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师德修养与教育情怀塑造

作者: 刘凤彪

摘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教师要清醒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在认真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学会学习、坚持学习,强化自觉自律,涵养教育情怀,努力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关键词:教育属性;师德建设;教育情怀;大先生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2)07-0004-06

现实生活中,经常有老师自嘲,称自己为“教书匠”或“孩子王”。还有些老师认为,作为教师,只要自己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其它的都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教师对自己职业如何解读,反映的是教师自己的教育境界和教育情怀。历史早已证明,教师不是单纯的教书授课,还肩负着为时代为社会育人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深刻指出:“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1]所以,任何一堂课都因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教学方法不同,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授课效果。同时,除教学内容外,教师的言谈举止、仪容仪表、好恶取舍等行为表现隐含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也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一点上看,教师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事实上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也是可以用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阶级属性进行塑造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具体要求,明确指出“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2]在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回信中,在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勉励广大教师要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教师的关心和重视,同时也是对全国教育战线的鼓舞和鞭策。

一、教育的阶级属性是教师育人使命的哲学基础

教育起源于劳动,和人类社会相伴而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伟大的未来。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与社会发展进步息息相关。作为培养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活动,教育有着明确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提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的重要论断,指出了教育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3]

(一)教育的阶级性

教育的属性是对教育的元认知,是理解教育原理的最基本的哲学概念。它说明了教育是什么、有哪些本质特性。教育是有目的的人类活动,体现的是人的主观意志。但教育目的不能超越社会、超越历史,客观上必须以现实存在和未来发展为依据,这就要求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单一个体方面来讲,教育目的反映着人们的教育期望,既包括对教育者的期望,也包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从群体组织方面来讲,教育目的反映着国家对教育活动的总要求、总规则,也就是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意志。

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借助对资产阶级教育的剖析,认为“阶级的教育”在阶级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们的教育不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吗?不也是由你们进行教育时所处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吗?不也是由社会通过学校等等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干涉决定的吗?”[4]教育反映阶级意志的这一特征使教育拥有了鲜明的阶级属性。正是教育的阶级属性,使得教育的永恒性、社会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独立性、民族性等诸多属性的内涵更加丰满、充实,也使得教育成为实现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

也许有人会说,我只是教书,政治与我无关,我没有这个责任。对这种低级的、幼稚的错误认识,早在1950年,时任中央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先生就进行了深入批判。钱俊瑞先生详细论述了教育为工农服务的方针,特别分析了“我不为谁服务,我不参加政治,我为教育而教育”这种自欺欺人观点的错误性,明确指出了在阶级社会,一个人“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韩愈《原道》),一些看似清高的观点,背地里会有敌对势力为你叫好。[5]

历史发展到今天,事实也确实证明了阶级存在的正确性与现实性。比如世纪之交,像《文明的冲突》《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等宣扬西方普世价值、造势西方文明秩序的观点为什么大行其道?因为西方国家的所有舆论和说教,都没有脱离它的阶级属性和政治立场,它们在为资本主义文明和资本主义制度大唱赞歌。

(二)教师育人使命的政治意蕴

教师职业具有教书、育人的双重属性。教书的基本属性意在教给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做事;育人的政治属性意在传递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做人。做事是技术层面的生存能力,是单线条的,主要依靠的是通用的知识、技能、技艺。做人是精神层面的价值体现,是多维度的,常常和思想感情、是非判断、道德观念纠缠在一起,有时难以量化、难以界定。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把做事和做人完全割裂开来。因为不仅做事、做人之间有着交叉、融合,即便是分别构成做事、做人本领的一系列素质和能力之间,也有着交叉、融合。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支撑一个人的各种素质能力,最终成为这个人为谁服务的本领。对教师而言,育人使命就是最大的德。作为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先进的理念、高超的技能、娴熟的技艺,还要有不忘初心、志向高远、勇于担责、乐于奉献的高尚品德。而后者,是确保不偏离育人使命方向的基本保障,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的深刻回答。

