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资源赋能高中思政课教学探析
作者: 晏祥紫《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有机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源,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随着新的教育改革的深入,高中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本土文化资源与高中思政课教学有效融合,值得高中思政课教师不断探讨和创新。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第七课的第三个框题,教材内容主要阐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两个内容,本框题难点在于理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重点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材对于知识内容的阐述非常有条理,学生自主梳理记忆的难度不大,关键是要让学生真正将这些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基于此,在本框教学中融入鲜活的本土文化资源,让学生在“接地气”的氛围中真切地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精神在现实中的力量,从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主动担当作为,以实际行动助力民族复兴。
一、品味文创产业活力,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内容,结合本地实际,可以设计“纵览宣威文化产业发展,感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一议题,使学生在感受家乡文化产业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内化与理解,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祖国的担当情怀。具体设计和操作如下:
首先,展示探究情境“宣威火腿(文化)产业的历史、现实、未来……”,简要介绍宣威火腿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如传承了800多年的制作工艺,对美食的追求和理念,以及在民俗文化活动中的运用等方面。同时以视频方式展示近些年宣威火腿(文化)产业“美食+文化+旅游+数字+工业”的综合品牌建设和多元化发展模式。
在此基础上设计以下探究问题,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1.请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知识,解读情境中火腿(文化)产业是如何发展的。
2.你觉得我们宣威的火腿(文化)产业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传承发展?
3.你还知道我们宣威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文化技艺或文化景观?这些文化技艺或文化景观近些年来有什么新的发展途径或传承形式?
第1个问题的设计意图是借助本土文化品牌的传承和创新发展,理解什么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即将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在本土文化品牌的传承中,创造性转化意味着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解读,同时结合现代审美、技术和市场需求,使传统文化以新的形态出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在本土文化品牌的创新发展中,创新性发展意味着在保持品牌传统特色的同时,不断引入新的元素和技术,提升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这样的探究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2个问题难度要大一些,需要学生平时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了解本地产业的相关情况。一般而言,学生能够回答出诸如直播带货、美食文化节、电商经营、国际化经营等形式。除了这些“新”的发展模式,还有诸如文旅融合、数字化博物馆、文化主题公园、文化创意产品、个性化定制等。这样的设计能够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知,更加深入地了解家乡的文化底蕴。在探讨新模式和新创意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挥创新思维,寻找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创新点,关注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3个问题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关注本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学生立足于自己生活的乡镇或村落,只要用心观察,细心体会,对这个探究问题就会有不同的回答,如杨柳镇山歌、西泽乡竹编技艺、倘塘镇黄豆腐、苗族大花衣、龙场猫耳斗、东山芙蓉彝族刺绣等这些非遗项目在近些年的发展变迁。这样的设计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政课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本地文化产业往往承载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这样的探讨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文化,从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引入本土文化品牌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案例,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本土文化品牌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土文化品牌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是社会责任的体现,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本土文化品牌的传承和创新发展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问题,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探寻区域文化印记,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意义这一内容,结合本地实际,可以设计“探寻宣威历史文化印记,感悟中华民族精神”这一议题,用本土鲜活的文化素材将课本知识讲活,使学生在了解本土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自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这一环节可以安排学生课前自主完成,在课上展示点评。具体设计和操作如下:
首先,以图文方式展示两个探究情境。情境一主题为“宣威可渡古驿道——从历史通向未来”,可渡驿道是先秦和汉唐时期由川黔入滇的石门道之一段,自先秦至今已有2000多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同时也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蕴含着先民们孜孜不倦、勤劳奋斗、不畏艰险等精神品质。情境二主题为“东山镇芙蓉彝族火把节——在火与舞的激情中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这里的火把节已经成为宣威比较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各族群众载歌载舞,沉浸在热情的民族文化氛围里,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在此基础上设计以下探究问题,由学生课前自主完成:
1.情境一中的古驿道文化景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什么内涵。
2.情境二中的彝族火把节文化景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什么内涵。
3.结合课本内容,归纳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
4.结合历史和现实,说说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意义是什么。
