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有机化学课堂的策略研究
作者: 卢晓玲 欧妲 阮桂春
摘要:面对多元的文化冲击,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将传统文化融合到有机化学教学中,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文章通过挖掘成语、诗词里的有机化学元素,有选择性地、适度地将其融入高职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有机化学知识,提升综合素养,以期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有机化学的结合教育。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有机化学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课程学习。基于此,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课程中的应用,自然而然地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点辅助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理论内容,进一步理解古老的中国智慧并从中汲取养分,还能丰富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学生的长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机化学知识
(一)成语中的化学
成语是传意精炼、格式固定的短语或句子,反映出中文深邃的内在意义,并承载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实际上,众多成语背后蕴含的是有机化学的知识,如表1所示。
(二)诗词中的化学
古典诗歌以其独有的构造和节奏,成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先贤借此表达哲学思想和情感、开阔思路和熏陶性情。而在一些古代诗人创作的富含情感的诗篇中,蕴含着丰富的有机化学知识。
酒精、醛类和酸性化合物的字形偏旁与文字“酉”有关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甲骨文里的酉字及酒字的图样,激发学生讨论对酒文化的初认识,以此作为学生获取新知识或拓展知识的契机。诗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中的“绿蚁”,直观呈现啤酒酿造中淀粉转变为葡萄糖,继而变为酒精的过程。“野店酒香帆尽落”及“青杏园林著酒香”等诗句中的酒香,是由于其中部分的酒精在空气氧化后生成了醋酸,醋酸与酒精反应生成了富有芬芳的醋酸乙酯分子。再如,“白发三千丈”和“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句中的白发和青丝,成分其实都是蛋白质,是自然界里的高聚物。教师可以在授课或作业布置场景中穿插部分诗句,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能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趣味化学知识。
二、有机化学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课时相对较长,且涉及大量的有机物质及反应种类,基础略欠扎实的高职一年级学生,可能会对学习有机化学知识感到恐惧或不安。同时,以往的有机化学教育更注重传递专业的理论知识,忽视了教育的素质价值。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优化有机化学课堂的教学设计,并创新课程评价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达到能力和品质共同提高的目标。
(一)创设教学情境导入课堂
良好的开端是事半功倍的先决条件,教师可以通过巧妙整合承载化学元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案例与诗歌资源,筑构具有刺激学生求知欲和促进学生思考的学习场景。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营造活泼的教学环境,保持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在无形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教养相互融合的效果。
以乙醇的性质学习为例,在讲授乙醇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诗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进行导入,介绍“酒”的由来。在讲授乙醇的性质时,教师可以介绍我国传统的酿酒工艺,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在卤代烃的教学中,教师在介绍代表物氯乙烷时,可以结合古籍《列子·汤问篇》记载扁鹊运用独特方法为公扈和齐婴除病的传奇,借此引出我国古代医疗所映射出的深厚传统中医药文化,继而探讨中国在麻醉药物演化史上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并突显出我国在麻醉技术进步中不可小觑的影响力。在引导学生学习传统医药文化的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将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为中国的医药发展作贡献。教师通过这些案例,可以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形成严谨的工作态度。这对学生学习和未来工作具有激励作用,也增强了他们对职责的自觉认知和对民族责任的感知。
(二)命制试题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近年来,观察中学化学科目的部分试题,可以发现出题者在设计题目时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这种类型的问题通常以多项选择题的方式提出,目的是考评考生的逻辑思维水平与综合素养。随着近几年“国学热”的兴起,在课程考核试题中,出题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有机化学的期末考核试题和章节测验题之中,以考查学生。这样的考核既提高了学生跨学科综合解析技巧,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学修养。
例题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炬成灰泪始干”乃唐朝诗人李商隐所作的名句,以下针对此句提及物质的陈述不正确项为()。
A.蚕丝主要由蛋白质构成
B.蚕丝是一种自然界的高分子物质
C.在“烛光消逝”阶段,发生了一系列氧化作用
D. 古时候的蜡质是一种高级的脂肪酸酯类物质,归类为大分子聚合体
例题2.《齐民要术》中记载了醋的制作方法:凡酿酒失所味醋者,或初好后动未压者,皆宜回作醋。酿制醋的过程是基于造酒技术衍生而来的。酿成的酒含有乙醇成分,在暴露于空气或者在酒曲所含的醋酸菌催化下,该乙醇会转化为乙酸。关于生活场景中对醋酸的应用,主要是利用了其酸性特征的有()。