我们任何人都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没有超越群体利益的绝对自由之人。在阶级社会,政治认同、政治立场更是不可能避而不谈的,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受制于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那将是教育的失败。教育的失败是一种根本性失败。我们决不能犯这种历史性错误!这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握的大是大非问题,没有什么可隐晦、可商榷、可含糊的。”[6]

二、高尚的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价值的终身追求

师德师风是一个非常严肃、非常重大的时代课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底蕴深厚的经典话题。高尚的师德是广大教师的荣光和骄傲,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是永无止境的职业追求,因此也可以说师德建设永远在路上。

(一)师德建设永无止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要坚决依法依纪予以严惩。”[7]《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提出要“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8]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普遍共识,主要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范,既有上升到规章制度层面的明文约束,更有群体精神一致条件下形成的约定俗成。简单说,道德就是一把衡量好坏优劣、评判善恶高下的尺子,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但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是没有终极,这体现在道德的高尚性上;二是重在自觉,这体现在人的品质品性上。

职业道德是某一个行业职业活动应该遵守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我们通常把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为师德,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对师德的践行,形成了教师从业过程中的风度气质,形成了教师行业的风尚风气,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师风。师德体现的是教师的道德情操,师风体现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二者之间并无概念上的严格区分,所以师德师风经常并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表现出更高的自觉。

(二)师德失范事件敲响了师德建设的警钟

近些年来,师德失范事件屡有发生。从教育部和各地曝光的相关案例来看,有的违背核心价值观、言论偏离教师身份,有的学术不端、治学不严,有的违规收受学生家长礼品礼金、有偿补课,有的体罚甚至虐待学生、猥亵骚扰女生等等。这些当事人的错误言行背离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在他们身上难以看到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和先进思想。这些典型案例中的当事人严重违反了《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他们的业务水平或许不低,有的甚至可能还高于同行,但他们明显缺少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道德情操低下、理想信念缺失、心理灰暗扭曲,没有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支撑,已经不能担负起教书育人的时代重任。

案例是警示,是镜鉴。深入剖析案例,从中汲取教训,对加强师德建设有着很好的启示借鉴意义。以教育部曝光的天津市咸水沽二中教师肖莫某在课堂上歧视、侮辱学生问题为例,表面看这位教师好像是重视学生的学习,似乎不是“你说你的话、我讲我的课”那样不负责任,但其只关心成绩、忽视品格品行塑造的错误言行,特别是以学生家庭收入、家长身份作为一个人素质评价标准的做法,不仅伤害了学生的人格和自尊,也向社会和学生传递了错误的道德观念。

作为教师,必须要切实把握好育人的政治性、思想性、道德性。即便是教育训诫,也应该态度和蔼、言之谆谆,特别是要能够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9]

三、深厚的人文素养是教师教育能力的精神支撑

人文素养是一个宏大的话题。不同类别的学校,不同学龄年级的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人文素养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期待。从学校到用人单位,从家长到学生本人,从学生阶段到走向社会乃至组建家庭,进而再将自己的下一代送入学校接受人文素养教育,大家对人文素养也都有着不同的解读。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无论你的单位位处现代教育体系的哪一个环节、哪一段链条,无论你的岗位是教学、科研、管理或服务,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中都包含着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然而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必然也对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要求。

(一)人文素养是自律的动力源泉

人是道德的统一体。在国家法律规章以及社会公序良俗构成的他律约束之下,高尚的师德养成离不了教师自律的支撑。自律是隐性的、抽象的,具有主动性、自愿性等特点,依靠的是自觉自愿。只有自律和他律达到和谐统一,道德修养才上升一个层次;也只有拥有了自觉自愿的自律,他律才会有意义。

自觉自愿的自律是精神追求、价值取向、责任担当的综合体现,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底色,影响着其内心自主驱动力的培养与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思想深刻、哲理深邃。正是有了厚重文化底色打下的坚实道德基础,持久滋养着自觉、自愿、自律,才奠定了一个人的文化厚重感和人性温暖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