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生融入”,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作者: 武强

“创生融入”,开展国际理解教育0

摘要:地理学科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至关重要。以“创生融入”的方式在地理课堂上实施国际理解教育,可以从分析课标与教材、确定目标与评价标准、设计明暗教学主线、创设情境与活动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地理教学;“创生融入”;《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

我们正处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在日益增强的交往和相互依赖中,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冲突时有发生。国家间、人民间要以尊重、宽容的态度,通过积极沟通,达成相互理解,增进友谊与合作,共同面对人类的挑战,这正是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诉求。

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依托地理教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方式是多样的,例如,可以开发“独立式”校本课程、举办国际问题讲座、开展对外友好交流、组织跨境研学旅行等。笔者根据实际条件选择了“创生融入”的方式,即充分挖掘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中能够作为国际理解教育载体的内容,在确定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的引领下,通过情境创设、活动体验等方法将国际理解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下面,笔者以湘教版《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一课为例加以阐述。

一、分析课标与教材,寻找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切入点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中关于这一课的内容要求是,“结合实例,说明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污染物跨境转移事件屡见不鲜,造成了转入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污染,甚至引发了环境危机,威胁到国家安全,引发国际争端。从全球化视角来看,污染物跨境转移并不能消除污染,而是使污染全球化。因此,该问题是对全人类生存环境的威胁,需要各国相互尊重、积极沟通、消除分歧、紧密合作。可见,课标中蕴含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理念。

关于这一课,教材中主要讲述了两部分内容:一是介绍了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概念、形式、原因和影响,二是介绍了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国际合作策略。在这两部分内容中,我们都可以寻找到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切入点。例如,在第一部分中,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案例分析可以得出:污染物能够通过自然环境中的介质进行转移,危害的不仅是自己所在地区,还有周边区域,这就将一些国家联结成了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能够帮助学生感悟国际理解教育中“共栖、共生”的内涵。再如,“污染天堂假说”和“电子垃圾跨境转移”活动设计,能够引导学生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双主体”视角辩证地认识到“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根本原因,为提升对国际争端的判断能力奠定了知识基础。在第二部分中,对《巴塞尔公约》的原则和内容的分析能够让学生增强“共同行动”的全球意识和责任,学会以合作、尊重、公平的态度理解国际问题;对我国防范“污染物跨境转移”措施的分析,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维护国家正当权益的责任感。

二、确定目标与评价标准,保障国际理解教育的精准度

当前,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有着不同的界定。参考相关讨论和研究,并结合课标中地理学科的价值追求和课堂教学目标,笔者将其划分为知识目标、态度目标、行为技能目标和价值观目标。与普通学科课程目标相比,在国际理解教育目标中,态度目标和价值观目标更为突出。为了保障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笔者构建了本节课国际理解教育的评价标准(见表1),并采取了逆向教学设计的思路,以评价标准对教学过程中的内容选择、情境创设、问题设置、活动方法和形式等进行精准的价值引领,以保障教学目标达成。

三、设计明暗教学主线,提高国际理解教育的整体性

“创生融入”式教学中,国际理解教育的渗透不能有生硬拼凑的突兀之感。为此,笔者将该节课的教学主线设计为两条:一条是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教学明线,即“了解污染物跨境转移的现状—了解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概念、形式和特点—分析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原因和影响—探究如何通过国际合作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探究中国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措施”;一条是国际理解教育的暗线,即“认识国际冲突问题的普遍性—学习国际冲突产生的背景知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学会运用国际合作的视角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树立国家认同感和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图1为笔者对应不同教学环节,对明暗教学主线进行的设计。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两条主线在教学节奏、教学环节上高度融合,在达成彼此的教学目标上相互促进,让课堂教学保持了非常好的整体性。

四、创设情境与活动,强化国际理解教育的体验性

国际理解教育的关键点在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时的全球视野和理解问题时的辩证思维,即要有“全球观”的格局和“换位思考”的意识。要突破这两个关键点,可行的途径是创设适切的情境与活动,引导学生在“情”与“理”的体验中深入认识、思考和感悟。

在情境创设上,笔者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营造开放、宽容、平等和安全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面对差异、认识差异、试图化解差异可能导致的危害的教育。多种真实声音的介入,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而全面地认识国际理解教育的意图,也能够帮助教师更加有效地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二是甄选材料,采用更为生活化、更具时代性的案例,并将国际案例、中国案例和本地案例相结合。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增加了“汕头市贵屿镇电子垃圾跨境转移”和“无锡市某跨国公司污染事件”等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问题与我们息息相关,运用国际理解视角应对争端问题刻不容缓。三是注入情感,增强学生的态度体验。理解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情感态度的沟通和共鸣,两者都是影响争端解决的重要因素。在“污染物跨境转移”问题中,发展中国家是受害者。教学中,笔者通过图片、视频和文字展示“污染物跨境转移”给发展中国家人民造成的身心伤害以及经济损失,增强学生维护“弱势”国家利益的责任感。

在活动设计上,笔者首先通过调查了解到,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与外国人有直接接触的很少,与外国人进行过国际事件看法交流的更少。因此,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感,笔者根据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和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选择真实个案分析,开展了模拟实践、分组辩论、角色扮演、讨论分享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例如,在学习《巴塞尔条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助其树立尊重、负责、公平的态度,提高他们的思辨和沟通能力,笔者设计了题为“各国对污染物跨境转移问题应该承担相同的责任和义务”的辩论活动。再如,在学习中国对污染物跨境转移问题的应对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笔者设计了角色扮演的活动:中国对“洋垃圾”说“不”之后,美国指责中国此举令世界垃圾回收产业陷入混乱,严重破坏了地球生态环境,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果你是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你会如何回答呢?并在活动后播放了华春莹在发布会上反驳美国无理指责“于情不合,于法无据”的视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实践之后,笔者感觉到,学生关于国际理解的知识储备不足,实践经历不够,跨文化沟通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利用地理学科优势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显得更加必要。

需要说明的是,利用“创生融入”的方式在地理课堂上渗透国际理解教育时,还需要把握好两点。一是塑造课堂氛围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是接收、分析、理解的过程。没有倾听就不会了解对方真正的想法,交流探讨也就落不到关键上。二是要处理好坚定国家自信、维护国家利益和增进国际理解之间的关系,防止学生出现不理性的态度。可以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和用好国际法,这对于捍卫我国主权利益、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袁征.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原则[J].教育发展研究,2018(1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