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教育 静待花开

作者: 李晓凌

深耕教育 静待花开0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想正人,必先正己。”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十四载从教路,凭着对党的赤诚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她深深扎根于乡村教育这片沃土,经常“啃硬骨头”“坐冷板凳”,苦干实干,静心教书育人,得到学生的爱戴、家长的赞誉、同行的好评。

她就是2024年云南省最美教师、来自文山州西畴县莲花塘中学的蒋光芝。

让每一朵“小花”绽放

走进莲花塘中学,墙上“心生莲花,铸魂树人”的办学理念首先映入眼帘。莲花塘中学始建于1964年,学校建在半山腰上,被群山环绕、绿树荫蔽,好似从森林中绽放的洁白花朵,在很远就能一眼找到它。

在校园里,我们见到了蒋光芝老师。一见面,她就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蒋老师高个子,戴着眼镜,扎着高高的马尾,一身职业装,显得格外精神。

走进她的办公室,办公电脑、教学日志、作业本在桌上一字排开,中间还有一捧毛线制成的小花。最显眼的是那一摞厚厚的作业本,我随手翻看了几本,全都做了批注,字迹清秀,十分漂亮。

落座以后,我表明来意。她边给我递茶水边说:“李老师,请您多写写我们学校的其他老师吧,成绩都是大家共同努力干出来的!”她一开口就征服了我。这让我更加坚信,选择写她一定没错。

1988年出生的蒋光芝,是云南保山人,2010年7月从德宏师专数学系毕业,2014年又取得了保山学院数学及应用数学(函授)本科学历。在她三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夺走了父亲的生命,家庭的支柱轰然倒塌。这个沉重的打击让年幼的蒋光芝过早地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与无奈。母亲为了维持家庭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只剩蒋光芝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蒋光芝的童年没有过多的玩具和零食,更多的是与爷爷奶奶度过的平淡日子。然而,正是这种平淡中蕴含的温暖和爱,成为她成长道路上的坚实支柱。

作为留守儿童,蒋光芝从小就学会独立与坚强,帮助爷爷奶奶做家务、照顾年幼的妹妹……风里来雨里去,她小小的肩膀早早地就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小时候,她就立志要当一名教师。尽管生活充满困难和挫折,但她从未想过放弃,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一步又一步地向着自己的梦想迈进。

2010年,从师范院校毕业的蒋光芝参加特岗考试,顺利地来到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瓦窑小学任教。签下就业协议的瞬间,还不满22岁的蒋光芝激动得心怦怦直跳——终于当上老师了。

瓦窑小学是一所山区寄宿制学校,她到学校报到的第一天,就开始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对于初出茅庐的蒋光芝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毕竟大学才刚刚毕业,没什么经验可言,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蒋光芝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这个重任。

刚进一年级,孩子们对父母的依恋还很大,各种突发情况层出不穷,加上班上过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这让蒋光芝格外忙碌。但曾经同为留守儿童的她深知孩子们的心酸苦楚,她为肚子痛的孩子送医寻药,为腹泻弄脏裤子的孩子换洗衣物,为嘴唇开裂的孩子购买唇膏……她既当老师又当孩子们的妈妈,对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可谓无微不至。工作仅仅一个月,蒋光芝就累瘦了5斤。

朝夕相处,孩子们都喜欢上了蒋光芝,她说的话孩子们纷纷照做,上起课来也就得心应手。工作第二年,她带的班级取得乡镇第一名的好成绩。成绩的背后,是她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和操劳。

蒋光芝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小花,教师的爱就像一束光,我们做的工作就是让这些‘小花’在阳光下绽放”。

“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是老师最快乐的事情”

2014年,为了与远在文山的爱人相聚,蒋光芝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从保山市调到文山州西畴县。这一决定,意味着她要离开熟悉的地方,重新适应新的教学岗位和生活环境。

初到莲花塘中学,她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到一个与自己生活习惯大相径庭的地方工作,各种不适应;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年龄跨度大,心理和行为特点也大不相同;初中生正值思想叛逆期,学习动力不足、行为习惯差,管理难度大。一系列的难题让她乱了阵脚,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

生活安顿好后,她静下心来思考,决定“双线”并进。一边虚心向有经验的班主任请教班级管理方法,一边主动与学生交心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逐渐赢得学生的信任。

班上一名叫小美的女生有很强的号召力,不过却调皮捣蛋。蒋光芝苦口婆心地教育过多次,小美嘴上虽然答应,私底下却总是和她对着干,这让蒋光芝很是头疼。

一天晚上小美肚子痛得厉害,向蒋光芝请假外出买药。下晚自习后,始终不见小美回来。蒋光芝很着急,匆忙外出寻找,最后在宿舍见到小美。她本想批评小美,可看见小美躺在床上,满头大汗,不停地揉着肚子,蒋光芝的眼圈红了。女生来“例假”的时候,最需要别人关心。于是,她为小美找来热水袋,煮了碗红糖鸡蛋。没过多久,小美疼痛的状况得到缓解。对于班主任来说,这种事情再正常不过了,蒋光芝并没有放在心上。可是,这件事却在小美的心里埋下了种子。

为了改变小美,蒋光芝下了决心。课上,她随时提醒小美注意听课,鼓励她积极发言;课后,她与小美沟通交流,慢慢地尝试互相了解。此后,她格外关注小美的一举一动,但凡看到小美的进步和优点,总是不吝夸奖。没过多久,蒋光芝和小美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小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有什么真心话都会悄悄地和她说,有什么秘密也会和她讲。小美的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还当上了学习委员。

