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实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路径
作者: 涂妍 刘亮亮摘要:文章阐述耕读实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价值认同,科学设计“耕读疗愈”心理育人课程体系,打造“耕读疗愈”心理育人实践基地,建立“政、校、家、社”耕读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机制,提出耕读实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以期探索出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的“耕读+心理”育人模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耕读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2022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揭露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在“防”而非“治”,但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防治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不少大学生表示在职业生涯规划、生活交际、恋爱情感、学习等方面存在困扰,这些困扰可能诱发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耕读实践概念的提出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耕读实践通过开展“亦耕亦读”,让大学生在集体劳动、乡村康养中调节自身的情绪,同时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矫正大学生不当的心理行为。基于此,文章结合四川农业大学的“耕读疗愈”心理育人实践,探讨耕读实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开辟心理育人的新思路。
二、耕读实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实践案例
(一)四川农业大学的“耕读疗愈”心理育人模式
为了让大学生在传统农事与现代农业文明中感悟农耕文化,贴近农民,知农爱农,读有所得,四川农业大学在2022年开始实施《四川农业大学劳动(耕读)教育实施方案(试行)》,对从2021级起被授予农学学士学位的大学生开展特色的耕读教育。同年,四川农业大学启动耕读教育课程,建立四川农业大学耕读教育基地,开展多样化的耕读实践活动,如春季造林整地劳动、牧草栽培地整理及播种、水稻工厂化育秧及管理、花卉栽培整地与播种等。通过这些课程,大学生不仅学习了国内外前沿的农业新知识和新技术,也通过亲身劳作实践厚植了知农爱农的情怀,课程建设成效显著。基于此,四川农业大学积极探索耕读实践的多种育人模式,“耕读疗愈”心理育人就是一次创新尝试。“耕读疗愈”是四川农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品牌,主要通过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居湖‘自愈’名师工作室”,为大学生提供释放情绪、疗愈自我的平台,帮助大学生全面成长。2024年5月四川农业大学的《以劳健心,耕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对大学生抑郁情绪调适活动的开展》项目入选了“2024年度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典型案例名单”。这一项目主要是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目标,整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专业资源,打造富有农业院校特色的心理育人品牌。
(二)四川农业大学耕读实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实践成效
2024年6月19日,四川农业大学组织了“耕读疗愈”心理育人模式工作研讨会,会上展示了耕读疗愈项目各系列活动的现场视频及学生作品,并汇报了项目实施成果,对项目实施经验进行了充分交流和讨论。四川农业大学的“耕读疗愈”心理育人实践打造了川农特色心理育人品牌,不仅提升了学校整体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也改善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四川农业大学在实施“耕读疗愈”心理育人模式后,让大学生在趣味农业课程、农业科研基地实践中感受中华农耕文化,体验“昼耕夜读”的生活,真正做到知农爱农。参与耕读实践的大学生普遍反映学业压力有所减轻,生活满意度也大幅度提高。四川农业大学在评估“耕读疗愈”心理育人模式实施成果时,发现一些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在参与耕读实践后心理健康指标有了明显改善,同时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明显减少。四川农业大学“耕读疗愈”心理育人多是以团队活动、集体劳动实践等形式呈现,大学生在耕读实践中还锻炼了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提高。
三、耕读实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路径
(一)深化耕读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价值认同
要想发挥出耕读实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作用,高校应从深化耕读实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价值认同入手,转变师生对“耕读+心理”的理解。
第一,正确理解“耕读+心理”育人的教育内涵。耕读并不是简单的踏青、游学等活动,也不是形式化的“吃苦教育”。高校应正确理解“耕读+心理”育人的教育内涵,耕读与心理育人两者虽然有所区别,但也相辅相成。耕读不仅强调传统农书、农史等书本知识的学习,还注重进行社会调研、社会观察,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谋而合。基于此,高校师生应充分理解新时期“耕读+心理育人”内涵的新变化,了解两者融合的契合点,注重利用多样化的耕读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调节情绪,提高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
第二,开展“耕读+心理”育人经验交流活动,分享、学习成功的教育方法。高校之间可以利用线上和线下平台,开展育人经验交流研讨会、讲座等,邀请相关领域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优秀教师、学生代表等分享自身的教育经验和成功案例,让高校师生更好地了解“耕读+心理”育人知识和技巧,深化耕读实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价值认同,消除两者融合的思想妨碍。
(二)科学设计“耕读疗愈”心理育人课程体系
