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初中历史微课

作者: 尚萌

如何设计初中历史微课0

作为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兴手段,微课教学因短小精悍、形象生动的优势为广大教师群体所应用,成为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的有益尝试。近年来,各学科优质微课不断脱颖而出,尤其在初中历史教学方面,学生对能打破传统课堂枯燥繁冗的微课教学非常感兴趣,使得初中历史微课教学前景广阔。然而,历史学科的连续性、广泛性和复杂性对微课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进行高质量设计成为历史微课制作顺利进行、发挥有效性教学的核心因素。依据教学评一致性的指导思想,笔者参照《2023年云南省中小学师生信息素养大赛(教师大赛)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的作品推荐参考指标,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中“活字印刷术”子目的微课设计为例,对如何进行初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进行初步讨论。

——量表来源:《2023年云南省中小学师生信息素养大赛(教师大赛)指南》作品推荐参考指标。

一、初中历史微课设计策略

(一)准确定位,恰当选题

把握教材内容并准确选题,是设计初中历史微课的首要步骤,也是确保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指南的参考指标中,对微课的“教学选题”有明确要求:

第一,选题简明,紧扣教学大纲,围绕某个知识点、教学环节、实验活动等展开,选题简洁,目标明确。中学历史与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点相对独立的理科有很大不同,微课选题时要关注学科特点,要确保所选内容相对完整和独立、适合单独讲解,不能割裂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和历史事件的关联性。我们可从每节教学内容中选择某个或几个关联性强的内容制作微课,甚至跨越章节对一个重难点进行梳理。很多老师在设计中学历史微课时,总会有“短时间讲长故事”的认识偏差。例如,“两次世界大战的经过”、“抗日战争的全过程”等这类选题,内容多、难度大且不容易讲清,不适合压缩在短时间内讲完。相反,像“活字印刷术”这样位于“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专题下的版块,内容适中、完整简明、直观性较强,更适合制作微课。

第二,选题典型。围绕日常教学或学习中的常见、典型、有代表性的问题或内容进行设计,能够有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问题。活字印刷术”是七下教材第13课中的重点子目,课标要求“通过印刷术的应用与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同时本部分与现实联系紧密,适宜作为微课。选题前,我通过调查表了解学生对本课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兴趣度,70名抽样学生中有37.14%的学生选择了活字印刷术,占比最高,选择活字印刷术进行微课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诉求。

图1

——数据来源:笔者《七年级下册第13课问卷调查表》

(二)重点突出,科学完整

完成选题后,指南的参考指标中对教学内容做出“科学正确、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的具体要求。为此,我们需要深入思考两个重要的问题:首先,本节微课重难点问题是什么?微课不是对课堂教学的重复或替代,重难点应该依据课标要求以及本节微课的突破口综合确定。一般地,一节微课只需突破一至两个重难点。在“活字印刷术”这部分教学内容中,可以整理出技术革新的原因、技术原理、技术的改进、传播、作用等几个重要问题,但从中选出相对关键的1-2个问题作为本节微课设计的重点比较合适。最终,我把印刷术的技术原理定为微课设计的突破点,将活字印刷术的传播与影响作为升华点,并按照印刷术出现的原因、改进、传播、影响顺序进行介绍。其次,本节的核心问题如何呈现?这包括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和进行时间安排。以往文字结合图片的讲授,缺乏生动立体感,降低了学生对新知获取的满足感,因此在制作微课过程中,老师们经常会走入花哨的技术堆砌误区,弱化了对重点内容的展示。在制作“活字印刷术”这节微课时,我同样通过问卷清楚该在哪个部分重点强化多媒体表现。数据显示,53.01%的学生认为活字印刷术的操作原理是最适合制作动画的,说明学生最想通过多媒体展示对此进行了解。因而设计时要先抓住关键问题:活字印刷术“活”在哪儿、有何优点与缺点引起学生思考,再使用动态技术向学生演示出活字印刷术变死字为活字、变死板为活版,解决古代大批量印刷书籍费工费时的困难,促进了知识的传播。相比之下,雕版印刷术更适合小批量印制,成品也更加美观。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雕版与活版的差异,印刷技术革新的必要性与历史意义。

图2

——数据来源:笔者《七年级下册第13课问卷调查表》。

类似的,我们还可以选择“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丝绸之路的开通”、“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等表现力较强的内容进行微课设计。目前,已有不少可用于制作微课的软件工具,如来画、希沃、喀秋莎、爱剪辑、爱拍剪辑、剪映、PS等,选用制作软件的类型和数量取决于教学内容呈现的需要。

(三)升华主题,彰显风格

完成微课教学内容的设计后制作者还要预估学习效果。指南中对微课教学效果的评价核心就是教学是否得到学生认可、有核心素养的升华。考虑到微课的特点和受众群体,我们发现它与网络、电视、广播等其它传媒具有共通性,即需要语言吸引力和情感共鸣力。一方面,这对授课教师授课风格有一定要求。不少老师在录制微课时虽能保证讲解的完整和流畅性却容易忽视教学互动性。虽然不是现场教学,但教师要模拟与学生互动的实际状态,包括问候、提问、鼓励语言的使用,清楚明了、方向正确,亲切生动。解说人不仅要优化语言表达的简洁度和声音质感,还要探索轻松的讲授风格。另一方面,一节出色的微课需要进行教学深挖。我们可以选择设置历史学科学生活动、教学小结、重点问题的深入、相关知识的补充、不同角度的归纳对比等,使微课既有重点又有看点,启发学生新思考。在调查表中,学生表示希望通过微课等教学方式进一步讲解活字印刷术的历史意义,这为今后我们选题提供了方向,有助于帮助学生突破“意义”部分内容的学习困难。

(四)技术规范,严谨可信

教学设计形成后,制作过程中仍要关注几个问题。依据参照表,我们要确保技术规范。首先,对引用材料要进行严格筛选。在收集和使用素材时要注意史料来源、明确出处,并审核完整性和内容导向;使用图片时,应追求清晰可信度高的,注意版权问题。其次,教学内容无错误,授课过程语言规范。应避免出现带有过分主观色彩的语言、图文渲染,使微课正面、积极,实现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目标。再次,在后期剪辑过程中要确保教学过程呈现完整清晰,声画同步。近年来老师们多媒体使用能力的提高,不少原创的微课图片、动画等素材被广泛使用,对技术规范和制作严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问题反思

在微课制作的实际情况中,多媒体技术掌握的水平对教学内容的转化影响较大。由“静”态教学内容到“动”态表现的转化过程中,教师的技术水平不一,对构思的呈现程度也不同。目前,大部分老师只掌握了基础的技术,微课制作处于半动画状态,达不到全动画,这限制了呈现结果,微课容易变成流于形式的录课或者PPT讲解。尽管目前软件资源非常丰富,但关键在于改变老师们的观念,真正去学习技术并落实到日常教学中进行多种方式的熟练使用。

作为现代化和信息化的产物,微课在未来的教育中会成为更广泛和普及的教学手段,熟练掌握微课教学是时代与现实对我们的要求。做好初中历史微课的教学,在教学设计上下足功夫,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运用和发挥微课的作用,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历史学习体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