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能力提升的途径

作者: 杜悦

摘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高职类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文章阐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分析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能力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能力提升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能力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职业领域范围内的教学实践,二是专业技术领域范围内的生产实践。“双师型”教师必须全面详细地了解生产过程,掌握系统的实践指导能力。

(一)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在教学活动中,“双师型”教师应恪守基本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爱护学生,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实施教学。同时,教师应精通职业知识,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致力于自我专业水平的提升,兢兢业业,刻苦钻研,以忘我精神投入教学工作,尽忠尽职地履行教师岗位的基本义务。

(二)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指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和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理性认识与主观要求。“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满足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基本能力,如认知水平、思维运用水平、语言表达水平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具备过硬的教学本领,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三)专业力量和专业知识

“双师型”教师应持续升级专业理论知识,实时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并在此基础上制订自我提升计划,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和技术,将其转化成有效的课堂教学元素,使学生能充分、及时地接触行业最新发展动态。

“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理论必须以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共同发展。其中,横向发展是指在原有基础上拓展知识范围,对已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并归纳,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纵向发展是指在研究上具备的深度,“双师型”教师必须不断深入研究理论知识,加强自我理解和运用,为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四)专业技能和职业实践

“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实操、科研、设计和调研能力。其中,实操能力是指在企业实际生产中操作各种机械设备的能力,所以“双师型”教师必须掌握熟练的操作方法和技巧;科研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新技术开发方面的能力,“双师型”教师可以通过发表论文或科研项目成果的形式,体现其科研能力;设计能力主要是指在专业设计方面具备的能力,可以通过教师的设计成果进行评价;调研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围绕某个特定的课题展开调查的能力。

除此之外,“双师型”教师在职业实践经验上必须有所成就。如理工科的“双师型”教师应优先选择深入企业基层,开展专业实践工作,而文科类“双师型”教师应深入企业的管理或运营岗位进行实践,提升自我实践技能。

(五)专业服务和管理能力

“双师型”教师必须动态关注社会人才需求,及时调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确保与社会需求的无缝衔接。“双师型”教师必须提升专业服务理念,并结合社会需求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服务,致力于社会更好的发展。同时,“双师型”教师应具有班级管理、社会活动管理、实习实践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能力建设模式缺乏多元性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使用的“双师型”教师能力培养体系缺乏多元化特征,基本是由教育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组织培训。其中,取得专业资格证而实施的技能培训,一般是由行业协会或政府机构举办的,涉及的培训内容主要是基础性的专业理论知识,对教师专业体系的完善具有一定帮助。而为了改善教师的实践能力,企业会给教师提供内部顶岗实习的机会,让教师通过实践积累经验并提升能力。同时,由高职院校举办的理论性学习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并为教师构建良好的沟通平台。此外,教育部门举办了“双师型”教师和骨干教师的专门培训活动。这些培训活动尽管主办方不同,培训内容存在较大差异,但模式基本都是培训,这种单调的模式很难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大多数教师往往会将其视为上级安排的任务,以应付的态度参与其中,导致无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针对“双师型”教师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的考核重点始终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不重视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同时,现有的激励政策落实情况不理想,“双师型”教师的薪酬福利从本质上并未得到改善。

“双师型”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双师型”教师能力建设活动中缺乏积极性。一些教师在评定成功后逐渐产生倦怠情绪,并对提升能力的活动有较大的排斥心理。第二,确实能力建设的长期规划。“双师型”教师的能力建设不是短期能实现的,必须长期执行,而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能力建设工作在长期规划上不到位,导致能力发展方向过于盲目。第三,持续改进工作动力不足。“双师型”教师的评价结果不具备重要的参考意义,在自身问题的改进上缺乏针对性。

(三)企业缺乏参与积极性

在“双师型”教师能力构建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度是极其重要的。现阶段,企业在这项工作中缺乏积极性,笔者认为是以下几个原因导致的。第一,高职院校缺乏具体的教师赴企业顶岗实习的计划,导致教师在企业实践过程中缺乏清晰的规划作为指导。在参与企业活动时,一些教师仅仅是为了获取“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资格,并不关注技能的掌握。第二,教师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实践的有效开展,高职院校选择的实习教师主要是中级职称以下的教师群体,这类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能力相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实践效果。长期下来,企业对高职院校派选的教师信心不足,也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建立系统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转变教学观念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案是以教师能力提升为目标设计方案,首先,高职院校应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原则和培养方法。如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目标是培养敬业精神,提升职业道德,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进专业服务能力。

其次,高职院校应始终将专业放在首位,在培养“双师型”教师能力的同时,避免教师单纯以获取“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为目的而参与实践。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以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致力于提升教师的个人素质,实现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的有效融合。在培养内容上,高职院校必须扎根科技发展和企业生产两个方向,鼓励“双师型”教师将实践所得投入教学,并将专业理论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最后,高职院校应采用多元化培养模式,有效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的模式,建立科学的培训计划。一般来说,多样化培训模式由以下几个类型构成:一是应用一体化教学培养模式,有效结合专业理论与实践,并投入教学;二是应用轮岗制培养模式,促使教师全面掌握本专业有关的实践工作内容,丰富实践经验;三是应用产学研相融合的培养模式,“双师型”教师在校内可以强化理论知识,在企业内强化实践能力,并将两者相结合,实现能力提升。

此外,“双师型”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形成终身学习意识。很多“双师型”教师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轻松胜任教师一职,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积极性,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倦怠心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终身学习可以让教师及时、全面地掌握最新知识,避免被社会淘汰。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我反思,不断自我调整,与时俱进。

(二)以科技与生产发展为前提,提升实践能力

一直以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动员“双师型”教师走向社会,进入企业参与生产工作。这样一来,不仅能让教师积累更多的企业科研项目经验,还能给企业提供一些人员上的支持,提升教师的创新水平,以最快的速度掌握行业发展信息。

(三)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完善激励体系

政府部门应提高“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并做好资金投入配套措施,为教师一体化培训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高职院校应设置专用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资金项目,动员“双师型”教师积极投身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工作中。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加强制度上的倾斜力度,进一步完善“双师型”教师的激励体系。如为“双师型”教师发放补贴,针对高级别的“双师型”教师设置专项奖励基金,基于教师绩效设计薪酬福利体系,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将“双师型”教师纳入优先考虑人群。

(四)创新“双师型”教师培训交流制度,提高综合水平

“双师型”教师的能力提升不是一项短期任务,高职院校必须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探究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双师型”教师交流制度,并以开放的培养模式开展此项工作。同时,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应协同共建人才交流机制,由高职院校安排高水准的“双师型”教师前往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企业也可以安排一些优秀员工前往高职院校,开展双师同堂教育模式。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必须跟随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更新教师的培养思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全方位满足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建设的大方向要求。

参考文献:

[1]左彦鹏.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6.

[2]高菊兰,李文晋.大学生创业园建设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11).

[3]雷炜,王成方.高职双师型队伍建设:成效、挑战与应对[J].中国高校科技,2018(4).

[4]赵玲珍,袁红萍.基于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44).

[5]王莉,杨俊伟,刘鹏,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中外企业家,2020(16).

[6]张忆雯.协同理论视域下职业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内涵及建设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5).

[7]查文静.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3).

基金项目:2022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题“基于新课标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22-AFCEC-198。

(作者单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