耕读实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应以课程建设为中心,立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实际,科学设计“耕读疗愈”心理育人课程体系,以真正推进“耕读+心理”育人向纵深发展。
第一,开发“耕读疗愈”心理育人的特色教材。高校应结合实际教育工作所需,整合心理学、社会关系、农业、农学等领域知识,形成“耕读+心理”育人相关知识体系,同时融入“耕读+心理”育人案例,开发符合教学实际的“耕读疗愈”心理育人的特色教材,指导大学生进行“耕读+心理”育人活动。
第二,科学设计“耕读疗愈”心理育人趣味校本课程。为了调动大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校应强调耕读实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开设“耕读疗愈”心理育人趣味校本课程。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课程设计,围绕“耕读疗愈”心理育人设计课程学习任务,启迪大学生进行合作、思考、讨论等,掌握“耕读疗愈”的技巧和方法。同时,为了拓展课程影响力,高校还可以制作、开发线上课程,以线上直播和互动形式进行教学,鼓励更多大学生参与学习。
第三,注重“耕读疗愈”课程后勤管理。耕读实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还需加强课程后勤管理,建立与之匹配的课程评价与跟踪反馈制度,定期收集大学生对“耕读疗愈”课程的满意度、学习成绩等,组织感悟分享会,听取大学生对课程的建议,为之后的课程改进提供支持。
(三)打造“耕读疗愈”心理育人实践基地
耕读实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高校应立足于耕读实践,拓展心理育人范围,打造“耕读疗愈”心理育人实践基地。
第一,建设“耕读疗愈”心理育人矫正基地。高校可以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和“耕读疗愈”区域,开辟专门的农业空间,划分种植区域,打造舒适、静谧的“耕读疗愈”区,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场所。
第二,开拓多样化“耕读疗愈”心理育人第二课堂。高校可以利用实践基地场所,或者深入乡村田园组织户外实践活动,设计趣味“耕读疗愈”心理育人实践课程,昼耕夜读,打造“田园学校”,让大学生在辛苦劳作之后尽情释放情绪,分享彼此的故事。
第三,开展“耕读疗愈”心理育人创意大赛。为了拓展“耕读疗愈”心理育人的受众,高校可以以此为主题开展创意大赛,如“耕读作品设计”“耕读心理绘画”“诗歌朗诵”等,并进行作品的评奖,提高大学生对“耕读疗愈”的关注,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耕读疗愈”心理育人中。
(四)建立“政、校、家、社”耕读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机制
耕读实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还需整合“政、校、家、社”等多方资源,形成耕读与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第一,政府应予以充分的政策支持、立足本土农业、心理教育等资源实际,制定相关的政策,支持高校开展融合工作,必要时为高校提供一些教育经费。政府还可以牵头各大高校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强化校际间的经验交流与合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耕读实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高校做好顶层设计。耕读实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除了课程体系和实践基地的建设,高校应重视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通过校园宣传栏、高校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心理咨询社团等,大范围普及、宣传“耕读+心理”育人知识。高校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开展“耕读+心理”育人主题相关的艺术展览,让师生在校园身临其境地感受“耕读+心理”育人的乐趣。
第三,家庭强化日常示范引导。家长在耕读实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需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强化与孩子的沟通,并给予情感支持。同时,家长需做好日常的示范引导,与孩子一起种植花草,分享种植心得,带领孩子下乡体验田园生活等,提高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第四,社会营造良好协同育人环境。企业、社区、非政府组织等应积极为耕读实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提供支持,为大学生提供公益实践活动平台,鼓励大学生走进社区、扎根基层,促进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增强心理韧性,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耕读实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心理育人工作的一次创新实践。通过四川农业大学的“耕读疗愈”心理育人实践,笔者发现耕读实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具有独特的成效,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还能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标。因此,高校可以充分借鉴这些成功经验,深化耕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价值认同,科学设计课程体系,打造“耕读疗愈”心理育人实践基地,建立“政、校、家、社”协同工作机制,帮助大学生真正获得心理成长。
参考文献:
[1]林谕彤,朱宇林,朱艺萍,等.高校涉农专业耕读教育:智慧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24(12).
[2]陈国海,程玮.全健康理念:走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困境的良方[J].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学报,2024(4).
[3]梁芳,胡菊,杨秀玲,等.基于“耕读教育-智慧教学”的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J].现代园艺,2024(14).
[4]张志燕,张昂昂.乡村振兴视域下地方涉农院校耕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4(15).
[5]葛仕豪,黄磊,樊兆斌,等.耕读教育融入高校涉农专业的实施路径探讨:以畜牧兽医类专业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4(15).
[6]张志平.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4).
(作者单位:宜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