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出导向法视域下地方文化融入大学教育的探究

作者: 万昕

摘要:文章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基础,探究地方文化融入大学教育的新路径,围绕驱动、促成、评价三个阶段,通过重构专业教材、研发校本教材、体验非遗文化、研学红色运河、参与社团活动、参与志愿服务、参加技能大赛、申报研究课题等实践活动,在专业课堂、校园课堂及社会课堂于一体的多元教育环境中,培养有能力讲好扬州故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地方文化;大学教育;扬州

一、研究背景

当今,国家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点,将思政工作深入贯穿教学全过程,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新发展。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平台,使得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的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有深厚优秀文化底蕴的人才。

针对国内校园课堂里存在的“学用分离”等问题,文秋芳教授新颖地构建了具有中国化特色的教育教学理论——产出导向法。该理论从“输出驱动假设”到“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完善,途经10余年的修订和发展,最终形成由教学理念(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文化交流说和关键能力说)、教学假设(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性学习和以评为学)与教学流程(驱动、促成和评价)三部分构成的完整体系。三者之间互为依存,教学理念是总方向,指引着教学假设与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是在实践中对教学理念的运用,并有效检验教学假设。

产出导向法的教学理念与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相同,给大学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地方高校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地方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高素质人才的使命,也承担着传播地方文化、助力地方创新创业的责任。地方高校将地方文化融入校园,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笔者基于产出导向法的理论指导,围绕“驱动—促成—评价”三个阶段,结合“专业—校园—社会”三个课堂,通过研学体验、志愿服务、学科竞赛等实践,为扬州文化融入大学教育探索新的思路。

二、产出导向法视域下地方文化融入大学教育的路径

本文立足产出导向法的理论指导,以产出任务——传播扬州文化为教育的起点与终点。在驱动阶段,教师构造一个与思政主题相关的真实情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在专业课堂输出中初识扬州文化;在促成阶段,教师给学生搭建脚手架,辅助多模态的资源,重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在校园课堂输入中深入了解扬州文化;在评价阶段,学生运用所学的综合知识与技能,在社会课堂产出中传播扬州文化。

(一)基于专业课堂,初识扬州文化的输出驱动

1.重构专业教材

扬州是国家首批的文化历史名城。扬州文化可以分三个层面:物质形态类,如房屋建筑、园林、街巷、桥梁等;技艺类,如雕版印刷、扬派盆景、三把刀、漆器、书画、清曲等;意识形态类,如民间习俗、诗词歌赋等。

以各科教研室为单位,教师重构专业教材,先梳理专业课程内容,接着挖掘与扬州文化相关的精神内涵与思想价值,整合与拓展思政要点后,结合实际再渗透到课程内,努力做到润物细无声,有效地弥补课堂上存在“重语言技能、轻文化素养”的缺陷。

以专业教材的单元主题“永不言弃”为例,教师可以选取鉴真的事例作为思政元素。扬州人鉴真是唐朝时大明寺的住持,接受了日本的邀约,要东渡去日本讲学。10年间,鉴真一共东渡6次,前5次以失败告终,但他没有放弃,最后一次成功抵达,当时的他已双目失明,但他见证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学生可以学习鉴真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也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社会进步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2.研发校本教材

高校与各院系协调并组建校本团队,梳理扬州文化资源,顺应时代发展,结合学校的特色及学生的特点,精挑细选学习内容,将扬州文化按主题分类,紧密地与思政要点融合,以汇编当地文化的校本教材。这支校本团队跨越了专业与学科,使得讲好扬州故事的影响力更具普及性,同时该校本教材可以作为学生选修课的教材,也可以供各科教师在课程思政中学习与参考。

如校本教材的单元主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要考虑到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单元主题是道德教育,教师要考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个层面;单元主题是情怀教育,教师要考虑家国、仁爱、英雄三个层面;单元主题是中国精神,教师可以选用“两弹一星”、女排、抗洪、工匠等事例。

以校本教材的单元主题“工匠精神”为例,笔者选取江都水利枢纽工程为思政文化点。该工程没有参考的图纸与资料,也没有制造的设备经验,但是工程人积极与建设单位、科研院校、制造厂家联系,最终克服万难,建成中国自主设计的第一座大型泵站群。该设计起到分泄洪水、南水北调、航运发电等作用。江都一站到四站的建成,共花费了17年时间,学生要学习该工程孕育出的勠力创新的源头精神、求真务实的引江精神及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二)拓展校园课堂,深化扬州文化的输入促成

1.体验非遗文化

非遗文化来源于自然,是人们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下的一种生产实践,不仅是人类智慧结晶的体现,还是人类文明财富的呈现。一代代工匠的传承与创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活化了地方优秀文化。

以非遗项目“扬州剪纸”为例,教师邀请手艺人进课堂,先谈谈扬州剪纸的历史渊源,后讲讲扬州剪纸的制作工序,并进行实操供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生实践后,教师开展活动分享会,一起聊聊扬州剪纸的传承价值与社会意义。这一体验使学生感受到非遗文化新的生命力与内在美,意识到其背后的内涵价值与底蕴色彩,深化了对扬州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学习技艺人“干一行,钻一行”的执着精神。

