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自信教育及其实践路径
作者: 杜翠琼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自信教育是指通过英语学科的教与学,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了解与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鉴赏与汲取精华,让学生珍视和热爱本民族文化,使之形成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与能力。本文旨在以初中英语人教版新教材为案例,探讨初中英语教学中蕴含的文化自信,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实践建议。
一、研读教材文本,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坚定文化自信。作为教师,有责任在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习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源是教科书,因此,教师在对教科书进行深度挖掘的同时,要掌握教科书的编写理念及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
英语教科书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既是课程与教学的工具,又是文化与思想意识的载体,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资源。因此,研读并挖掘教科书是教书育人的关键环节。2024年人教版英语新教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其中的文化元素与英语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英语教学一直把“文化”和“语言”割裂,导致在英语教学中出现重“语言”而轻“文化”的现象。《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贯穿国民教育的始终,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育人功能。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学习文化的真正目的,教学中要把“语言”和“文化”进行有机融合。
2024年人教版初中英语新教材的编写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既充分体现了英语学科工具性这一课程性质,又非常重视文化内容的渗透。通过不同方式呈现中国文化元素,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帮助初中生打好“中国底色”,体现了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Unit 7 Happy Birthday为例,在Section B阅读语篇(Birthday Celebrations)中分别讲述了一个中国孩子Yu Xiaoming和一个外国孩子Judy Clark如何庆祝自己的生日,通过他们的自述呈现出中外文化中庆祝生日在方式和内容上的异同:中国人庆祝生日时最有中国特色的方式之一是吃长寿面、拍全家福留念等;外国人庆祝生日的方式是邀请好朋友举行派对,吃生日蛋糕、唱生日歌、许愿吹蜡烛、拆礼物等。通过研读英语语篇,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对世界文化形成开放、包容的心态,并培养其跨文化交际的语用能力。同时,通过本单元的英语学习,学生懂得了每一个生日都是生命的礼物(Every birthday is a gift of life.)这一道理。从学习理解到应用实践再到迁移创新,在这一思维进阶式学习过程中文化内涵及育人价值得到了升华。
二、融合中国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灵魂。”英语教学过程不只是单纯的英语知识传授过程,也是文化意识的培养过程。2024年人教版初中英语新教材以帮助学生“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为宗旨,增加了许多中国元素,其中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七年级上册Starter Unit 1听说部分Pronunciation这个环节中,结合字母学习渗透中国文化元素,呈现PRC(中华人民共和国),PLA(中国人民解放军)。学生通过教材学习,对本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同,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对初中生而言,在英语学习中所表现出的自信,除了对其学习成绩有促进作用之外,还会对其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产生正面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024年人教版初中英语新教材通过不同课型(听说课、阅读课、语法课、写作课等)、不同形式呈现中国文化元素,以增加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如八年级下册Unit 4 The Wonders of Nature,介绍中国的黄河和长江,并与埃及的尼罗河作比较,体现黄河和尼罗河对两国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语篇的结尾处明确黄河(the Yellow River)是我们的母亲河(mother river)。另外,在Going Homes for the Spring Festival这一语篇中,呈现中国传统佳节——春节,启发学生对家和家乡的思考,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记住那山、那水、那乡愁。此外,有关中国美食(Chinese food):北京烤鸭、过桥米线、中秋节月饼、宫保鸡丁、麻婆豆腐、饺子、西红柿炒鸡蛋等的介绍,以及中国文化符号:龙(Dragon)、中国红(Chinese red),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将其与西方文化做比较,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到世界多元文化,并有效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2024年人教版初中英语新教材中还融入了以下中国文化元素:中国古乐器(阮琴)、中国象棋(Chinese chess)、中国造纸术(Papermaking technique)等,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中国的文物(秦兵马俑、三星堆博物馆、辛追夫人素纱单衣、良渚文化遗址、北京人遗址等),以多模态语篇为载体让文化说话,展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Mozi)“兼爱、非攻”思想,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爱好和平的民族。针对以上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多样的中国文化元素及其内涵,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多种可视化的教学资源展现给学生。
三、开展文化体验活动,促进文化与教学的融合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要从实际情境和主题意义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语言发展规律,设计一些浅显易懂、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实践。文化体验活动能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更直接地体会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增强对中华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设计文化体验活动不仅要考虑趣味与知识的平衡,还要具备真实的情境性。实际的语言情境可以激活学生原有的背景知识,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他们从对文化知识的理解上升到对文化知识的内化,进而形成对所学文化知识的运用。
例如,人教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下册增加了英语戏剧表演,供学科教师选择使用。一篇是根据敦煌壁画故事改编的《九色鹿》(The Nine-coloured Deer),另一篇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项链》(The Necklace)的场景,这也是鼓励大家根据所学内容改编“课本剧”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领悟人生哲理,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应该以培育学生文化意识为出发点,比较中外文化异同,将学科活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以Role Play的活动形式,鼓励学生在认识敦煌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同时,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通过故事弘扬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善良与慈悲、正义与勇敢,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四、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整合教材文化资源
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的英语教学不再是单纯教授某一单词、某一语法、某一句型或某一语篇,而是要结合主题意义进行单元整体教学。《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强化素养立意,围绕单元主题,充分挖掘育人价值,确立单元育人目标和教学主线。”2024年版人教版初中英语新教材的编写紧扣课标要求,每个单元以主题为主线开展教学,单元标题即是主题,与之相配的是具有中国特色及意义鲜明的主题图;以大问题(Big Question)为引导,构建单元整体教学。依托听力、语法、阅读、写作等不同类型的多模态语篇创设真实情境,将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融入教与学的全过程。
以2024年人教版初中英语新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全册有:Unit 1 You and Me(认识新朋友),Unit 2 We’re Family(与家人相处),Unit 3 My School (熟悉新校园),Unit 4 My Favourite Subject(认识所学科目),Unit 5 Fun Clubs(积极加入学校社团),Unit 6 A Day in the Life(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Unit 7 Happy Birthday!(与家人、朋友庆祝生日)等主题内容,每个主题都包含丰富的文化内容,单元主题设置层层递进,衔接过渡自然。每个单元用大问题(Big Question) 或本质问题(Essential Question)引导单元主题内容的整体构架,教师在备课及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教材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明确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并基于单元主题开展单元整体教学。以Unit 1 You and Me这一单元中Section B What do we need to know about a new friend?这一子主题当中的语篇为例,分别呈现了来自新加坡和伦敦的两位学生的交友帖,在他们的自我介绍和各自的兴趣爱好中包含了中西文化的异同,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语篇所蕴含的文化资源进行探究,帮助他们对单元主题内容形成结构化认知,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英语学科是典型的人文学科,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这也就意味着学习英语必然要学习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应秉承“语言和文化并举、知识与德行兼修”的教学理念,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2024年人教版初中英语新教材中处处渗透着中国文化的影子和中西文化对比的痕迹,因此,在初中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拓宽渠道,创造多元化的育人环境,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跨文化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