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专业播音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路径

作者: 徐静

摘要: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其教学目标是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设计与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不仅可以帮助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提升适应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还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于此,文章以播音主持专业播音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为切入点,从课程思政目标设计、思政元素挖掘、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播音主持;播音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一、播音主持专业播音学课程思政的背景

高校培养学生的思想与道德品质时,要坚持以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播音主持专业播音学(以下简称播音学)是传媒类专业的基础学科,主要以个人为基础对内容进行产出的学科,与很多学科都有融会贯通之处,如社会学、心理学及其他语言学科等。因此,教师应不断发掘播音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同时将思政元素与播音学课程融为一体,并且不断升级教学方式,以此达到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目的。

二、播音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开发

在以播音学教学为切入点的课程思政教学开发过程中,教师应基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结合“三全育人”理念,把大学生终身发展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相匹配,坚持做到专业知识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充分结合,二者相辅相成,以此推动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发。教师应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巧妙挖掘播音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在专业知识“学”的阶段,教师应融入对课程思政认知认同的内容;在“习”的阶段,教师应融入对课程思政情感内化的内容;在“用”的阶段,教师应融入对课程思政行为转变的内容,即将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设计与知识传授、能力塑造两个部分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融合效果。

三、播音学课程思政的目标设计

播音学是学科基础课程,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形成正确政治素养和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未来步入社会,从事与播音主持相关工作的必备知识基础。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培养注重以人文艺术相互交融、相互贯通的方式,着力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及道德素质,在未来行使公众话语权,赋予信息鲜活的生命力,展现语言的魅力。

中国媒体人肩负着传播正能量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任。在这种情况下,播音学作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关键课程,教师应该将课程思政贯彻始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与道德品质,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例如,教师可以从大德、公德、私德三个维度挖掘思政元素,明确播音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创作观,为播音主持领域培育优秀人才。

四、播音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一)结合时代发展背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应该结合时代发展背景,教授给学生更加全面的前沿专业知识,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将播音学的基础知识与社会中的新鲜事物关联起来。例如,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兴起,对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未来工作是有一定影响的,因此教师不能忽略这类问题,要充分地分析并且进行引导性讲解。针对近期人工智能的发展,教师可以对比播音主持视频与真人主持视频,指出人工智能技术与真人播报的差别,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与真人播报的优势分别是什么,让学生自行体会并找出具体差距点。通过实际观察,学生发现人工智能播报还存在着一定瑕疵,在语句的连停上有着无法弥补的缺陷,这是因为机器并不能完全模仿人类的情感表达,只能依靠标点符号来断句。

(二)结合社会民生热点,让学生具有爱国情怀

相较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对社会话题应该更具敏锐性与直觉性,以此形成独特的评价视角,这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必备核心。时刻关注社会焦点问题,传播正能量是每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应该恪守的本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鼓励学生多多关注新闻民生热点,传播社会正能量。

在讲述第五章“有声语言表达技巧与表达规律”时,教师可列举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新闻报道对航天成就的宣传。如“嫦娥六号”探测器于2024年5月3日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于6月25日携带月背样品返回地球。“嫦娥六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标志着我国在探月工程中取得了重大突破,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的航天技术水平。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真实案例练习,促使学生合理地掌握语句连续与停顿,充分把握节奏和语气,通过生动的语言和饱满的情感,向受众传递我国在航天领域的重大突破,激发受众的民族自豪感,坚定对国家科技发展的信心,厚植家国情怀。在练习结束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延伸讨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营造作品创作背景,助力学生提升个人素质

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要想成为语言产出者,不仅需要得体的外在形象,还需要具备可以令社会大众欣赏的特点。这种特点可以是丰富的人文素养,也可以是高尚的道德品质,甚至可以是广泛的学识。这些特点都可以给人们惊艳的感觉,也正是由于对这些特点的长期打磨,最终营造出了由文化素养及良好品质组成的个人形象。播音学课程中要学习很多名作,其中不乏很多优秀的作品。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多发掘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了解作者的背景等,并从中吸纳知识,提升自身的学识。

(四)提升社会工作经验,促学生遵守职业精神

学生在学校会受到校规约束,参加关于职业道德的讲座或培训。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教师讲授的教学案例都是取自一些社会真实案例,那么说服力会大幅度提升。一些从社会岗位中回到教学岗位的教师,还会给学生传授当前行业前沿、核心的专业知识。对未来有着强烈渴望的大学生来说,这是非常宝贵的。

五、播音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重构教学内容

传统的播音学课程教学会按部就班地进行理论教学。在优化播音学课程后,笔者重构了教学内容,将纯理论学习扩展为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两部分。在讲授理论知识时,笔者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播音学知识,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帮助学生将知识模块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以期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进行思想价值引领教育。实践教学过程安排在与理论学习相对应的时间段上,笔者让学生在课堂上演示实践项目,课后安排单人或者小组实践项目,录制相应的音频、视频供教师查阅。例如,在第三章“播音主持创作的构成系统”、第四章“有声语言的传播工具性能”、第五章“有声语言表达技巧与表达规律”等章节,笔者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同步进行实践项目演示,不但可以加深学生理论学习的深度,还可以进一步以理论指导实践,达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

(二)转变教学模式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教育现代化。学生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多样,而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互联网,教师可以实现线上课程的实时传输和互动;通过大数据分析,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通过人工智能,教师可进行智能辅导、自动批改等工作。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笔者为学生设计线上课前学习任务单,在网络平台搭建播音学课程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使教与学均具有导向性。

(三)多元教学评价考核方式

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考核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笔者将考核模式更改为过程性考核+期末考核,二者按40%+60%相辅相成进行分配。过程性考核包含线上课前学习(10%)、课堂参与(20%)与课后作业(10%),课堂参与又包含课堂考勤(20%)、积极发言(20%)、回答准确(10%)、PPT制作(20%)、小组展示(30%)。新型的教学评价考核模式可以使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在播音学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团队意识、领导能力和专业能力等进行考核评价,如学生参加了论文的评选或者竞赛、创新项目等,还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加分处理,这对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而言,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六、结语

目前,思政课程教学设计所进行的探索与研究仅仅是一个开端,未来还需要更加专业、更加全面地设计思政课程教学,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教师应思考怎样将内容变得更加全面、有条理,在播音学的理论体系中设计出更加多元化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整合、归纳成一个全面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从教育方式上来看,教师应思考如何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创新。笔者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过程中不断总结,并分析其中的各方面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改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播音学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创新思政元素展开学习,提升自身综合能力,这也是课程思政教学的动力来源。

参考文献:

[1]梁俊明,许丽君.探析“播音创作基础”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J].视听,2021(2).

[2]许丽君,李鸣镝.播音主持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以“播音创作基础”为例[J].视听,2021(1).

[3]蒋丽芬,吕新艳,王猜猜.《文艺作品演播》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12).

[4]郭琳.“互联网+”背景下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线上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究[J].新闻知识,2020(8).

[5]王韦皓.融媒体下课程思政理念在《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文艺家,2020(8).

[6]辛敏.“课程思政”视域下播音专业传播学课改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

基金项目:2020年江西省教改课题“播音主持专业《播音学》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XJG-20-43-9。

(作者单位:豫章师范学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