第1和第2个问题,设计意图是通过探寻区域历史文化印记,在感受本土文化的过程中凝练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通过这种深度融合理论与现实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寻区域历史文化的丰富印记。这一过程能够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并深刻感受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文化浸润的旅程中,引导学生从具象的文化现象中抽象出中华民族精神的普遍性内涵——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家国情怀的担当意识、和谐共生的社会理想等,由此再衔接到教材中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加深对中国人民伟大创造、伟大奋斗、伟大团结、伟大梦想精神的理解,升华爱国主义情感,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内化。
通过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生动的本土文化案例相结合,我们使抽象的思政概念变得鲜活起来,让课堂知识“活”起来、“动”起来。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促进了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能。
第3和第4个问题,意图是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提取信息、概括知识的能力,以及结合本土文化印记,说明中华民族精神对我们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进而让课堂“活”起来,提升课堂教学效能。
通过鼓励学生自行阅读课本并进行自主生成、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自我探索与知识建构的平台。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活动,逐步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得课堂不再是教师单向灌输的场所,而是师生共同参与、互动交流的生动舞台,从而让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三、追溯建党精神脉络,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这一内容,结合本地实际,可以设计“宣威历史和现实中的建党精神脉络”这一议题。通过视频或文本方式呈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精神在宣威这块土地上的传承发展脉络,让学生在历史和现实的交融中升华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更加自觉地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环节可以安排在课堂进行小组讨论。具体设计和操作如下:
首先,展示以下四个情境。
情境一:以虎头山红军烈士陵园展示长征精神在宣威。虎头山战斗是红二、六军团长征途中规模较大而且比较激烈的一次战斗,红军烈士的鲜血浇灌了宣威的土地,红军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给宣威各族人民留下了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情境二:以普立乡攀枝嘎村石头垒砌的梯田展示“农业学大寨”的“攀枝嘎精神”,感受攀枝嘎“大寨地”建设历史,深切体会当年攀枝嘎人民不畏艰苦、自力更生、勇于改变贫穷面貌的革命和建设精神。
情境三:以宣威人樊晶在“嫦娥五号”工程中的事迹展示载人航天精神。樊晶担任气象保障组组长,尽管发射场区天气复杂多变,但樊晶和气象保障团队顶着巨大的压力,坚守岗位,最终圆满完成本次气象保障任务。
情境四:以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之一的宣威市杨柳镇的扶贫故事展示脱贫攻坚精神。杨柳深藏于宣威市东北大山深处,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自然条件差。面对贫困,杨柳镇人民不等不靠,誓师立令,让“山歌之乡”真正唱响甜蜜新生活。如今的杨柳,美丽宜居、产业兴旺、民族团结。
在此基础上设计以下探究问题:
1.以上情境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时代背景及民族精神,请尝试简要概括说明。
2.不同时期,我们的民族精神有着不同的体现,这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什么特点。
3.宣威历史文化的剪影也蕴含着无比深厚的民族情怀和历久弥坚的民族精神,请根据你的所见所闻所学,结合关于宣威的历史和现实,说一说在宣威这块土地上的中华民族精神还有哪些具体表现。
4.你认为情境五应该展示些什么?主体应该是谁?应该怎么做?
第1和第2个问题,学生可以很容易得到准确的答案。通过梳理本地历史文化历程来展现中华民族精神,特别是建党精神在其中的传承与发展,是一种富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育人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深刻挖掘本土资源的教育价值,将抽象的思政理论与具体的历史文化实践相结合,学生能够亲眼见证并感受中华民族精神。学生能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什么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什么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什么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种亲身体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国家历史、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民族观。通过学习和传承本地历史文化,学生的文化素养会得到显著提升,他们更加尊重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自信。
第3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学生需要关注现实,结合现实思考。教师可以提示引导学生从政府作为、企业经营、团体组织、公众人物、普通人物等方面思考,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从多个维度思考中华民族精神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是一种极具实践意义和创新性的育人方式。将抽象的中华民族精神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相结合,特别是与学生身边可感可知的本地实际相联系,能够极大地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到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思考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价值。这样也可以为学生树立生动的榜样,这些榜样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还传递了正能量,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学生在学习和模仿这些榜样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在无形的感化中不断成长。
第4个问题学生几乎可以探讨出应该由我们共同继续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篇章之类的回答,这看似平常,但其实也是一种深刻的育人策略,具有明显的育人功能。当前,我们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进程之中,更离不开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它要求每一代人都必须肩负起推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任。通过探讨个人在这一进程中的角色与责任,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本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根基,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将鲜活的本土文化资源有效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性,帮助学生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身份和责任,从而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