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复学大学生朋辈示范作用发挥路径

作者: 李云枝

摘要:当今世界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文章立足省属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这一群体,在分析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的意义、价值、现状、成因的基础上,着力构建省属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朋辈示范作用发挥路径,旨在为高校提供借鉴。

关键词:省属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朋辈示范作用

自2001年起,我国在全日制高等学校在读大学生中征集义务兵。大学生士兵服役期满后,部分退伍大学生选择返校复学,继续完成学业。由于在部队受到规范、科学、专业的军事训练,退役复学大学生具有政治合格、作风优良、身体健康等显著特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有力补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起着榜样与示范引领作用,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形式,是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细节育人三者的有机结合。

一、省属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朋辈示范作用的意义和价值

(一)落实党中央“立德树人”要求的政治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当前形势下研究省属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朋辈示范作用发挥路径,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任务,也是丰富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增强立德树人成效的客观需要。

(二)促进退役复学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退役复学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在充分发挥自身价值的环境中实现。他们在两年的军队生活中,思想上和行动上都接受了严格训练,养成了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对于保家卫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较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高校需要为他们这些优良品质和特点向周围辐射传递提供实现的条件与途径。充分发挥退役复学大学生的朋辈榜样示范作用,不仅有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成才,也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大学生成为助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力补充

教科书中那些形象高大的榜样人物,距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大学生难以产生共鸣,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不是那么明显,而退役复学大学生就在身边,大学生更容易受到他们在部队养成的优秀品质和日常行为习惯的熏陶,切实感受到他们过硬的政治素质、身体素质、意志品质,以及吃苦耐劳的军人作风。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权威意识有所弱化,高校充分利用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和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补充。

二、省属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朋辈示范作用发挥现状及成因

笔者在山东财经大学、济南大学等5所省属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回收了436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有国防教育科专门负责退役复学大学生回校园学习、生活的安置工作,部分高校也在积极努力探索,以求充分发挥这一群体的朋辈示范作用,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退役复学大学生安置政策落实难

目前,国家对大学生入伍及退役大学生安置政策在不断变革,虽然为大学生入伍提供了教育、经济、就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但是在具体监督落实上还存在不足。比如,大部分地区在退役复学大学生安置政策中已经指出,大学生士兵退役后复学,可转入本校其他专业学习,但因种种复杂现实情况和原因造成政策落实比较困难,中间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细化的地方。另外,国家出台了退役大学生报考公务员、选调生、企事业单位的相关优先录取政策,但因岗位受限,数量较少,难以落实到位,因而对退役复学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作用发挥等方面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退役复学大学生发挥朋辈示范作用形式单一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目前部分高校调动退役复学大学生参与新生军训工作,担任教官助理,承担一部分新生军训的事务性管理和训练工作,也会让他们参与大学生入伍宣传工作,但形式比较单一,并没有充分发挥出他们真正应有的作用,难以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高校没有专门针对退役复学大学生进行精准化教育管理,这也是退役复学大学生朋辈示范作用发挥受限的重要原因。

(三)退役复学大学生在角色转变和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困难

人们在面临较为重大的角色和环境改变时,容易出现适应性问题,退役复学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从“军人”身份回归到“学生”身份,从集中管理和高度统一的军营环境转变到自由宽松的校园环境,所面临的交往群体以及评价标准都不同于部队,容易出现不适应、不习惯现象。比如,退役复学大学生在部队养成了严格遵守军队纪律的习惯,严格按照上级的指令行动,按规定动作做事,与在校大学生相比,他们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意识不够,容易产生挫败感。各种困难叠加出现,导致退役复学大学生在军队练就的良好素养不能充分显现出来,从而不能在大学生群体中充分发挥朋辈示范引领作用。

