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课程思政的渗透与融合

作者: 徐洪华

摘要:声乐教学是艺术专业的一类,要想满足国家和社会日益多元化的人才需求,高校必须主动改革并把思政元素融入声乐课程,让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基于此,文章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课程思政渗透与融合现状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为高校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指的是通过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球经济发展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为了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向的“三观”,高校声乐教学的开展需要注重课程思政的渗透与融合,并通过加入思政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言行举止、思想观念的塑造。高校声乐课程是一门融合了情感、审美、艺术等多种素养的综合学科,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丰沛的情感,此时教师通过课程思政的渗透与融合,能够在声乐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德育、美育等内容的深层内涵,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课程思政渗透与融合现状

我国很多设有音乐专业的高校开始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如在2024年3月,贵州师范大学设置了以“艺心向党、声动心弦”为主题的沉浸式音乐情境思政课堂。在声乐课堂上,教师依托“思政+音乐”互动的形式,围绕红色音乐作品,开展了“红色音乐作品知多少”“红色歌曲练练唱”等活动,有效在声乐教学中向学生普及了思政内容。然而,受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思维等因素影响,仍然有部分高校缺少在声乐教学中渗透与融合课程思政的经验,从而使二者的融合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在声乐课程设置中,一些高校以声乐欣赏、中外声乐史为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是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如果教师使用专业性较强的声乐教材,会使课程思政在声乐教学中的融合程度不够。另外,少数声乐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重视对学生进行美育、德育的培养,在把课程思政融入声乐教学时存在不紧密的情况,对思政内容的讲解也只是泛泛而谈,没有结合声乐教学的具体内容,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动力与兴趣。

教师在为声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时,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及学生的个人需求,培养学生的声乐学习思维及艺术审美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始终把声乐教学的重点放在技能教学上,忽视了对学生艺术审美的培养。比如,教师向学生传授某一声乐作品时,往往向学生强调如何演唱该声乐作品,并把一些演唱技巧快速传授给学生,没有根据不同学生的嗓音条件或学习能力因材施教,导致学生虽然能够演唱声乐作品,但是不了解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蕴含的情感等。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声乐技巧虽然能够得到不断精进,但是对美学、艺术的感知能力几乎没有得到提高。这显然与当前国家和社会对优秀音乐人才的要求是不符的。

二、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课程思政的渗透与融合策略

(一)基于课程思政对声乐教学内容进行重构

第一,教师向学生传授声乐作品的演唱技巧时,需要在讲解技巧的过程中挖掘声乐作品中的德育价值。贵州地区的许多红歌作品是对波澜壮阔战斗生活的反映,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红歌作品背后的故事,向学生传递革命先烈的宝贵精神。比如,教师在讲授《遵义会议放光辉》这首歌曲时,就可以向学生讲述这首声乐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遵义会议放光辉》是《长征组歌》中的一首作品,由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亲历者肖华创作,后经多人作曲对外发表,快速风靡全国。学生通过深入了解红歌创作背景,有利于以更饱满的热情学习和演唱声乐作品。

第二,高校声乐教学内容往往涉及对学生多方面综合素养的培养,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对声乐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围绕声乐作品的创作者、创作背景,以及作品体现出的思政素养和人文素养等内容,向学生一一介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学习声乐知识的同时能够从艺术、人文、思想道德等全新角度对声乐作品产生新的感悟。

第三,有些声乐作品的演唱篇幅较短,且演唱难度较低,学生很容易忽视此类声乐作品,但这些声乐作品既然通过筛选被收录于声乐教材中,必然在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存在过人之处。因此,在面对此类声乐作品时,教师需要着重带领学生对每一个唱段、音符进行分析,把作品中蕴藏的艺术、人文、思想价值向学生解释清楚,促使学生通过演唱声乐作品感受其中的艺术内涵。比如,教师在讲授声乐作品《黄水谣》时,可以通过对《黄水谣》各唱段、音符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该作品“愉悦—仇恨—悲痛”的三段式情绪变化,并根据情绪变化使用合适的演唱方法。

第四,在声乐作品的演唱中,情感至关重要。只有与声乐作品相契合的情感,才能引发听众的共鸣。为了让学生在演唱不同声乐作品时都能做到情感的自然抒发,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呼吸、咬字、发声、共鸣等方面感受声乐作品中潜藏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并直观感受声乐作品的魅力,在思想上与声乐作品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演唱声乐作品。

