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现状分析

作者: 王意明 吴晓东

摘要:文章立足江西省四所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建设基本情况,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训条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分析学生技能培养的现状,指出当前该专业在专业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在保留传统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应着眼于专业发展趋势进行多方位培养,为大数据时代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技能培养

一、引言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属广播影视类专业,是普通高等学校专科专业,旨在培养学生从事新闻采访、写作、编排、摄影、摄像、策划等专业技术工作。近年,随着大数据信息等新技术日益革新与发展,新媒体、新技术、新设备蓬勃发展给未来传媒行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传媒产业不断转型升级,人才需求日趋变化。2018年,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指出迈向一流新闻传播专业新目标,加快培养会使善用“十八般兵器”的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及时融入技术变革新趋势、媒体融合新动向和行业发展新动态。

本文对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传媒职业学院(以下简称4所院校)进行调研,从专业建设基本情况出发,分析学生技能培养的现状。

二、调研基本情况

笔者采取实地走访、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补充的方式进行调研。调研对象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江西省开设了该专业的4所高职院校,通过实地走访和运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方式,与专业负责人进行交流,重点围绕该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等方面。第二类是相关就业单位,交流该专业人才需求、学生职业技能和素养、未来发展等方面。第三类是对4所院校在校三年级学生及近1~2年的毕业生代表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交流,其中参与问卷调查的三年级在校学生141人,占三年级在校生总数的48%,近1~2年毕业生代表47人,占近1~2年毕业生总数的9%。问卷调查通过互联网问卷星平台进行,为学生便捷参与答题,问卷题目以开放性题目为主,通过二维码分享,由院校专业负责人及学生工作负责人推送。

调研发现,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整体办学规模相对稳定,呈缓慢上升趋势,处于良性的发展环境中,因专业特性和行业特点,对个别院校而言,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非主要建设专业,总在校生数明显偏少,该专业在个别院校存在边缘化风险,对比近几年持续增长的高考人数,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并不具备明显吸引力,少数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就业去向落实率高于当年度全省平均水平,个别院校该专业就业去向落实率未达70%,该专业一定程度上成为难就业、不好就业的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存在专业发展不均衡、专业吸引力不足、就业质量不突出等特征,高职院校要着重提高专业吸引力,加快推进学生职业技术技能水平提升,以便更好地适应行业变化和市场需要。

三、技能培养现状分析

综合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可知,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技能培养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基本素质培养,如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身心素质等,其核心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适应未来职业必备的软实力。第二类为专业性技能培养,以新闻业务领域的新闻采、写、编、摄影摄像、策划、媒体运营等技能培养为主,其核心是提升学生对新闻传播基础知识及有关规律的认知,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对口工作的硬实力。基本素质培养覆盖各个专业领域,其课程体系未有明显的专业差异化特征。因此,本文所指技能培养主要是专业性技能培养。当前,高职院校该专业学生技能培养主要有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重视传统技能培养

各院校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不尽相同,但新闻、传播、广告等基础理论认知中,凸显传统技能培养依然是主流,新闻采访写作、摄影摄像、视频编辑、策划、运营等是各院校核心专业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新闻采、写、编、摄、策划、运营等新闻从业所需的传统技术技能,基本实现了新闻从业传统技术技能的全覆盖。笔者对在校三年级学生及最近1~2年毕业的毕业生代表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从事本专业对口工作的学生中,传统的新闻采写、新闻编辑、媒体管理依然是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对口就业的主要工作内容,新闻编辑技能、摄影摄像技能、新闻采写技能是学生未来从事本专业对口工作相对擅长的专业技能,传统技能的培养依然是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教育的基础。

(二)课程体系相对滞后

专业课程设置直观反映学生技能培养的基本情况。笔者通过梳理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核心课程发现,对标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围绕传统技能培养设置专业课程较为普遍。面对新的技术、新的媒体形态,多数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中显得保守和传统,缺乏对新技术、新技能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比如,新闻行业数字化转型、大数据技术的引入、大数据被认为是继信息化和互联网后信息革命的又一次高峰,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产要素。大数据直接影响新闻生产、新闻业务、传媒管理早已成为新闻学界的普遍共识。问卷调查发现,仅有4.25%的在校三年级学生表示对大数据概念非常了解,8.51%的在校三年级学生表示对大数据概念了解较多,12.06%的在校三年级学生表示对大数据概念完全不了解,75.18%的在校三年级学生表示对大数据概念表示有一些了解。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大数据战略”,然而至今依然有24.82%的在校三年级学生完全不知道这一战略,仅有16.31%的在校三年级学生认为自身较为擅长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与传统的新闻采写、新闻编辑、摄影摄像、策划制作相比略显不足。学生对大数据概念、国家大数据战略、大数据技能的不了解和不擅长,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较为欠缺,也反映了课程体系一定程度滞后时代发展。而在信息时代,教师在打牢学生基础技能的同时,培养其创新性技能也变得不可或缺。

