条画在纸上,或将音乐感受记录下来,或呈现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源,增加了赏析活动的厚度与广度,让“红色基因”深深烙印在学生的心里。
二、抓好红色节点,激发“红色基因”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深感红色教育的时效性,适时抓住重大节庆与重要主题,进行“红色基因”的再激发。
我们抓住每个重大节庆和重要时间节点,及时开设专题音乐鉴赏课。在航空事业有新突破、新进展时,教学以“航天精神”为创作背景的音乐作品;在五月初,开展以“五四运动”为背景的近代音乐作品赏析教学;12月,开展抗日主题作品赏析教学;冬奥会前后,开设以体育精神为主线的音乐创作课程……我们还精心设计和策划了以“抗疫”为主题的艺术课程,将音乐与美术课程有机结合,高一年级以音乐课为载体参与“抗疫”主题音乐创作课,高二年级以美术课为载体参与“抗疫”主题篆刻创作课。不同时间节点、不同主题的“红色基因”艺术活动形式,激发了学生参加艺术实践、艺术创作的欲望,鼓舞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为避免学生对红色节点产生反感心理,我们还注重在教学形式上不断创新,让“红色基因”穿插在各种教学形式中。比如,开展蒙古族音乐《森吉德玛》的器乐对比,民歌《茉莉花》音乐主题发展的再度创作,民族五声旋法学习之下的民族之声的创作……不断对比赏析,不断循序变化,让学生在视听和体验中感悟音乐的创作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不同音乐表现形式的交流中,利用音乐要素的改编,比如调式、调性的色彩变化,对作品有全新的体验与再度创作加工,让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让“红色基因”再度激发与升华。
三、做好艺术实践,体验“红色基因”
艺术实践是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在实践活动中融入“红色基因”,指导学生在审美的体验中认识美、感悟美、欣赏美、创造美和享受美,体验“红色基因”带来的强大的震撼力量。
学校在合唱节中设计红色主题,根据不同时期的红色内容,选择适合学生表达的形式,让学生在学唱、演唱、表演的艺术实践中,激发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铭记时代与历史的烙印,涵养爱国与爱党的情怀。在歌唱实践活动中,我们又引导学生对“红色基因”再度理解,不拘泥于现有的合唱作品,而是允许学生根据和声知识进行合唱作品的创编。在学生极富创造力的创编中,我们能听到《游击队歌》与《我的祖国》的巧妙结合,也能听到《东方之珠》与《东方红》的组合高歌,还能听到中国古老昆曲融入合唱的新声……别出心裁的创编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红色血脉在年轻生命中的流动,真正感受到时代发展的伟大足迹。
我们还开展每年一度的慈善义演艺术实践,让学生在其中创作和改编新时代主题作品,在创作、排练、演出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体验“红色基因”。我们以体验性、沉浸式的艺术学习探索和艺术实践,将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创新为有感情、有内涵、有美感、有艺术的表现,让学生在传承与感悟中生成了传承红色基因的活力。
此外,我们还紧扣“红色基因”主题,开设了建党百年艺术作品经典系列回顾展,紧紧围绕艺术作品中共产党员的形象和党史内容,以每周一首音乐作品、每周一幅美术作品的形式,呈现了建党百年的伟业,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