班主任工作烦琐,既要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业及身心健康。班上的另外一位叫小韦的同学,家庭经济困难,性格内向自卑,课堂上不会主动发言,课余时间也总是独自坐在角落里,几乎不和班上的同学交流。

蒋光芝通过家访,了解到小韦父母离异,父亲积劳成疾,卧病不起。那次家访以后,她经常鼓励小韦“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能改变命运”。她主动帮小韦申请到了贫困生助学金,减免了一些费用,还自掏腰包为小韦购买学习用品和书籍。课堂上她特别留意小韦,经常故意提一些比较简单、容易把握的问题让小韦回答,课后有意识地让小韦帮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并及时给予表扬。渐渐地,小韦的笑容多了,上课积极踊跃发言,和同学交往密切,变得开朗自信起来。

有一阵子小韦上课心不在焉,总是低着头。蒋光芝很快便摸清了情况。原来,小韦父亲的病情加重,正在医院做手术。得知事情的原委以后,第二天她约上几位教师,带着全班师生捐的善款,去医院看望小韦的父亲。小韦知道以后,激动得哭了起来:“蒋老师,我会好好读书的,等我长大挣钱了,一定还您。”

小韦家庭情况特殊,蒋光芝时刻牵挂着她。有一年春节前夕,她特意带着爱人和儿子去给小韦送新衣、放鞭炮,提前和小韦过了一个难忘而又美好的春节。毕业离校前一天晚上,小韦做了一张卡片送给蒋光芝。卡片虽然制作粗糙,字却写得工整。畅谈的夜晚,听着蛐蛐的鸣叫,闻着桂花飘香,小韦轻声细语地说:“蒋老师,我可以抱抱你,喊你一声妈妈吗?虽然我没有妈妈,但是我觉得你就像我的妈妈。”

听完小韦的话,蒋光芝愣了一下,眼泪很快就流了下来。她什么也没说,只是紧紧地抱住小韦,使劲地点点头。虽然蒋光芝没有女儿,但那天以后,她却多了一个女儿。

亚里士多德说过:“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工作十多年来,蒋光芝已经送走300余名毕业生。她说:“作为班主任,带寄宿制中学生确实很累,不过我觉得值!逢年过节,学生总会给我寄贺卡、发短信。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应该是所有老师最快乐的事情吧!”

教育,要点燃一把火

2017年,因学校理化生组教师短缺,蒋光芝临危受命,勇敢地挑战起生物学的教学工作。

数学老师教生物学,对于刚休完产假的蒋光芝来说,可谓是压力重重。但她说,这是学校对她的信任,也是自己成长的好机会。“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她用叶芝的这句话来给自己加油打气,重新捡起课本,花时间学习起来。她为人谦逊,勤学好问,经常主动向其他的生物学教师请教。不管是难点、重点和考点,还是教法,她都一一记在心上,然后再去课堂上实践。那段时间,她不是在网上看教学视频,就是从书上找答案,硬是把初中生物学知识全部恶补完了。

最初教生物学的时候,蒋光芝是不自信的。但随着教学的深入,她发现只要努力学习,没什么事情是干不成的。付出终有回报,当年学生考试的成绩,位列全县第二,她在跨专业教学中逐渐找到了自信。

“蒋老师,你第一次教生物学,就教出这么好的成绩,实在是了不起啊!”身边的同事纷纷对她竖起大拇指。面对大家的夸赞,她总是谦虚地说:“学生能够取得好成绩,不仅靠老师的辛勤付出,更靠学生的勤学苦练。”这件事让蒋光芝改变了对自己的认识,更加坚定了在教育道路上不断前进的信心。

“教也乐,学也乐,教学才会快乐。”这是蒋光芝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教师如何教才会快乐,学生如何学才会快乐?她一直潜心研究,用心实践。几年下来,蒋光芝探索出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她的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她善用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对教学设计,她总是反复修改,把每一堂课都当作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来对待。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具有挑战性的学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她为学生带来各种形状的实物,如魔方、纸盒、球体等,有时也会亲手制作各种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几何图形的特点。面对学生难以理解的“行程问题”,她把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在课堂上组织“模拟赛车”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汽车和司机,通过实际的操作和演示,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她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比喻,讲得妙趣横生。

“以爱育爱,因材施教”,这是蒋光芝的教育理念。她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潜力。她总是用心去发现每一位孩子的优点,然后又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她在班上设立个人积分制度,只要是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无违纪情况、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能获得积分。积分高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文创奖品。学生获得老师别出心裁的奖励,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自然高了起来。

渐渐地,蒋光芝的课堂成了师生爱听的高效课堂,教学成绩也在稳步提升。从2016年至今,蒋光芝的教学成绩一直稳居全县乡镇中学前三;参与3个州级课题,发表论文7篇,多次指导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并获奖;曾连续四年履职考核为“优秀”等次,受到县级嘉奖和记功2次;曾获得省级优秀教师、州级骨干教师、县级优秀班主任、畴阳名师等荣誉10余次;所带班级6次荣获州、县和乡级“优秀班集体”称号,8名学生被评为省、州、县级“三好学生”;2024年9月被评为“云南省最美教师”。

回顾走过的路,蒋光芝感慨万千:“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温暖生命的过程。只要我们用心用情,就算是石头,也会被捂热乎的。今后,我还会一如既往地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14年一晃而过,但深耕教育的蒋光芝却收获了满满的幸福。

【人物简介】蒋光芝,文山州西畴县莲花塘中学教师。2010年7月毕业于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教育专业。2016年以来教学成绩一直稳居全县乡镇中学前三名,参与3个州级课题,发表论文7篇。2023年9月被评为“云南省优秀教师”,2024年被评为“云南省最美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