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师范类专业的课程教学创新
作者: 温亚摘要:随着新文科教育理念的兴起,高校师范类专业的课程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文章以教育伦理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为例,探讨高校师范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路径,研究如何重构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以提高师范生的专业发展能力。
关键词:新文科;师范生;教育伦理;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创新
教育伦理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是南京晓庄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必修课,旨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塑造师范生职业使命感,培养“四有”好老师。基于国家全面推进新文科理念,南京晓庄学院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程,促进文理交叉,并立足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学情进行教学,做好师范生的核心需求分析,培养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和创造性思维。
一、教学内容的重构
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教育”,认为教学内容的选取需要立足生活,倡导“活的教育”。那么,对于教育伦理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而言,教师选取的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师范生的学习情境和实际生活经验。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首次采用“教育伦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组合
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众多课程主要包括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等,而教育伦理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不仅包含上述内容,还首次纳入了教育伦理这个板块,尤其突出了教育伦理的几项基本原则。
(二)教学内容以校为本,关注晓庄特色,秉持行知教育思想
校本课程大多是立足学校与地方的人文环境、地域资源与历史积淀等进行的保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在教育伦理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始终关注学校特色,将南京晓庄学院的行知教育文化底色作为素材,把行知教育思想有机融入课程环节,比如“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此外,在谈到教师的职业使命感时,教师以南京晓庄学院杰出校友杨瑞清为例,分享教育情怀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增强师范生对校本文化的认同感,以促进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职业使命感的形成。
(三)教学内容注重学科融合,基于专业调整不同班级的内容
在教育伦理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上,教师需要关注师范生的专业特点,根据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为例,教师选取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乌鸦喝水》《狐假虎威》《黄山奇石》等不同年级的多个篇目,关注班级专业特性,将教师专业发展与具体小学语文学科深度融合,为师范生未来职业生涯做准备,推动师范生的专业化成长。
(四)教学内容关注学科前沿,引导师范生脚踏实地且仰望星空
教学内容既包括一线杰出小学教师的案例分析,又有机融入与课程有关的学科前沿科学研究,开阔师范生视野,拓宽师范生知识面。针对每一个学习模块,教师均会提供近年来的一些热点、高质量文献分享给师范生。这些文献涉及教师职业使命感、职业认同等议题,一部分来自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检索的相关重要英文期刊,一部分来自中国知网中的核心期刊。通过师生共读本课程有关的中外文献,既沟通古今,又中西合璧,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科研思维,为其专业发展打下基础。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育伦理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基于BOPPPS 教学模式灵活组织实施教学方法;二是围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教学方法;三是基于师范生的差异性和创造性,组合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采用BOPPPS教学模式灵活组织实施教学方法
BOPPPS是近年来受到我国教学领域广泛关注的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被全球多所大学广泛运用。该模式立足建构主义,将课堂教学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导入”强调的是引入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重的是师范生如何被吸引到课程中。“学习目标”代表的是课堂结束时,师范生能够知道什么、做什么,重点是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学习方向。“前测”体现的是师范生前期的储备,即已经知道什么,教师可以利用前测的结果来优化教学,从而动态调整课程的进度和深度。“参与式学习”强调的是师范生如何积极参与学习,教师如何通过智慧教学工具搭建学习支架。“后测”关心的是如何评估刚刚发生的学习,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即是否达成学习目标。“总结”突出的是帮助学生整合课堂学习内容,以及课程如何与师范生的未来学习、工作联系起来。在教育伦理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中,教师需要将各类教学方法基于BOPPPS进行串联,凸显师范生的主体性,发挥师范生的主动性,激发师范生的创造性,进而推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动态生成新内容,实现教学相长,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
