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创”四位一体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经贸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王树柏 陶晶晶 潘锦烨
摘要:近年来,社会对经贸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突出体现在对大学生跨文化沟通及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全球胜任力在未来是经贸类专业学生必备的素养和能力,要求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具有较强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文章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基于全球胜任力经贸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构建“产学研创”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全球胜任力;产学研创;经贸人才培养
全球胜任力是一种在国际竞争环境下适应工作岗位的多维能力,主要包括审视问题、理解观点、跨文化互动及采取行动四个方面。1988年,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发布的《为全球胜任力而教》率先提出“全球胜任力”这一概念,并指出全球胜任力应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心。2017年,《清华大学全球战略》引入“全球胜任力”的概念,并将其确立为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在新文科背景下,强化全球胜任力经贸人才培养,对于提高人才培育质量,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竞争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全球胜任力经贸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高校首要关注人才培养的适配性,这一原则贯穿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及数字贸易技术广泛应用的形势下,国际社会对全球胜任力人才的需求仍然强劲。随着机器自动化及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机器将逐步取代人工就业岗位。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到2030年中国将会有1亿人面临职业转型,这意味着在未来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个体面对的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人们甚至会被动卷入国际竞争。如何让学生从容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全球胜任力的培养无疑是其中的关键。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向社会输送了大批外贸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企业人才需求非常旺盛,然而目前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满足企业需求,企业招聘难与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并存。
二、经贸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亟待完善
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向市场输送与岗位相匹配的人才,促进行业发展,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部分本科院校存在将校企合作与校企协同育人概念混淆的现象。诚然,两者间存有关联,但本质差异不容忽视。在办学主体的角色界定上,校企合作模式侧重于以校方为主导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企业则扮演辅助角色。相比之下,校企协同育人则强调校方与企业作为平等的办学主体,共同参与并主导教育过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中,若企业仅提供实习岗位和调研,则难以深入参与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秉持以单一主体为主导的“封闭式”传统教育观,使得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产生偏误,人才培养效果不佳,难以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
(二)专业结构调整和课程体系建设滞后
当前,经贸专业学生不仅需精通专业知识与外语技能,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还需拓宽国际化视野与卓越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以适应全球合作与交流的深入需求。然而,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桎梏,目前一些高校未及时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对经贸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未及时调整经贸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经贸课程体系建设不符合时代发展特征,存在明显滞后性。
(三)科研难以服务于教学需要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是各高校开展科研活动的基础,而科研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的现实需要。若科研与教学能实现有机结合,不仅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能提升高校办学水平。然而,目前部分高校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实现教研相长,通过以教带研、以研促教的方式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此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多数高校教学和科研还是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科研活动不能很好地服务教学需要。
(四)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动力不足
自1998年起,我国便将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置于战略高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还是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因此,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日渐成为各高校关注的重点。尽管大部分高校已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但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不强。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是当前人才培养的难点问题。
三、“产学研创”四位一体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经贸人才的对策
如图1所示,针对经贸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本文根据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在全球胜任力经贸人才培养方面的实际经验,提出“产学研创”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突出以产为依托,以创新式“共育人才、共建实训教学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等”为主要内容的校企合作共赢长效机制,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注重以学为基础,通过优化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时俱进地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具有扎实经贸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经贸人才;强调以研为引领,通过创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组建科研兴趣小组;创新以科研项目为主线的“干中学”模式,将科研育人理念贯穿“课程、课本、课堂”等人才培养关键环节,促进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融合;坚持以创为贯通,通过实施“双创”教育实践,依托“双创”孵化基地,切实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一)以产为依托:构建高校与企业双主体协同育人新模式
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结合高校理论与企业实践优势,深化产教融合,实现知识与创新实践的结合。在积极探索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下,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积极践行三点:第一,校企共同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第二,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三,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以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促进专业内涵式发展,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链为纽带,在校企之间搭建协同合作与创新平台,让企业主动参与经贸人才培养,从而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紧密对接和良性互动,产生“1+1>2”的效能。
(二)以学为基础:与时俱进优化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
在加强外语和经贸专业结合度的同时,经贸专业课程的设置应更加多元化。为符合时代需求,经贸人才应具备以下特征:一定的专业能力,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流利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为提高学生多元文化认知能力,提升经贸人才培养质量,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深化与海外院校的交流合作,邀请海外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并激发其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加大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国际化接轨力度,推动经贸专业核心课程实现双语授课和全英文授课,实现专业素养与英语应用能力的双提升,有效解决经贸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重外语、轻专业”问题。
(三)以研为引领:构建科研驱动式教学模式,优化科研驱动经贸人才培养路径
首先,将科研思维训练融入课堂教学。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利用翻转课堂、问题导向式教学,改善传统教学中常见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参与教学互动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其次,健全科研育人机制。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构建符合学术发展和学生成才规律的科研育人评价机制,注重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同时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深化科教融合育人理念。最后,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学生提供开放的科研条件。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提升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
(四)以创为贯通:构建创新创业“课程+项目+社团+竞赛”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动高质量就业的关键策略,核心在于通过强化创新创业能力,为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积极助力。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整合“课程学习、项目实践、社团参与、竞赛驱动”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构建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学平台,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依托第一课堂,通过开设创业概论、创业模拟与实践等课程,强化学生创业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同时辅以强实践能力的教师团队,通过校内外“双导师”引导,保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以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让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落实到具体实践项目中,形成自主创新创业理念;成立具有创新性的课外社团,举办经贸类创新创业竞赛,在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养;以创新思维整合优质资源,建立闭环式的质量管理流程,实现“三全育人”。
四、结语
“产学研创”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紧密联结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成功打破了以单一主体为核心的传统“封闭式”教育观念的局限,实现从“单主体”到“双主体”育人的转变,有效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产业需求与教育目标相统一。首先,该模式凸显出全球胜任力经贸人才培养的独特优势,能增强产业行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激发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浓厚兴趣,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全球胜任力经贸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次,该模式开辟了“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路径,有效融合了产业支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科研导向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及竞赛驱动学习等多个维度。最后,该模式构建了以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引进国外师资、开设国际化通识课程和双语课程为一体的全球胜任力经贸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将全球胜任力教育落实于行动中。
参考文献:
[1]陈海军,王新莉,郭怡,等.新工科背景下基于“产学研创赛”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建设路径:以河南工程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2(13).
[2]刘冰,刘崇磊,潘海生.地方高校“学训研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5).
[3]刘若江,金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投资与合作,2023(9).
[4]米彦香,孙士岭,胡大力.校企合作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J].亚太教育,2021(23).
[5]王新华,吴怡林.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国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对外经贸,2022(7).
[6]维罗妮卡·博伊克斯·曼西利亚,戴伟·威尔逊,滕珺,等.全球胜任力在中国学校的新内涵及其实践[J].比较教育学报,2022(4).
[7]姚威,储昭卫.新全球化背景下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全球胜任力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多案例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1(23).
[8]袁旦,赵磊.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生创新素质对人才培养适配性的影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