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红色中医药康养文化资源的现状及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作者: 贾玲俐 黄晨摘要:文章深入挖掘平凉市华亭市、灵台县的中医药康养文化资源,并结合平凉市红色旅游文化路线及地方高校红色研学基地等,分析红色文化、中医药康养文化资源与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探讨它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平凉地域;红色文化;中医药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一、平凉红色文化产业链发展中的时代传承
红色文化是一种活的文化,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着的文化,也是一种不断创新着的文化。地方高校可以与当地红色资源单位进行合作,以红色资源为依托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课程思政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扩大红色资源精神的内涵与外延,提高红色文化教育的生动性、趣味性、时代性。
(一)立足红色研学基地,传承红色文化
平凉市地方高校应联合景区,促进红色景区向体验式教育转变,推出一批具有参与性、体验性的红色旅游创新融合产品。地方高校要推动全市红色旅游向主题教育、红色研学转变,在红色旅游景区创建各类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深入挖掘当代红色文化价值,讲好革命故事,弘扬红色精神。
(二)联动五条跨区域红色旅游文化线
平凉市地方高校需加强平凉市与周边区域的文旅联动,共同推出“千年丝路”多彩文化体验游、“百里关山”生态文化休闲游、“长征之路”红军会师体验游、“寻根问祖”始源文化探秘游、“陇东高原”文化民俗体验游等活动。
(三)共建陕甘宁红色文化联盟
地方高校依托党史教育馆、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园、吴焕先烈士纪念馆等资源,联动陕甘宁革命老区,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研学基地,建设红色旅游主题线路。
(四)融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平凉市构筑了红色征途旅游发展廊道上的“万里长征新一页,红色旅游第一铺”形象。地方高校要充分挖掘和研究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伟大长征精神,围绕平凉市“界石铺毛泽东旧址保护建设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参与完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二、华亭市中医药康养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路径
(一)华亭市中医药养生康养文化产业建设现状
华亭市把中药材产业作为促农增收的重点产业,将中药材种植与文旅康养产业相结合,有力推动了“农业+文旅+养生”的深度融合;农业经济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有益探索。华亭市以文旅康养为主题,推动旅游业与农业、体育、文化、养生养老等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文化旅游从观光型向综合效益型转变。
1.华亭市中药材种植情况
近年来,华亭市充分发挥中药材资源优势,以关山林缘区为重点,持续选育适生品种,合理规划种植区域,大宗传统种植药材以大黄、独活、川芎、黄芪等为主,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4 000公顷,育苗面积146.66公顷。华亭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被誉为“千年药乡”“陇东药库”,当地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据调查,盛产药材260余种。华亭市先后注册了“华亭大黄”“华亭独活”2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建立了无公害中药材标准化生产体系和中药材质量安全体系,在马峡镇建成了中国大黄城药材交易市场。
2.华亭市中医药康养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华亭市抓住“养生平凉”战略机遇,建设了集特色中药材种植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康体、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区,推出玄凤山、凤凰谷、药王部落等养生旅游路线3条。华亭市在莲花台、双凤山公园、米家沟生态公园等景区种植格桑花、硫化菊,栽种侧柏等观赏性花卉,打造绿色康养旅游。地方高校要配合地方政府将规模化种植的中药实现“园林化”“场景化”“生活化”,即以现有中药种植业为主体,打造疾病治疗、休闲旅游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融合产业。
(二)华亭市中医药康养生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1.加强基地建设,产业融合发展
华亭市深入研究投资政策、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储备了一批中药材精深加工项目,持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以建设“旅游康养福地”为目标,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名医名科名院建设,聚力打造集康复理疗、休闲养生、药膳食疗为一体的中医药康养服务模式,全力实施青松“药食同源”“医养结合”等项目,推动中医药产业与旅游、养生、文化等多业态深度跨界融合。
2.培育新型主体
华亭市累计培育中药材企业3家,合作社、家庭农场30多家,支持企业开展中药饮片、药食两用产品、保健饮片等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中药材的附加值。同时,华亭市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将农户与企业联结在产业链上实现合作发展、互利共赢。在扶持现有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企业的同时,华亭市支持企业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导企业向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3.加大品牌建设
华亭市定期发布全国中药材收售信息、种植技术等资讯;通过积极参加药博会、农博会,对接全国大型中药材批发市场和制药企业,推进优质中药材产品进网络、入展厅、上电视,增强了中药材品牌美誉度、公信力和市场认可度,扩大了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华亭市充分利用各种节会广泛宣传优质中药材,扩大品牌效应,引入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入驻中药材交易市场,将中药材品牌产品推向全国,不断提高华亭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强化科技支撑