(二)围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教学方法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主要采用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技术赋能,突出以生为本,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多样性和交互性。因此,在教育伦理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这种模式展开教学。线上平台包括南京晓庄学院课程中心、腾讯会议平台等;教学资源既可以来自演示文稿录屏,又可以直播录屏等。以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模块中的“寻找我的快乐领地——职业兴趣探索”为例,课上,师范生既会通过南京晓庄学院课程中心进行线上的职业兴趣测评,又会与大家共同讨论测评的结果及潜在的教育意义。这种“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方法拓宽了师生之间的教学空间,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三)基于师范生的差异性和创造性,组合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需要围绕教育伦理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的教学内容,关注师范生的关键需求,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师范生之间存在不同的学习风格、学习偏好,有的师范生喜欢听生动的案例,有的师范生喜欢听抽象的理论,有的师范生喜欢小组讨论,有的师范生喜欢独立思考。因此,在选取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基于师范生的特点,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比如,在讲授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模块时,教师需要多管齐下,综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案例分析法等开展教学,因材施教,促进师范生理解与应用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化路径。
三、教学评价的改革
教学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如何进行教学评价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难度。当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教学评价是为了通过评价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推动学习者的自我反思,使得学习者自主学习。对于教育伦理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而言,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创新教学评价。
(一)整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关于形成性评价,我国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界定。如钟启泉等人认为形成性评价是指为改进现行课程计划或为正在进行的课程活动提供反馈信息而从事的评价,是一种过程评价;牛亏环提出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教师和师范生持续地自我提升,基于各类反馈改进师范生学习的一种教育评价。形成性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评估方式,关注的是为正在进行的课程而设置的过程性的、及时反馈性的评价。在教育伦理与教师发展专业课程中,通过每节课中的师生互动,一学期三次平时作业,对师范生进行了全程化的形成性评价。
此外,教育伦理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也采用总结性评价。钟启泉等学者将总结性评价定义为在课程实施之后关于其效果的评价。对于本课程而言,主要是从小学教育师范生的角度出发,教师需要对教学情况形成一个总结性的评定,以终为始,是为了明确这门课程“走到了哪里”“走得怎么样”“下一步怎么走”。本课程最后以考查的形式开展,教师会对师范生的课程表现进行总结性评价。
总体而言,相关教师通过整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以评价促进师范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职业使命感,帮助其逐步成长为未来合格的小学教师。
(二)尝试逆向设计的表现性评价
逆向设计是相对于传统教学设计而言的,习惯于将评价放置在教学完成之后,如布置课后作业等,嵌入式教学表现性评价则是采用“目标—评价—教学”的思路,将评价放置在教学实施的前面。 比如,教育伦理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中的教育伦理板块,教师提前拟定了表现性评价目标,如掌握教育公正、教育爱、教育惩戒等教育伦理的基本原则。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课堂案例,可以评价师范生对这些教育伦理基本原则的理解。
(三)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欣赏性评价
欣赏是以一种审美关注的态度参与事物之中,对其进行情感性投入和认知性理解,体验其意义与价值,建立个人的价值标准。基于欣赏的评价即欣赏性评价,是指发现并欣赏师范生特质与优势的评价。在教育伦理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中,教师应给予师范生正向的语言评价,如“你这个观点很有意思,你这个想法很有创意”等。对师范生而言,教师需要运用多样化的鼓励性语言,给予师范生正反馈。这样,师范生才会觉得这种欣赏性的评价“甜而不腻”。同时,教师可以给予师范生多样化的非语言欣赏性评价,比如,通过同学之间的掌声、教师的眼神肯定等非语言形式,引导师范生发现自身独特的优势,形塑师范生的职业使命感,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情怀,帮助师范生成为“四有”好老师。
四、总结
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教育伦理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为例,教师可以基于课程目标,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个角度进行创新,促进师范生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陈元媛.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江苏高教,2022(11).
[2]吕立杰,丁奕然.指向师范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提升的校本课程调查[J].教育研究,2019(9).
[3]金鑫,李良军,杜静,等.基于BOPPPS模型的教学创新设计:以“机械设计”课程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6).
[4]李政辉,孙静.国混合式教学的运行模式与对策研究:以中国财经慕课联盟44所高校为对象[J].中国大学教学,2022(1).
[5]林琳,董玉琦,沈书生.设计思维教学法的理念框架与支撑技术[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4).
[6]钟启泉,汪霞,王文静.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7]高细媛.欣赏的教育意义:兼论杜威的相关教育思想[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4).
[8]罗祖兵.欣赏性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论选择[J].课程·教材·教法,2018(1).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职业使命感’对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1SJA0488。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