(二)改进声乐教学方法,渗透思政内容

1.对比式教学法

教师在向学生阐述声乐作品中的思政内容时,可以通过对两首声乐作品进行对比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声乐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以达成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比如,教师可以选择《英雄赞歌》和《红梅赞》两首声乐作品进行对比。这两首声乐作品虽然创作时期相近,但是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其中,《英雄赞歌》表达的是对英雄的赞美,《红梅赞》表达的是对革命先烈面对敌人严刑拷打依然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教师通过向学生讲述两首声乐作品背后传达的情感,并引导学生在演唱声乐作品时带入情感,有助于把爱国主义精神传递给学生。

2.情境教学法

教师通过为学生搭建情境,增强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体验感。比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鸿雁》这首声乐作品时,可以借助演示文稿、视频等,向学生展示内蒙古的蓝天、绿草、蒙古包等内容,让学生感受到草原的壮丽与辽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演唱声乐作品。

3.开放式教学法

在素质教育普及的当下,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还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使用更开放的教学方法,增强与学生间的互动。比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述声乐作品时,可以让学生围绕声乐作品准备相关的古诗词,看看谁准备的古诗词在艺术文化思想上更契合声乐作品。学生准备完毕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相互分享收集到的古诗词,并讲述古诗词与声乐作品的契合点,在丰富声乐教学内容的同时,让更多文化、思政元素渗透其中。

(三)丰富声乐教学形式,提高学生艺术审美

高校声乐教学与课程思政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把思政元素融入声乐教学,能够推动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为了使二者的结合更加高效,教师需要丰富声乐教学的形式。

一方面,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呼吸、咬字、行腔、共鸣等声乐技巧教授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反复训练直至彻底掌握上述声乐技巧。学生唯有灵活运用各类声乐技巧,才能更好地表达声乐作品背后蕴藏的丰沛情感。教师还要增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讲述声乐作品中蕴藏的背景知识、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排练合唱、剧目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另一方面,高校声乐教学不仅仅有课堂教学,线上教学同样重要。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微课、慕课等软件制作声乐教学的相关视频,并通过后期剪辑的方式把思政内容融入其中,让声乐教学视频变得生动有趣。教师还可以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通过自制声乐教学课程思政短视频的方式,把声乐教学的意义、内涵、思政元素等传递给学生。

总之,教师通过使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不仅拓展了声乐教学的形式,丰富了声乐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声乐教学的质量,还能依托与时俱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接受思政教育。

(四)创新声乐教学活动形式,提高课程思政实效性

首先,红色经典会演。红色经典会演的形式多种多样,涉及红歌大赛、红歌文艺演出等多种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会演的形式向学生传递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等,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比如,在2024年7月11日,为了突出声乐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果,贵州民族大学联合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等部门举办了“艺起黔行——红色旋律思政课暨国家级一流专业音乐表演课程思政音乐会”。在该音乐会上,多名专业声乐教师和学生同台合唱了《娄山颂》《黄河协奏曲》等红色声乐曲目,激发了广大学生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力量。

其次,专题会演。高校可以基于某个主题、历史事件、节假日开展声乐专题会演,并在会演中融入思政元素,丰富声乐教学中的思政内涵。在2023年11月,贵阳信息科技学院基于党的二十大精神,开设了“百年党史·一路红歌”音乐党史课。与传统声乐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音乐党史课采用“以史串歌、以歌叙史”的方式,围绕“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四个主题,用一首首歌曲串联起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以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最后,文化下乡会演。为了让学生的声乐表达更接地气,高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前往社区或乡村开展文艺会演。这种教学形式不仅可以让更多学生了解基层人民的文化需求,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的声乐知识传授、声乐技巧练习固然重要,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音乐教师在开展声乐教学时,应该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艺术素养、思想价值观的培养。而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把课程思政渗透于声乐教学中。为此,高校和教师等主体可以基于课程思政对声乐教学内容进行重构;改进声乐教学方法,渗透思政内容;丰富声乐教学形式,提高学生艺术审美;创新声乐教学活动形式,提高课程思政实效性等策略,全方位、立体式地在声乐教学中体现课程思政,进而在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下,促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素养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悦.课程思政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音乐,2024(5).

[2]丰雪.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声乐课程教学[J].学园,2024(4).

[3]李燕.高校声乐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研究[J].黄河之声,2023(20).

[4]王丽.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J].艺术评鉴,2022(4).

[5]赵婷.课程思政融入的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实践[J].三角洲,2023(6).

[6]陈晓敏.高校声乐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音乐生活,2023(10).

基金项目:贵州大学2024年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专业主科5-声乐”,项目编号:Kcsz2024081。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音乐学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