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构建与人才培养实践
作者: 刘俊摘要:高校是“孵化”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互联网+”背景下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向社会输送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是各大高校的创新教育模式的重要课题。文章立足“互联网+”背景,从高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构建的意义、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高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构建与人才培养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高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人才培养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构建的意义
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创业的成本显著降低,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大环境中,创业成为一部分学生的重要选择。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加快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国内许多高校已开始着手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例如,清华大学建设的iCenter是服务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跨学科创客实践平台,以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作为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哈尔滨工业大学创新创业讲坛持续开讲,邀请了众多知名企业家、投资人、创业导师分享创业经验。
构建高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目的在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高校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构建需寻求外部力量,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创新指导等方面的服务。
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例,探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意识不足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缺乏足够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我院也不例外。我院网站开设有不同的版块,介绍了学校概况、机构设置、教学科研、招生就业、交流合作等。就招生就业一栏来说,我院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就业信息、就业新闻,但没有开设创新创业专栏。同时,我院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构建相对滞后,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而是作为公共选修课或以主题讲座的形式存在,学生缺少参与实践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将安于现状,在分析问题时容易只看眼前,缺乏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浮于表面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创业教育不连续,教学资源更新较慢,一些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时代经济的发展明显脱节,限制了学生的创业视野和创新能力。我院网站虽然设有就业指导版块,还细分了院部风采、生涯辅导、就业风采、就业指导小版块,但是相关版块并没有发布与就业相关的内容。同时,我院以课堂教学为主,缺少实地学习、考察及实训,线上提供的就业指导形同虚设,线上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也往往流于形式。
(三)创新创业型师资力量匮乏
高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双创型”教师的参与,所谓“双创型”教师指的是既有专业学科教学能力,又有丰富的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多为教学科研型教师,在企业运营方面缺少经验,导致“双创型”师资力量不足。例如,我院对教师最主要的评价依据就是教科研水平,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并未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导致许多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教科研中,忽视了自身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不完善
实践环节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因为学生在实践中才能有效掌握创新创业的核心知识。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校企合作办学起步晚,未达成深度合作的关系。许多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在校内缺乏模拟创业环境的课堂实训和实际操作经验,一旦进入校外自然会感到迷茫和困惑,失去创业热情和积极性。例如,我院网站中设有智慧商业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所及智慧实训中心等板块,但是线上这些板块的功能并未得到真正发挥,且校外实践基地也缺少企业指导人员的创新创业指导,限制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构建与人才培养策略
(一)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氛围
高校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宣传工作,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环境氛围,让教师和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全面、深入的认识,为教师投身创新创业教育指引方向。
例如,我院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通过课程和活动,使学生了解创新创业与职业生涯的紧密联系。在“互联网+”背景下,我院充分发挥网站创新创业专栏的功能,向学生介绍创新创业相关资讯,分享创新创业案例和实践经验,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创新创业是实现自我价值和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我院开发电子教案、慕课等在线课程资源,突破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让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使学生在面对未来职业挑战时更具竞争力。我院还开发评价软件,鼓励学生利用软件对自我特征、周边环境、市场需求等进行评估,检测自身是否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帮助其确定创新创业方向。
(二)拓宽教育渠道,优化创新创业课程资源
高校应将大学生职业规划、创业指导等纳入基础课程体系,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让学生从进入大学就能对创新创业有基本的认识。例如,我院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开展不同侧重点的创新创业指导,提供更加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于大一学生,以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为主;对于大二学生,侧重他们创业技能的提升;对于大三学生,设计具体的创业实践项目,引导他们亲自参与、规划和实施。
高校要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为学生提供与专业特点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要求学生至少选择一门创新创业课程。例如,我院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习行为进行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和服务,规范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拓宽学生知识领域,夯实学生专业根基,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我院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的壁垒,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高校应注重创新创业课程资源更新慢的问题,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尝试设立“创新健康门诊”,并根据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需求,提供线上一对一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例如,针对学生创新创业离不开资金的支撑这一问题,我院开设了创业融资策略课程,邀请企业家、投资人进校授课。企业家、投资人会根据学生提出的创新创业想法,评估其可行性,并教授其如何制订商业计划书,吸引投资人。这样的课程不仅能解决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面对的实际难题,而且能帮助他们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三)加强师资建设,打造创新型教师队伍
一方面,高校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素质。例如,我院建立激励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作为评估教师综合素质的一项标准,并对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有突出表现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我院还积极响应“互联网+”行动计划,鼓励教师选择创新创业企业的成功案例,以课题的形式学习、总结相关经验。
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好政校企合作平台,与各类优秀企业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引进计划。例如,我院与企业联合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吸收企业优秀人才加入高校教师队伍,将实践经验、真实案例融入教学。这样,既能丰富教学资源,又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同时,我院加大对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设立青年教师创新基金,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高计划,资助青年教师开展创新性的教学和科研项目等,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发挥创新能力的舞台。
(四)完善实践平台,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实践训练,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创新创业知识,提高技能。为此,高校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加强政校企合作,集结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资源,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创新创业合作活动,协力做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
在政校企合作模式下,政府负责平台的搭建,高校主要负责引入学员,企业为教师提供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实训的机会。政校企合作模式能让学生有机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帮助学生更快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为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我院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手段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智能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收集学生在校园创新创业课程和校外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的数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资源推荐。
高校还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渠道,与优质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深度合作,实现资源、人才共享,打通产学研用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新创业舞台。例如,我院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的创新创业竞赛,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落实“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以赛促建”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针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高校需要从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拓宽教育渠道、加强师资建设、完善实践平台等方面做出革新,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汪天倩,朱小梅,程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科技与创新,2023(15).
[2]李红.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长江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J].科技风,2023(14).
[3]张金凤,张志刚,于跃,等.“互联网+”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2(21).
[4]何慧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11).
[5]郑庆华.高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4).
[6]徐鹏,代新杰,赵玉真.新时代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评《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2019(8).
基金项目: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度校级科研项目“‘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体系构建”,课题编号:JSJMSZ23007。
(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