A.意外地让醋酸溅落在了大理石制成的台面上,结果导致表面的光亮消失了
B.使用香醋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抵御流感病毒
C.醋可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D.用醋烹饪鱼,除去鱼的腥味
系统化的习题训练可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精心挑选并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不仅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不断充实个人的知识储备,提升文化素养,广泛涉猎各类读物,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以期实现教学双方相辅相成的目标。
(三)在有机化学实验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有机化学是一门强实践性的专业必修课,该课旨在培养学生鉴定各类有机物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知识,加强学生对有机化学理论内容的理解。
有机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内容可以从史料记载中引入。在实验课程之前,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与“酒”相关的蒸馏技术,向学生展示我国古代即已拥有化学实验的基本设备,通过接触古代酒的加工技术,为这次课程的主旨内容——乙酸乙酯的合成提供了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学习兴趣。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借助古诗“有酒有酒香满尊,君宁不饮开君颜”为引入,向学生解释美酒香醇的根源,通过此方式带领学生明白酒中的醇类在氧气作用下被氧化为醋酸,且通过酯化作用,醋酸与醇的结合生成具有宜人香味的乙酸乙酯,这种成分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使酒的香气更浓郁。
传统文化与实验教学相融合所包含的价值内涵可以使学生不断感受到学科知识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的价值引领作用,激励学生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实验,发散思维,践行真知,培养学生知行合一、弘扬中华民族勤劳自信的传统美德。
(四)构建“线上+线下、课堂+实践”双模式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高职有机化学教学评价维度局限于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学生的非智力情感部分,因而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动态、持续性评估。
教师要善于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通过开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外实践等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有机化学教学评价全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了将传统的考试和作业任务作为教学评价指标外,非智力情感部分的评价可以利用学习通等学习软件,线上开展有机化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小竞赛,线下可以采用有机化学科学家的故事搜索作品展示、有机化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料查找等活动,通过生生互评和师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进而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扩大学生的选择和参与课程学习的空间,让参与竞赛的学生感受有机化学学科的趣味性,同时深刻体会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这种采用“线上+线下、课堂+实践”的融合模式,能打破总结性评价“一试定天下”的桎梏,为学生设计更为全面、个性化的有机化学评价体系,以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有机化学课程的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
“德融课堂”技巧性地将理论知识与品德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在阐释理论的同时,巧妙植入品德教育元素。这样不仅能唤起学生对专业学科的学习兴趣,还能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达到教育与育人的双重目标。对有机化学课程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的挖掘是一个长期、持续性的过程,教师要根据专业的特性,引导学生参与收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资料的活动,确保真正的素质教育在专业课中得到全面展示。
参考文献:
[1]林丽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有机化学》课程思政中的应用:以醇为例[J].广东化工,2020(48).
[2]邢瑞敏,李玉梅,张梦毅,等.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化学教学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35).
[3]朱敏.在有机化学实验中渗透“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与研究[J].广州化工,2019(6).
[4]李祖艳.传统文化融入化学教学提升学生人文底蕴的思考[J].试题与研究,2020(15).
[5]冯馨尹.课程思政理念下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化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福建师范大学,2020(11).
[6]刘占祥,秦敏锐,邵东贝,等.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2(10).
基金项目:2023年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校级质量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课程思政理念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有机化学课程的渗透研究”,项目编号:MJZYj2023003。
(作者单位: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