(四)退役复学大学生在学业和职业规划方面存在迷茫与不适

退役复学大学生由于中断了两年及以上的校园学习,在返回校园继续学业时,从体力训练为主的方式转变到脑力学习,容易出现学习节奏较慢、学习效率较低、学习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学业压力较大等情况,从而产生急躁情绪和自卑心理,造成心理失衡。还有部分退役复学大学生对自己抱有较高期待,缺乏返校后的学业及职业规划,对校园生活中遇到的学习、适应、年龄差距等方面的问题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应对准备。部分高校的工作人员由于缺乏部队生活经历,认为退役复学大学生经过了军队历练,理应有过硬的政治素养和心理韧性,从而容易忽略对这一群体给予关注和日常辅导。同时,退役复学大学生不善于主动找教师和其他学生沟通交流,面临的心理压力和负担无法得到有效纾解,他们的身心状态和精神面貌不够良好,似乎找不到用武之地,不知道如何发挥自身价值。

三、构建省属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朋辈示范作用发挥路径

(一)建立培训机制

目前,高校每年都会有一部分退役军人到校任职,高校领导要重视发挥这批教师在教育退役复学大学生的重要作用,把他们安排在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岗位上,注重对他们的培训,培养一批国防教育骨干力量,充实、壮大学校国防教育队伍。以山东财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加大对退役复学大学生的培训力度,开展系统深入的训练,既有提升精神高度的理论培训,又参观红色基地的实践调研,让他们时刻保持昂扬的斗志和青春的活力,保持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品质,从而不断提升这一群体参与国防教育的能力。

(二)完善管理机制

高校要有组织、有步骤地对退役复学大学生进行管理,形式应多样化,内容应丰富多彩,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管理机制,成立退役复学大学生组织,让他们有归属感、有组织、有纪律,从组织上保证他们有所为的条件和平台。目前,部分高校已成立校级国防教育协会,但还不够普遍,且协会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以山东财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学院专门拿出经费,提供场地成立国防教育协会,有组织地开展“走进绿色军营,体验军旅生活”“退役士兵话感悟”“退役士兵巡回演讲”等活动,与其他学生分享军旅成长经历,教育引导大学生做到爱国爱军、勤学深思、明辨修德、笃实担当。同时,学院成立国防教育协会分会,负责完成学校的国防教育任务,并开展与学院专业相融合的特色国防教育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营造浓厚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

(三)丰富实践机制

高校要为退役复学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平台和机会。以山东财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学院让退役复学大学生担任新生军训联络员和军训教官,教新生如何规范整理内务,带领新生进行军事技能、体能训练和晨起早操,像朋辈一样亲近新生,有效掌握新生的身心状况,便于高效地开展训练工作;让他们加入学校国旗护卫队,开展志愿活动,主动慰问烈士家属;让他们担任辅导员助理,协助辅导员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在学院文明礼仪、行为规范、文明宿舍创建上发挥表率作用。同时,山东财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通过多样化的途径,积极鼓励退役复学大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他们在其他大学生中的朋辈示范作用,用实际行动践行军人“退伍不褪色”的承诺,将部队的好传统、好作风带入校园。

(四)制订激励机制

高校要将国家层面的安置措施和优惠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从根本上解决退役复学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山东财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制订相应的激励机制,加大对退役复学大学生参与国防教育活动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在评优评奖、研究生推免、转专业等各方面予以合理倾斜,保障、激发退役复学大学生的动力和活力,源源不断地为发挥朋辈示范作用提供新鲜血液,有力补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途径,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综上所述,充分发挥省属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这一群体在大学生中的朋辈示范作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部门达成共识、形成合力、通力合作,共同关注、关心这一群体的成长成才,为他们提供平台和机遇,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和影响力,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志平.大学生应征入伍现状分析及相关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3.

[2]李杰.退伍复学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机制研究[J].科教文汇,2016(5).

[3]石勇,李凤莲.基于退伍复学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3).

[4]田歌亮.基于思政教育视角退伍大学生榜样示范和引领作用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教育技术学院学报,2019(6).

[5]赵红豆.新时代退伍复学大学生思想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0.

[6]郑亚威,刘在洲.退伍复学大学生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6).

基金项目:2022年山东省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研究课题“新时代省属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朋辈示范作用发挥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2LGJ08;2023年山东财经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y20232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