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作者: 刘永娟

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0

摘要:文章以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为根本点,研究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内涵,给出“岗课赛证”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形成有效实施路径,并创新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体系,为全方位探索“岗课赛证”融通下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实施途径、运行保障等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现实需求角度进行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其主要目标。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之间存在不匹配现象。基于此,本文聚焦学生职业能力生成,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和实际工作流程,构建支撑岗位核心能力的模块化课程,并有机融入“1+X”证书和职业技能大赛的考核标准,提高人才培养的岗位匹配度。

一、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理念

模块化课程的理念来源于模块式技能培训。模块式技能培训是国际劳工组织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发出来的职业技术培训模式,目前在企业中应用较多,但部分职业院校将其转变为一种教学模式。

模块式技能培训是先确定每个职业或岗位应具备的职能,再把这些职能划分成各个不同的工作任务,每一项工作任务对应一个学习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按照模块式技能培训的思路,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作为出发点,将支撑职业能力的模块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和内在联系组成模块化课程系列,以服务专业(专业群)培养目标达成。模块化课程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模块,多个模块支撑某一个职业技能,每个模块包含支撑这个职业能力生成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点、素养要求等。同时,每个模块都是完整独立、目标明确的教学评价单位,能够与其他模块按照一定逻辑组合成具有更大目标的、完整的模块化课程。

二、“岗课赛证”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岗课赛证”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在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时,高职院校要进行职业领域分析与归纳,广泛调研区域经济发展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后,确定专业(群)主要就业岗位(群),分析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核心能力。然后,高校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职业教育的标准,有机整合支撑职业能力的知识、技能、素养等,组建模块化课程,形成“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外部要求,又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内在要求。

实现“岗课赛证”融通的关键是弄清“岗” “课”“赛”“证”四者内在的逻辑关系,即以“岗”定“课”,“岗”为“课”的核心,再以“证”和“赛”为“课”的补充和拓展,以此实现“岗课赛证”融通。“岗课赛证”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

(二)“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岗课赛证”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步骤为“破”“整”“联”“融”。“破”就是分解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职业能力;“整”对应职业能力要求整合形成相对独立的“能力本位”模块化课程;“联”按照模块之间的逻辑关联组合形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融”分析“赛、证”在职业能力上的要求,以此为融入点,实现与“课、岗”的融通。

三、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岗课赛证”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群)为:面向建筑施工管理企业、预制构件生产企业、设计单位等,从事装配式建筑施工员、装配式构件深化设计员、预制构件生产技术员、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等岗位(群)。这些岗位(群)必须具备的主要职业能力为:装配式建筑工程识图、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建筑工程测量、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管理、装配式建筑造价管理等。高校根据以上岗位(群)职业能力,细化支撑这些职业能力的知识、技能与素养要求,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时融入,构建支撑能力生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此实现以“岗”定课、“岗”“课”融通。威海职业学院建筑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将模块化课程与“1+X”装配式构件制作职业技能与安装、建筑信息模型、建筑工程识图等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和考核内容,以及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建筑信息模型、建筑工程识图等国家职业技能大赛竞赛要求等进行对照,对课程内容进行强化、补充和拓展。

我校根据岗位群职业能力需求和“岗课赛证”融通,在专业群的框架下构建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互选、企业特色”模块化课程体系,顺应建筑产业“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要求。我校对应专业群基础通用能力,搭建了“基层共享”课程平台,设置公共平台课程和专业基础共享课程。其中,公共平台课程主要为思想政治、劳动教育、美育、创新创业教育等素质养成类课程;专业基础共享课程包含专业导论、建筑工程识图、建筑工程制图、装配式基础、建筑物联网等课程。我校对应专业核心能力,设置了建筑施工测量、建筑结构与深化设计、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运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五个支撑岗位核心能力的“中层分立”的模块化体系。每个模块化课程包含多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又由多个反映典型工作任务的项目组成;我校对应专业群能力拓展需求,构建工程总承包管理、绿色建筑、全过程造价咨询课程平台等作为“顶层互选”体系;对应专业领域最新发展,我校开设国际工程管理、低碳技术专业群互选的“企业特色”课程。同时,我校将工匠精神、劳动观等思政要素有机融入课程,培育德技双修的新基建人才。

(二)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课赛证”的融通方案

以“1+X”装配式构件制作职业技能与安装证书、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与课程的融通为例,我校将已开设的装配式构件生产、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技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识图与深化设计等专业课程的课程模块、学习项目、学习任务要求、课时、学分与上述“X”证书及国家职业技能大赛的工作领域/技能领域、工作任务/技能任务、职业技能要求/技能竞赛要求、课时与学分要求进行逐一对照,明确已开设的模块化课程需要强化、补充、拓展的具体内容,以此形成融通课程内容对照表。

我校在此基础上制订模块化课程与“X”证书及国家职业技能大赛相应的转换规则,给出“岗课赛证”的具体融通方案,并完善凸显融通特色的课程标准。转换规则要展示出学历教育专业课程信息,包括相关课程是否已经设置,需要强化、补充、拓展的模块数量及相应的课程学分和学时等。转换规则也要展示出学历课程内容与证书、大赛成果的对应关系,表明学习完融通后的学历教育专业课程即可考取“X”证书和参加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且成绩直接认定为对应专业课的期末考试成绩(即结果性成绩),实现学习成果互认。

四、“双元、五维”课程体系实施保障体系

职业教育多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我校围绕课程体系运行,遵循全质量管理理论,实施校企“双元”“人机料法环”五维质量保障体系。对接影响质量的五个主要因素“人机料法环”,我校建立五维度的实施保障体系。

“人”:我校以校企作为育人主体,依托产业学院、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培育等多种人才共育模式,整合各方优质资源,校企“双元”协同对模块化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实施、评价与完善,参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全过程。

“机”:校企共同搭建校内外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和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为服务建筑行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我校采用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按照“集成、共享、开放、创新”的原则,利用信息化技术,虚实结合,校企共建集“教学、实训、生产、科研、培训”五位一体的综合平台,支撑职业能力生成的同时满足X证书、国家职业技能大赛的考核要求。

“料”:校企共建优质教学资源。我校通过引产入教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引入教学内容。校企共同优化“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标准和模块化的教学内容;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开发数字化资源配套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教材和数字教材;采用自主研发、校企联合开发等方式,建设和扩充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等。

“法”:校企共同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校企组建结构化教学团队,分工协作推进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按照工作流程,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建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证代考,以赛代考,实施学分互换。

“环”:我校实施学分制改革和学籍管理制度改革,保证模块化课程的运行环境。我校建立成果转换、学分互认机制,将X证书、技能大赛、创新成果等进行学分认定。同时,我校建立学分预警制度,划定学生每个学期修习的最低学分标准。

“岗课赛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点,有效解决了课岗脱节的问题,增强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岗课赛证”融通同时提高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取率、国家职业技能大赛的获奖率,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和社会认可度。

参考文献:

[1]耿锦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2]张继友,周美茹.国外高职教育模式的分析与借鉴[J].教育与职业,2005(3).

[3]逯长春.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模块化理论[J].继续教育研究,2015(4).

[4]王红宇,徐晓云.未来课程模式[J].外国教育资料,1996(2).

[5]孔伟.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化教学改革与探索[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

基金项目: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基于专业群框架下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四层次、四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ZI2021060203。

(作者单位:威海职业学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