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研究
作者: 蒋宇轩摘要:文章以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实践,分析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面临的困境,并从优化课程设置、搭建协同育人实践平台、优化协同育人评估、营造协同育人环境四个方面出发,探究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策略,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旨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而高校思政教育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不仅可以塑造大学生的人格,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本文分析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面临的困境,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希望给高校育人工作创新提供有益策略,加快实现育人目标。
一、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
首先,高校将思政理论知识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使大学生在面对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其次,高校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跨学科项目、实践活动等,能使大学生接触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拓宽知识视野,提高跨学科能力。最后,教师为大学生展示创新创业实践成功案例,使大学生从中学习坚持不懈、努力探索的优秀品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培育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养水平。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
近年来,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强化思政教育为发力点,以提高就业创业人才质量为突破口,着力构建“八化育人”创新创业育人生态,推进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一方面,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中国铁路北京、太原、济南局集团公司,与北京、天津、石家庄轨道公司等单位共建多个校外实训基地,逐步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格局,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构建多元立体的课程内容体系,推动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打造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促进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
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此举不仅培养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实践能力,还有效催生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梦想,使大学生脚踏实地,从“会做”到“巧做”,培育大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面临的困境
(一)课程设置存在欠缺
部分高校在设置思政课程时,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创新创业实践内容融入不足,而在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则侧重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比较欠缺,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不够深入,影响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二)协同育人实践平台投入不足
实践平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有助于大学生将思政理论知识和创新创业实际联系起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在相关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培养新时期优秀人才。但是,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建设方面的投入不足。
一方面,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较深,在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工作方面投入的精力不够,且侧重理论教学,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理论与实践教学协同不足;另一方面,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不足,导致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
(三)协同育人评估亟待优化
评估是育人工作过程中较为关键的一环,教师可以通过评估结果精准了解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满足大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然而,目前仍有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评估机制不够完善:一是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评价内容不够全面,教师对大学生实践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不够,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准确,影响后续的教学效果;二是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评价方式多样化不足,欠缺企业评价、行业专家评价、大学生自评和互评等评价方式,而且部分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不足,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四)协同育人氛围营造不浓厚
除了优化育人方式,高校还应从育人环境着手,营造浓厚的协同育人氛围,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协同育人实践活动,加快实现协同育人目标。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培养专业创新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协同育人氛围的营造还不够浓厚,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创新不足,未能有效融合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影响协同育人效果。
四、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优化课程设置,促进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针对课程设置存在欠缺问题,高校应结合育人目标,优化课程设置,促进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有效融合。第一,高校要构建“思政+创新创业”融合课程体系,将思政教育的价值导向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导向相结合,结合案例分析、项目实践,引导大学生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提高综合素质。第二,教师要深入挖掘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大纲,借助互联网平台收集思政相关的政策文件、指导思想等内容,研究、分析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明确协同育人目标,有针对性地优化课程设置,确保课程内容充分体现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加快培育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二)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协同育人实践平台
关于协同育人实践平台投入不足的问题,高校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第一,高校和企业深化合作,结合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综合双方优势资源,通过互联网搭建协同育人交流与实践平台。例如,大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提出有关专业和创新创业实践的问题,企业专业人员可以通过平台查看到大学生的问题并予以回复,促进大学生与企业专业人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学习,实现共同进步。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平台查看行业发展动态、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等信息,进而确立学习目标,制订科学的学习策略。第二,高校和企业通过平台组织线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支教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思政知识,将良好的思政素养内化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使大学生成为适合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三)优化协同育人评估,拓展线上线下反馈渠道
对于协同育人评估亟待优化的问题,高校应结合历史经验,优化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评估,拓展线上线下反馈渠道,不断优化协同育人体系。第一,高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评价,他们会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专业实践能力进行评估,并给出相应的建议,从而保证评估的准确性。同时,高校可以增加大学生互评和自评环节,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大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反思不足,优化学习策略。第二,高校优化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评价内容,除基础思政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外,还应将大学生实践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创新思维、道德素质等纳入评价范围,保证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第三,高校应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积极性、社会责任感、公益志愿者行为等指标,了解大学生协同育人实践活动参与情况。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大学生参与协同育人实践活动的情况,掌握大学生实际需求和思想动态,为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体系的优化提供实际依据。
(四)基于校园文化角度,营造良好的协同育人环境
有关协同育人氛围营造不浓厚的问题,高校需要从校园文化角度出发,将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协同育人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良好的道德素养。例如,湛江科技学院引导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励大学生在了解国情民情、服务国家发展中增长创新创业才干。湛江科技学院还鼓励毕业生积极创业,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奋发作为,并发挥学长学姐的榜样作用,营造良好的协同育人环境,鼓励大学生怀着浓浓的家国情怀进行创新创业,成为新时期优秀青年。高校可以学习湛江科技学院的实际经验,组织创新创业讲座、创业沙龙、创业大赛等活动,在校园内广泛宣传创新创业的理念和成功案例,为大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激发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在校园内广泛宣传创新创业的理念,通过海报、宣传栏、校园网站等渠道,展示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和优秀项目,同时开展专题讲座,引导大学生理性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促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创新创业实践中。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体系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还存在课程设置存在欠缺、协同育人实践平台投入不足、协同育人评估亟待优化、协同育人氛围营造不浓厚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应对症下药,如优化课程设置,促进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协同育人实践平台;优化协同育人评估,拓展线上线下反馈渠道;基于校园文化角度,营造良好的协同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郑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4(2).
[2]吕洁.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6).
[3]杨亚玲.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研究: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4(1).
[4]徐宜宜.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有效性研究:基于对杭州4所高职院校的调研[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
[5]杨辉,王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探索[J].科技创新与品牌,2022(9).
[6]陈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19).
(作者单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