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赋能
作者: 罗霞滑滑板、练拳击、学攀岩、打网球,今年暑假期间,类似的小众运动培训机构,人气爆棚。前来尝新体验者,以赛事犹酣的巴黎奥运会上争金夺银、为国争光的运动员为榜样,激情澎湃、勇于挑战。崔宸曦把滑板滑到了巴黎街式赛决赛现场凌空竞技;邓雅文驾驭着小轮车“神龙摆尾”一鸣惊人,追逐着这些冉冉升起的体育新星,他们潜藏的体育细胞仿佛被瞬间激活,不惧炎炎夏日,挥汗如雨,体验一把速度与激情的魅力。
同样在暑期,期待已久的校园体育资源和社会共享终成现实。昆明市39所中小学的运动场首次免费向公众开放,也助推着暑期体育运动“热辣滚烫”。据媒体报道,公布消息仅10天左右,就有超7000人注册预约,近3000市民到场体验。其中,不乏父母携子女重返校园,小伙伴们彼此相约,在专业规范的运动场上一起练球、一起奔跑,一起享受久违的运动快乐,也顺便播下一颗热爱运动的种子。
近年来,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体育课回归正常教学,不再是课程表上的摆设。学生的课外活动阵地,也逐渐从学科补习向非学科类培训转移。虽不排除有备战中考体育的动机,但舍得花钱培养孩子一技之长,已列入家庭教育的清单目录。逐渐升温的“体育热”与暑期“奥运热”相遇,顺天时应地利,燃烧起全民体育的激情。天性好动、好奇、好模仿的青少年,有样学样、无师自通,甘于吃苦的选择,也为“以体育人”带来诸多启示。
善用身边榜样引领。好风凭借力,最是润人心。当奥运冠军们走进港澳与青少年交流,近在咫尺的体坛明星,就像是隔壁邻居一样熟悉亲切。他们赛场内外为国争光、青春洋溢的身影,走到哪里都引发一波波“追星热”。许多学校善抓时机,“开学第一课”就重温激情澎湃的奥运时光。奥运冠军把金牌献给祖国的肺腑心声,挑战极限的拼搏精神,这些眼见为实的励志榜样,立德树人的鲜活教材,润物细无声,传递出爱国报国的“热效应”。
借势天赋成就实力。复盘体坛健儿的成才路,被誉为女乒“小魔王”的孙颖莎,5岁挥拍练球、9岁光环加身,其崭露的天赋与不服输的勤学苦练,成就了她高超的球技实力。“以必死的信念搏一线生机”,坦言非天赋型选手的邓雅文,在天赋与努力的天平上,以九分实力斩获金牌。现实中,拥有天赋并努力拼搏的人生赢家不胜枚举,以兴趣引领、因材施教、引导有方,孩子所爆发的能量远非成人想象,不同赛道一样能人生出彩。
慧眼识宝悉心栽培。生长于佤山的“背箩网球少年”王发,8岁入选“新苗”培养时,连网球都未见过,其身体的爆发力却让教练爱不释手并量身训练。如今,他已辗转赛场、初露锋芒。全红婵结缘“十米跳台”,以惊艳的“水花消失术”登顶奥运之巅,融入了几任教练的心血汗水。有的似伯乐相马,一眼就锁定跳格子女孩轻盈如燕的弹跳天赋,有的兼职严师与慈母,从技术训练、心理疏导到生活照料全方位悉心呵护。体坛健儿的成才之路,看似缘于巧合、实则成于付出。
教师与教练,虽然面对的群体与培养目标不同,但善用发现的眼光识才,因人而异精雕细琢,却是不可或缺的职业担当。也许,教师无须像教练那样,用专业眼光去预判幼苗未来的长势,量身定制培养方案。然而,善待学子,因材施教,甚至发掘各异的禀赋,付诸更多的赏识鼓励、耐心包容,引导他们找准赛道、自信起跑,逐梦而行,同样是为师从教的职业使命。当下,包罗万象的大数据应用,便捷的人工智能,快速拓展了传统课堂的边际,求知的视野和渠道,拥有授业解惑的专业功底;启迪心智的为师情怀,终身学习的不竭动力,也许才是教师职业难以被替代的综合优势。
如何善抓时机以体赋能?当体育精神与教育家精神叠加,又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百舸争流千帆竞,锚定目标求卓越,不只是体育竞技赛道的专属,也是学业、职业、事业一路打拼的标配。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用体育精神立德树人,立报国之志,奋揖争先;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躬耕教坛。借势“奥运热”赋能教育,推进“体教融合”的双向奔赴,势必动能无限、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