2.研学红色运河

高校结合扬州地域优势,以红色运河为切入点。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改革及建设实践中发展的,由物化、精神及制度形态而形成的有特殊意义的成果总和。运河文化是对运河地区人民的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的总概括,其中含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本文中的红色运河文化是指1921年至今,发生在扬州运河沿线地域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史实再现等特点,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优良传统与革命精神的熏陶和感染,更加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联性。笔者认为,扬州红色运河文化资源包括烈士陵园(扬州革命烈士陵园、江都革命烈士陵园、仪征革命烈士陵园、高邮革命烈士陵园、宝应革命烈士陵园等)、名人故居(朱自清故居、许晓轩故居、周恩来少年读书处、盛氏兄弟故居、曹起溍故居等)、纪念馆(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纪念馆、三垛河口伏击战纪念地、郭村保卫战指挥部旧址、新四军月塘地下交通站等)、重大工程(江都水利枢纽、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

以红色运河——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在“大运河街市印象”的展厅中,高校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以历史古街(盐商住宅、隋唐商街、宋代酒楼等)与互动项目(手工制作、古装租赁、投壶游戏等),让研学者沉浸式地感受与体验,让他们了解发生在运河沿线的故事;又如“研学大运河”云平台可以记录学生实时的学习成果,并让他们自由选择上课的模式,方便他们学习历史。另外,“研学大运河”云平台还设有“运河思政”“红色运河”“智汇运博”等板块,学生既可以通过云端学习,又可以去博物馆深入探索。

运河申遗工作困难重重,但扬州人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大运河终于被录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居民守护运河的故事,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感,学生要学习劳动人民的奋斗、勤劳、拼搏等精神。

3.参与社团活动

校园社团可以开发线上的校园扬州文化微信公众号及论坛专栏,利用网络平台、公众号定期推送相关的扬州文化及周边地方资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该公众号还有纪实节目《新生万物》、纪录片《运河长歌·扬州》等精选片段与各资源下载的链接。论坛专栏分为写扬州、画扬州、拍扬州、看扬州。校园社团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摄影、书画、文章等作品直接在线发布,同时可以以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展开线上讨论,增强他们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校园社团也可以开展与扬州传统相关的线下活动,如节日猜字谜、阅读分享会、诗歌朗读、话剧表演、红歌比赛、主题演讲、辩论会。这些活动让学生走进历史去发现美,品读文化去鉴赏美,获得真实的亲切感和参与感。

(三)依托社会课堂,传播扬州文化的产出评价

1.参与志愿服务

扬州外事活动有世界运河城市会议、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烟花三月国际旅游节、扬州讲坛、扬州图书馆书展、扬州博物馆特展等。高校可以鼓励学生以扬州景区志愿者、社区宣讲者、场馆服务者的身份,积极到一线基层,讲扬州故事,参与志愿服务,磨炼服务本领,接受文化熏陶,为将来走向社会、走进工作岗位夯实基础。

2.参加技能大赛

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省级学科竞赛,如“外教社杯用外语讲好家乡故事演讲比赛”“科普公益作品大赛”“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生态环境知识竞赛”“摄影大赛”“高教社杯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优秀短视频作品征集”等。以学科竞赛“高教社杯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优秀短视频作品征集(江苏赛区)”为例,学生选取扬州故事,以实战方式强化信息处理、应用、思辨等能力。

3.申报研究课题

学生可以参加省级研究课题,如“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选拔赛”,也可以参与教师的省市级教学改革项目。以研究课题“扬州工文化专项”为例,教师结合时代新特点、学校新理念、学生新学情,融合扬州精神,与学生共同探讨,寻找适合课堂的新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主加入教育实践,改善教学质量,以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三、产出导向法视域下地方文化融入大学教育的创新

笔者立足产出导向法的理论指导,以传播扬州文化为目标,在方法、内容、设计、场景上都有创新。

在方法上,笔者将“输入—产出”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非遗文化引进校园、红色运河走出校园、社团活动融入校园等组织教育,让学生学用结合,夯实了他们的基础,提高了他们的能力。在内容上,笔者体现了新时期对课程思政的要求,通过重构专业教材与研发校本教材,挖掘相关的思政要点,融入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传播地方文化的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素养。在设计上,笔者遵循三个流程(驱动—促成—评价),围绕三个课堂(专业—校园—社会),形成“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格局。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可以满足各阶段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呈现个性化的特点。在场景上,笔者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两者之间的互补可以实现学习的最佳效果。如校园内扬州文化论坛及微信公众号的更新可以增强学生的互动感,校园外数字化的研学体验可以增强学生的沉浸感。

四、结语

本文基于产出导向法的理论指导,通过驱动、促成、评价三个流程,阶梯式地引导学生初识、深入了解扬州文化,并在研究课题、志愿服务、技能大赛等实践中学用结合,有效地传播扬州文化,也体现课程思政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使学生成为讲好扬州故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2]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6).

[3]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2014(2).

[4]文秋芳.“师生合作评价”:“产出导向法”创设的新评价形式[J].外语界,2016(5).

[5]文秋芳.“产出导向法”的中国特色[J].现代外语,2017(3).

[6]吴艳.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路径探究[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

[7]杨叔子.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8]张钟艺.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

基金项目:2023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SJYB2089。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