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点案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作者: 郑青青 徐翔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核心课程。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网络热点案例已经成为教师绕不过去的教学话题。因此,文章针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的痛点问题,厘清课程创新的教学思路,探索出可行的创新方法及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网络热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
如今的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大学生特种兵”“脆皮大学生”“孔乙己的长衫”等与大学生相关的网络热点层出不穷,给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带来丰富案例的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很多挑战。在此背景下,教师除了要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关注网络上的青年思潮和社会热点,从网络热点案例中挖掘教学资源,通过分析网络热点案例,讲学生关注的网络事件,把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讲得既接地气又有人气 。
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痛点问题
(一)学生“学”方面存在的痛点
首先,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学生对传统课堂的倚重性降低。以“灌输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更愿意在网络世界中自主学习,偏向利用微博、微信和短视频平台获取信息。因此,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如果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则难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且强硬的“灌输”也容易引起学生的抵抗情绪。
其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理论和实践脱节,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影响不够。当前,大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理论的学习还停留在被动接受的层面,很少主动思考如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缺乏主动思考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关内容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认知和行动,也难以实现知行合一。
最后,当面对真实的利益冲突时,部分学生的行为模式极易出现偏差。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在现实中,学生受网络不良思潮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个人主义倾向,在面对真实的利益冲突时,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意识有待加强。
(二)教师“教”方面存在的痛点
在教学目标维度上,传统的理论“灌输”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和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对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强烈。教师如果不与时俱进,就难以掌握学生的学情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更是无从谈起。
在课堂参与维度上,简单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和提问讨论只能实现小范围的课堂互动。特别是在大班教学背景下,学生在课堂上提问的次数有限,无法达到课堂良性互动和广泛参与的效果。因此,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结合网络热点案例改进课堂互动教学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青年阵地占领维度上,结课“失阵地”令人无奈。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因此,学生在哪里,思政课就应该开到哪里。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实践环节薄弱,如何实现课上与课下的横向联动,网上与网下的全面贯通,成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创新思路
(一)选取适宜案例提出好问题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取有代表性的、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案例。一方面,坚守育人底线,不能过度迎合学生和盲目追求热点,如娱乐性新闻和还未官方通报的热点争议事件,频频霸占热搜榜误导学生,因此教师选取的案例应既贴合学生实际又具有教育意义;另一方面,深入剖析案例和观点,引导学生关注案例背后的社会问题,而不是做个单纯围观的“吃瓜群众”。总之,运用网络热点素材,是为了更好地将课本知识与时代发展相联系,教师讲好思政课,既要背靠历史,又要面向当代,借助新时期翔实、鲜活的案例诠释什么是正确的价值选择。
(二)学生积极发声解决真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在课上表达自己对热点问题的思考和看法。除了在网上发表评论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时事新闻播报”“网络热点评述”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网络热点事件,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梳理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和应对措施。
(三)教师有效引导总结和反思
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各种亚文化和负能量渗透其中,所以在教学内容中导入网络热点案例时,教师要把握大方向。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不当观点和案例,教师要及时纠正,敢于直面一些模糊问题,不能因为敏感就避而不谈,并善于从具体事例的实践中抽象出理论知识,实现理论知识的升华。在课后,教师要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过程,积极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总结教学内容,反思教学过程。
三、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创新途径
(一)创新教学方法
网络热点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含大量鲜活、生动的真实案例,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对其加以整合并融入教学。
第一,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在问题导向下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问题,通过设计问题链,提出层层递进的问题,解答环环相扣的内容。比如,在讲授“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时,教师可以提出“人可不可以没有信仰?”“信仰有没有对错好坏?”等问题,组织和指导学生通过循序渐进地思考和探讨,一步步探求问题的答案并掌握知识。第二,使用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上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思考。比如,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课堂游戏,包括“人生价值观拍卖大会”“接力画出未来的自己”“大学生活关键词”等游戏活动。第三,运用互动教学法。教师通过“雨课堂”小程序与学生交流,使更多学生加入课堂讨论,并以弹幕形式将学生的回复投屏到教室大屏幕,师生共享观点。第四,使用课堂投票等功能,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
(二)完善教学内容
教材是系统阐述一门课程知识内容的理论体系,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以教材为蓝本组织的课堂学习。教学内容既要立足教材,又要拓展教材。
教师可以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分解为不同的专题,不按照传统章节来教学,而是将教学内容细化重组,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通过一课多师的形式,让教师各自选取擅长的内容,针对不同专题深入备课,把每一个专题都上成精品课。同时,根据每一专题的主题,教师实时更新网络热点案例,把最新、最热门、学生最关切的事件与专题内容结合起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比如,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里加入互联网审丑现象,批评网络上为了流量和眼球以丑为美、以辱为荣的不良风气;在理想信念的教学中,让学生讨论“躺平”“摆烂”“佛系”等青年思潮;在爱国专题的教学中,让学生讨论“伪爱国”等不当行为,列举“中国式撤侨”“中国式抗疫”等热点案例,通过正反面案例让学生理解爱国的深刻含义等。
(三)改革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创新是融合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创新,且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复制性和融合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和创新教学模式,探索利用网络热点问题进行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情境式教学、游戏化教学、项目式教学、双师同堂、一课多师、师生同堂等教学模式创新,并结合教学内容和网络热点选取合适的教学模式。
比如,美国通过禁用TikTok一种短视频社交平台法案,要求字节跳动在限期内剥离TikTok,否则将在美国境内进行封禁,这引起了全球各界的广泛关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案例介绍和原因分析的形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而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可以用情境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TikTok负责人,你会怎么应对这一状况”。在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网络热点不仅作为一个案例引入课堂,还可以是通过塑造一个具体情境、共玩一场教学游戏、辩论一个热点争议等形式融入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对课本知识产生探究兴趣,养成用课本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习惯。
(四)优化考核体系
当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元的,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也应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持续完善课程考核体系,以结果为导向,提高教学实效和人才培养质量。
在过程性考核中,教师可以合理加大过程性考核的比重,提高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考核比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学习通平台量化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好加分激励措施。在课堂结束后,教师对学生汇报的质量、讨论的热情、主要观点评述等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作为平时成绩打分的重要依据。在结果性考核中,教师丰富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在命题过程中体现应用知识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除了闭卷考试外,教师还可以采取一些灵活的考试方式,如写网评文章、访谈相关人物、做调研报告等,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
四、结语
将网络热点案例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下教与学分离的弊端,实现教与学的有效结合。教师通过网络热点串联起教学内容,一方面有助于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掌握,提高学生对道德和法律的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了解当前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做好国际国内对比,从而更加坚定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吴家华.“八个统一”: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J].红旗文稿,2019(7).
[2]陈葳,韩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以甘肃农业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0).
[3]王北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4]田卓灵.让思政课“走新”更“走心”[N].岳阳日报,2024-05-23.
[5]张立杰,冯洁玉.用活网络热点素材打造思政“金课”[J].人民论坛,2019(22).
[6]徐曼.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思考: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教育与现代化,2009(2).
基金项目:2022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网络舆情视域下‘思想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法研究”,项目编号:XJJG-2022-50-33。
(作者单位:郑青青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徐翔 江西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