(三)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教师是学生技能培养的关键。与总在校学生人数相比,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教学任务相对繁重,一名教师承担多门课程教学较为普遍,教师的教学不能实现专门化、精细化,不利于教师在某一技能领域积累教学经验。在4所院校该专业专任教师中,12.5%专任教师具备高级职称,37.5%的专任教师具备中级职称,50.0%的专任教师暂无中级(含中级)以上职称。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专业教学改革缺少资深教授和行业专家的引领和指导,“双师型”教师数量各个院校有所差异,但整体而言,“双师型”教师占比不足50%。专任教师专业背景较为单一,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0%,缺少其他专业领域的专任教师。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作为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尤其是大数据时代下,学生需要具备跨学科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媒体环境和职业技能要求。专任教师专业背景较为单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思维模式比较局限,不利于学生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职业技能的培养。

(四)实训条件相对不足

开展综合实训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院校应积极探索构建“课程+校内实训+校外合作”三链递进式实训体系。受重视程度、专业定位、在校生规模、经费投入等因素影响,各院校实训条件存在差异。比如,有些院校依托传统的校报、广播站等场所开展实训,未就该专业技能培养需要有针对性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有的院校建设了一些校内实训基地,但设备不足、场地有限,实训室规模难以满足现实教学需要。

江西传媒职业学院建立了网络访谈室、新闻采编工作室、网络编辑工作室、影视制作工作室等实训场地,但主要实训设备相对单一、场地有限,难以满足实训教学需要,影视制作工作室内有主要设备电脑20台,只能同时满足20名学生开展实训,难以满足一个班的实训教学需要,学生校内实训只能采取分组形式进行,同时面临影视编导、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相近专业的校内实训需要。比如,摄影摄像相关课程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核心课程,各院校均有开设,但面临实训教学设备不足的困扰,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影响了教学效果。

(五)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不够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各院校开展了一些探索,建设了一些实习、就业一体化的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比如,江西传媒职业学院与省内一些文化传媒公司开展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校内实训基地不足的问题,增加了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由于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具有高度的政治性、时效性和专业性特征,学生综合素质相对不高,校企之间需求的差异化等导致合作仅停留在表层,缺乏深入的合作内容和有效的沟通机制。比如,与企业合作建设的校外实训基地只能有针对性地吸纳个别优秀学生实习,综合实训、实习难以普遍化和全面化,教师没有经常深入一线见习和实践,教师、师傅联合传授的“现代学徒制”“双主体”培养模式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校企联合培养班、订单班缺乏合作基础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不够,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基于传统媒体运营模式,沿用传统思维、教学模式,突出传统技能培养是当前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的共性。新闻行业数字化转型、大数据技术的引入,要求高职院校要在学生技能培养上求变求新,打牢学生的基础技能。

四、结语

当前,新闻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行业的快速转型与发展对新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不仅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传统专业技能,还需打破不同介质的媒体界限,培养学生跨媒体、跨平台的能力,同时瞄准符合专业发展趋势的新质专业技能,切实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当前多元化的媒体环境。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2]喻国明,李彪,杨雅,等.新闻传播的大数据时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彭兰.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J].编辑之友,2013(1).

[4]陈文耀,周党华.新媒体时代高职新闻采编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J].新闻传播,2018(3).

[5]弥建立.我国新闻传播院校大数据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基于十一所在甘高校的调查[J].教育传媒研究,2018(4).

[6]王鑫.大数据技术对新闻采编的影响及推动策略研究[J].记者摇篮,2023(7).

基金项目:2018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大数据时代新闻采编专业学生数据技能培养策略探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XJG-18-82-3。

(作者单位:王意明 江西传媒职业学院;吴晓东 上饶师范学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