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教师数字素养培育路径

作者: 唐小清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教师数字素养培育路径0

摘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教育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教师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教师的数字素养关乎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决定着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但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育面临着很大的困境。基于此,文章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切入点,分析高职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重要性,探讨高职教师数字素养培育面临的困境,制订高职教师数字素养培育路径,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全面保障。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高职教师;数字素养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的热议话题,也是高职教育高质量、高效率开展的研究重点。高职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育日渐受到关注,这是高职院校适应数字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高职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育也需要循序渐进。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正处在由网络化朝着智能化过渡的关键阶段,做好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育,对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一、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教师数字素养培育面临的困境

(一)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意识薄弱

部分高职教师的数字素养比较薄弱,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不高。部分高职教师的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不能了解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不习惯在课堂中应用数字技术。部分高职教师过于看重数字化教学的产出比,认为数字化教学不仅要投入大量时间,还要付出更多精力,短时间内无法看到明显的教学效果。还有部分高职教师尽管已经认可了数字化教学的价值,却不想主动改变,也不积极提高自身的数字素养。

(二)高职教师数字素养培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部分高职院校欠缺完善的高职教师数字素养培养体系,很难满足高职教师发展的需要。许多高职院校领导层人员及教师更注重利用数字化技术为专业课程打造适宜的教学环境,忽视了新思想、新理念、新措施的应用,这就导致课程体系的构建欠缺实质性素材与资源。不仅如此,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培训已经变成很多高职院校培养教师的常态化手段,但此类培训一般缺少实质性效果,几乎难以满足数字素养培育的目标。因为这种课程太过单一与系统,技术应用比例远远大于数字化意识,往往侧重技术基础的实际操作,忽略了高职教师个体的差异性与针对性。

(三)高职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机制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在培育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时缺少长期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某些高职院校尽管设定了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目标,却没有将该目标放到院校革新的重要位置。第二,部分高职院校缺少科学有效的监督评价、质量评估、教师激励等机制,数字素养培育缺少充足的时间保障、资金保障、应用保障,从而导致教师加强自身数字素养培育的驱动力不足。第三,数字化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尚处在转型阶段,数字化教育教学系统、教学设施、技术架构等都比较落后,导致很多实践性问题相继涌现。

(四)高职教师数字素养培育保障体系不健全

第一,资源供给保障失调。因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各地区高职院校的发展存在很大差距,数字化教育水平也就有所差距,不同教师群体所获得的培育资源各不相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教师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其次,基础设施保障不健全。某些高职院校的数字化网络、数字化教育平台、数字化资源服务系统等方面都缺少软件和硬件的支撑,不能发挥预期的保障作用。最后,资源供给质量不高。高职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育主要借助高职院校自身或培训机构,这种培育具有极强的不固定性,最终的效果难以预测。

二、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教师数字素养培育路径的制订

(一)增强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意识培养

高职院校要加深教师对数字化教育的认识,使其明确数字化教育不是局限在教辅工具上,还需扩展到思维理念上,最终促进教学改革的开展。例如,在教师课堂类培训活动中,高职院校要事先收集并设计相关的问题,然后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反思时间及分享想法的时间,使教师可以积极地、自主地发现问题并探索问题,以深化对数字化教育的了解。

高职教师要树立主人翁意识,在数字化教育的变革中形成高度的责任感与崇高的使命感,深刻认识到提高自身数字素养的重要性。不仅如此,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教育中应让教师掌握更多的自主权,同时组织目的明确的培训,确保教师可以自由择取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并结合具体需求,打造差异化较强的教学空间,从而增强教师的数字化实践意识。

(二)完善高职教师数字素养培育体系

高职院校应根据两个关键目标,即灵活地掌握数字技术、合理地运用数字技术,参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结合自身情况,制订规范化的考评机制,评估教师在专业素养、教学素养、学习素养等方面的情况,然后结合各受众群体的具体特点,落实个性化、标准化的层级培养工作,如表1所示。如果教师的数字化知识积累不够扎实,高职院校应倾向于理论内容的培训,并以实训辅助;如果教师的应用能力不足,高职院校应倾向于实践课的设计与落实效果的检验;如果教师能够掌握理论和实际的基础,那么高职院校要以任务为引导,设计驱动型课程,辅助教师进行合作探索与自主研究。