在加强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及繁育工作的基础上,华亭市继续做好中药材新品种引进驯化和示范推广工作,实现中药材种子、种苗专业化生产。地方高校要依托省内外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制药企业、科研单位,逐步建立中药材生产技术支撑平台,重点开发中药饮片、中药制剂、中成药等主导产品,积极研发中药食品、保健品等相关产品,提高中药材经济附加值。
三、灵台县中医康养文化产业的特色及发展路径
(一)灵台县中医康养文化产业的特点
第一,灵台县充分利用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国家中医师承甘肃皇甫谧针灸基地、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针灸拜祖基地和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四个牌子”,成功举办《针灸甲乙经》学术思想传承国际研讨会暨皇甫谧文化节系列大型节会4次。
第二,灵台县建设公立中医医院1家(皇甫谧中医医院),内设针灸、康复等7个中医科室,2021年诊疗患者3.7万人次。各乡镇卫生院均设置了中医馆,普遍开展中医诊疗业务。
第三,灵台县共有中医医疗、中医康养从业人员357名,正高职称3名,副高职称32名,民营康养机构从业人员73名。近年来,灵台县累计招引、考录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15名,举办县内中医药技能技术培训5场次、中医药技术应用技能比赛3场次。
(二)灵台县中医康养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
第一,灵台县充分利用中医针灸鼻祖皇甫谧故里的资源优势,积极参加和举办大型交易会、展示展销会、学术交流会等大型节会,加强皇甫谧文化研究机构建设,进一步扩大皇甫谧中医针灸文化品牌的对内认知度和对外知名度。
第二,灵台县把皇甫谧产业园作为招商引资的洼地,配套出台优惠政策,壮大园区规模,推动形成聚集效应。地方高校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质量体系,培养创新型医疗人才,改革办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加强创新素质教育,不断增强和提高学生实践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素质,培养高校人才,缩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同时,地方高校要加强与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医学院等高校的交流互动,加强对皇甫谧中医针灸技术的研究,增加科研分量。
第三,灵台县积极利用现有商标品牌与知名企业洽谈合作,广泛引入社会资本,采取投资建厂、入股经营、订单合作等方式,培育一批中药材精深加工企业、康养器械生产企业、康养产品研发企业,做好产品宣传推广,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使品牌资源逐步转化为经济效益。
第四,灵台县促进中医康养与农业、林业及教育、养老、文化、饮食等产业的互动互促,推动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全链条的产业发展格局。在灵台县推动中医康养与老年人照料相结合,引导社会力量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中医康养老年人护理中心”,把老年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健康养生结合起来,打造集医疗、护理、养老、康复、政府托养为一体,具有医养结合特色的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老年人康养机构。
四、红色中医药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加强课堂输入
地方高校要挖掘红色中医药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拓展课堂内容,优化教学目标。同时,地方高校要丰富教学资源,寻找与旅游、医学类等专业课程的切入点和契合点,创新教学载体,让学生全方面地领会文化精神,自觉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铸就中华民族文化之魂。
(二)开设第二课堂
地方高校应积极开设与红色中医药文化相关的第二课堂,邀请专家开设讲座与经典阅读沙龙,促进红色中医药文化进入课堂。地方高校要注重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走进当地的革命博物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校园文化浸润
地方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全面提升文化素养,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结合“红色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发挥地域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一方面,地方高校可以运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法,将地方红色中医药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另一方面,地方高校通过实体教学空间和网络媒体宣传等方式,结合平凉地域特质资源,凸显红色校园特色文化,充分发挥强大的育人价值。
(四)注重教师引导
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灵魂、培育新人的时代重任,同时决定了地方特色文化是否真正有效地融入和灵活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师要根据平凉地域特色文化,结合高校相关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陈界,李德强.高校课程思政中融入红色资源的研究[J].南北桥,2023(13).
[2]刘晶.秦皇岛地区中医药康养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困难与对策研究[J].环球市场,2019(7).
[3]陶斯明,陈振洋,李青影,等.利用邢台中医药康养资源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路径研究[J].西部旅游,2022(6).
[4]张瑞犁,荣文丽.红色中医药文化资源融入中医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J].中医教育,2023(2).
[5]于代松,刘琳鑫.利用中药“园林化、场景化、生活化”优化发展康养的建议:以四川省中药种植业为例[J].攀枝花学院学报,2022(2).
[6]过金晶,张蓉蓉,罗苏秦,等.以“新医科”理念为基础的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和要点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22(15).
(作者单位:平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