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作者: 顾灵达
摘要:为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现状,细化高职心理委员培养体系,文章针对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822名心理委员开展心理委员胜任力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心理委员胜任力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在专业知识层面仍需改善;在学科类型、任职途径、中小学课程经历和咨询经历四个层面中,心理委员胜任力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性别和生源地两个变量上的差异并不显著。
关键词:职业教育;心理委员;胜任力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一新任心理委员及班级心理安全员,线下统一组织学生线上填写问卷,共回收问卷827份,筛选出未认真作答5份,最终有效问卷822份,有效率99.4%。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易思佳编制的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问卷,该问卷包括42个项目,分为组织能力、自我认知、工作动机、团队合作、性格特质、工作态度和专业知识七个维度,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得分越高代表心理委员胜任力越高。该问卷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委员胜任力测量研究之中,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982。
(三)数据处理方法
本研究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处理数据,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和事后检验等。
二、研究结果
(一)心理委员胜任力统计
心理委员胜任力总体情况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心理委员胜任力总体呈正态分布,均值为161.42,这表明大多数心理委员的胜任力水平较高,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二)心理委员胜任力在不同性别上的差异
不同性别心理委员胜任力情况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心理委员胜任力各维度及总分在性别这一变量上的差异并不显著。
(三)心理委员胜任力在不同学科类型上的差异
不同学科类型心理委员胜任力情况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理工科专业的心理委员在组织能力、工作动机、专业知识三个维度和胜任力总分均高于文科类专业的心理委员。
(四)心理委员胜任力在不同生源地类型上的差异
不同生源地类型心理委员的胜任力情况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心理委员胜任力各维度及总分在生源地这一变量上的差异并不显著。
(五)心理委员胜任力在不同任职途径上的差异
不同任职途径心理委员的胜任力情况如表5所示。结果表明,在总分及七个维度上,不同任职原因的心理委员胜任力均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发现,主动竞选的心理委员胜任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其他班委调剂或兼任胜任力,性格特质(P=0.07)维度得分高于教师指派的心理委员。
(六)心理委员胜任力在是否有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经历上的差异
不同心理课程经历心理委员的胜任力情况如表6所示。结果表明,此前上过心理健康课的心理委员在胜任力总分及胜任力的七个维度均显著高于此前未上过心理健康课的心理委员。
(七)心理委员胜任力在是否曾接受过心理咨询上的差异
不同心理咨询经历心理委员的胜任力情况如表7所示。结果表明,接受过心理咨询经历的心理委员在组织能力、工作动机、性格特质、专业知识和胜任力总分上均高于未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心理委员。
三、高职院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的现状分析
(一)心理委员总体胜任力较好,专业知识维度仍有进步空间
在本研究中,心理委员胜任力得分总体较好,与已有研究基本持平。各维度得分均值从高到低分别是团队合作、性格特质、自我认知、工作态度、组织能力、工作动机和专业知识,其中专业知识维度平均分数低于易思佳对江西省451名本科心理委员施测的结果,这表明,心理健康知识的欠缺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的发展,也影响了其职责的履行。
(二)心理委员胜任力存在一定的群体差异
现有研究发现,性别、生源地等变量对心理委员胜任力具有一定影响,但在本研究中并未发现不同性别及生源地心理委员的胜任力存在差异,可能是因为本研究数据采样高校为理工类院校,不同性别学生的性格差异相对较少,且学生生源地大多来自陕西关中地区,地域差异也并不明显。
本研究发现不同学科类型心理委员的胜任力有一定差异,具体而言,理工科专业的心理委员在组织能力、工作动机和专业知识三个维度和总分上均高于文科类专业的心理委员,这一结果与已有研究结果相一致。
(三)主动竞选任职的心理委员胜任力更高
对不同任职途径心理委员胜任力的分析结果表明,主动竞选担任的心理委员在胜任力总分及七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由其他班委调剂或兼任的心理委员,这与已有研究结果类似,表明任职的主动性对于心理委员胜任力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心理委员这一职务不仅要求担任者具备一般学生干部所需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还强调担任者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因此对学生的主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主动竞选担任心理委员这一职务的学生通常对心理学和心理委员工作抱有一定兴趣,会在日后的工作中更积极主动,胜任力水平更高。
(四)具有中小学心理课程经历或心理咨询经历的心理委员胜任力更高
本研究探索先前心理健康教育经历对心理委员胜任力的影响,结果发现,曾在中小学上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心理委员在胜任力问卷七个维度上的得分和总分均高于未上过相关课程的心理委员。这一结果表明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不仅教授了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本研究发现,接受过心理咨询经验的心理委员在组织能力、工作动机、性格特质、专业知识和胜任力总分上均高于未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心理委员,这是因为心理咨询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咨询经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四、高职院校心理委员胜任力培养的对策
(一)完善选拔机制,把好心理委员入门关
现有研究将心理委员胜任力影响因素划分为个人层面和工作环境层面两大类,其中个人层面包括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心理特征、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和任职动机四大组成部分。本研究发现,先前心理健康教育经历和任职途径对心理委员胜任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选拔心理委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毛遂自荐,尽量避免由教师指派或由其他班干部兼任。在班内竞选时,教师也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组织领导能力,可以适当向曾有过心理健康教育经历的学生予以倾斜,从而选择出能胜任心理委员这一职务的学生,为之后进一步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健全培训体系,提高心理委员专业性
本研究发现,专业知识水平是高职院校心理委员胜任力亟待提升的关键因素,心理健康知识储备的缺失不仅制约了心理委员胜任力的成长,还会对其履行职责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在心理委员名单确认之后,高职院校应尽快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委员培训,如专题讲座、学习宣传手册、参观心理咨询中心等,使学生尽快熟悉岗位职责。
(三)搭建成长平台,激发心理委员自主性
在选拔和培训的基础上,高职院校需要为心理委员搭建一个成长的平台,以提升心理委员自驱力,促进心理委员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吸纳更多心理委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鼓励心理委员在班级内开展更具针对性的育人活动,避免心理委员的“脱落”。同时,高职院校需要建立良好的心理委员监督与评价机制,确立考核标准,规范心理委员奖惩制度,使用强化激励措施促进心理委员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顾灵达.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影响因素探究[J].才智,2024(5).
[2]孟凡,宣宾.主动性人格与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自主性的中介效应[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1).
[3]谢诗敏.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现状与培养对策研究: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
[4]梁圆圆,周惠玉,厉月.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
[5]赵璇.基于胜任力现状分析的高职院校新任心理委员选培机制研究:以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22(17).
[6]吴婷,李晓波,沈晨,等.高校心理委员分级培养模式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