(三)优化高职教师数字素养培育评价机制

1.评价激励制度

高职院校要优化考评机制,将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结果纳入常规考评体系,并构建多元化、多层面的考评体系。教师数字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高职院校要做好动态化考评工作,借助大数据做好跟踪、监控,达到以成果为引导的考评效果。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要优化评价激励机制,结合不同教师群体的专业需求,以考评内容与评价结果为切入点,制订评优制度,以激发教师的内驱力,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

2.联动协作机制

区域政府、高职院校、教研机构要做好联动,发挥三方协作价值。在高职教师数字素养培育中,各主体要明确“国家统筹安排、地方分层实施、高校转化落地”的具体职责,做到责任明确、工作流程规范。在分层实施上,各主体应构建培育工作的协同关系,共同辅助教师高质、高效实现数字素养的培育目标。

3.终身学习机制

高职院校要构建终身学习机制,即由行政部门主导,由教研部门推进,由高职教师参与,推动数字素养培育资源建设。高职院校要利用AI技术建立教师终身学习平台,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与多元化需求。高职院校还要构建长效工作机制,以制度优势为依托,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累多样性的教育资源,确保培育工作有针对性服务与规范化管理。

(四)健全高职教师数字素养培育保障体系

1.健全专项经费保障体系

在教师数字素养培育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做好使用管理。高职院校根据统一使用、专款专用、整体规划、逐年落实、活动管理、结果考核的管理原则,落实专款管理、专项应用、集中核算、统一收取、统一支出的取用模式。在开展教师数字素养培育中,高职院校财务部门应结合教务部门给出的专项规划,科学合理地预算每年所需要的数字化建设经费,并结合实际情况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并加强对经费使用过程的监督管理。

2.完善专网建设与终端设备配备

高职院校除了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要做好校园专网建设,并将数字化终端设备配置齐全,推动数字素养培育和线下培训有机结合,创设数字化培训环境。高职院校应结合教师专业需求,打造数字教室、VR(虚拟现实)实训室、智慧图书馆、多媒体教室,并配备录播设备、技能实操考评系统及互动系统等,完善数字化培训的基础环境,从而全方位地收集、整合与处理数字化教育大数据。

3.完善数字化培训资源

高职院校应加强省级培训项目的建设,如数据资源库、在线高精课程、教师专业群等,丰富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教学资源。另外,高职院校可以加快数字化教材建设,做到定期优化与更新,为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育奠定物质基础,促进高职教育的数字化转型。

综上所述,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必然。想要提高高职教师数字化教育水平,打造数字化师资队伍,就要加强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育。但在具体实施中,高职院校要明确教师数字素养形成的重要性,以及数字素养培育面临的困境,通过增强教师数字素养意识培养、完善高职教师数字素养培育体系、优化高职教师数字素养培育评价机制、健全高职教师数字素养培育保障体系,推动高职院校数字化转型的实现,为教师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全面保障。

参考文献:

[1]梁娟,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的意义、困境与路径[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4(2).

[2]崔艳叶,荣翊贝.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困境与路径[J].知识窗(教师版),2023(7).

[3]冯艳花.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提升高职教师数字素养困境及路径研究[J].教师,2023(16).

[4]周刘波,张梦瑶,张成豪.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时代价值,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3(10).

[5]朱珂,炕留一,王建明.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诉求与行动路向[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10).

[6]陈丰丹,马诗睿.高职教师数字素养培育路径研究:基于《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的思考[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6).

[7]杨珍珍.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教育进展,2023(4).

[8]葛文双.如何看待数字化转型视角下的教师数字素养提升[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3(5).

[9]张月,吴兆明.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职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22(12).

基金项目: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4年度职业教育研究课题“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教师数字素养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SZX261。

(作者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