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与策略探究
作者: 陈克丽摘 要:语言建构与运用离不开课外阅读,而课外阅读要真正有效落实,必须在学校、教师、学生各个层面加以引导和管理,如改进检查模式,建立竞争机制,以制度激发动力,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教授阅读技巧等。
关键词:小学生 课外阅读 现状 策略
语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在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心中都应该有明确的答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目标部分中已经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这也就是说,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我们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之一。语言的建构离不开语言的积累,语言的积累离不开阅读,尤其是广泛的课外阅读。因为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语感能力,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与小学生语感能力的提升密不可分。读书多,语言积累自然多,解词明义就轻松,感知文字时也会更加敏锐。因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各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都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如: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等。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提高语言的建构与核心素养的重要版块。但当下的课外阅读却存在不少问题:
“一阵风”阅读。有些学校的课外阅读活动不具有长期性,随着学生借阅图书的新鲜感过去之后,轰轰烈烈的课外阅读活动也就烟消云散了。
被迫式课外阅读。有的教师很重视课外阅读,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同时还要求写读后感,做读书摘录,背诵精彩片段,制作手抄报等。原本跃跃欲试的学生一听要完成这么多的任务之后,兴致立即荡然无存,课外阅读成了被迫完成的一件苦差事。
放羊式课外阅读。有些学校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鼓励学生借阅图书,但学生该读什么书,怎么读,教师都没有给予指导。学生随心所欲地阅读,就像羊在草地上啃草,毫无目标可言。
笔者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发现这一系列奇怪现象的背后确实存在着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学校层面缺乏开展好课外阅读活动的内驱力,教师层面缺少做好课外阅读指导的积极性,学生层面则是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技巧的指导缺位。综上所述,课外阅读要真正落地,有待教师加强管理和引导。
一、学校层面
对于开展好课外阅读活动,学校自身的内在动力并没有得到有效激发,所以学校的积极性并不高,课外阅读活动并未能得到扎实、有效地开展。因此,改进管理模式,激发学校办好课外阅读活动的内在动力是重中之重。
(一)改进检查模式
当前的检查主要有实地考察,听学校汇报,看书面材料(场室记录、阅读成果展示、阅读现场照片等)。这样的检查固然全面,但与事实往往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我们的检查要真正了解真相,要能真正发挥作用,那就得真正深入实际,看清事实。因此,改进检查模式,倡导突击检查,随机选取学生开展调查问卷等深入实际的检查才能有效发挥其监督和促进的作用,也才能使学校扎扎实实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二)建立竞争机制
竞争的真正意义在于激发个体或团体的潜力,促进进步和创新,提高效率和质量,推动社会的发展。竞争激发人们的动力,让他们不断努力超越自我,取得更好的表现和成就。竞争还推动创新,带来技术和社会的进步。因此,要真正让学校开展好课外阅读活动,光凭教育部门的监督还不够,建立竞争机制,激发学校的潜力,才能够使其积极克服种种困难,创新管理方式,把课外阅读活动办实,办好。
也就是说,要对各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开展监测,评比,同时将评比结果挂钩学校办学质量,挂钩校长的绩效评定,挂钩校长职称评聘等措施,才能有效避免前文提到的“一阵风式”的阅读现象。此外,还要发挥群众的舆论力量。因为,教育是一项民生工程,每一个家庭都与教育有关联,因此,群众都很关注教育,关注学校的办学质量。我们可以把各所学校课外阅读活动的实施成效公开排名,借助公众舆论的力量来促使学校课外阅读组织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教师层面
虽然课外阅读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但鉴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比较低,对于阅读对象的选择、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技巧的运用等,还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当前之所以出现“放羊式”阅读,主要原因无非两个,一是因为教师尚未能深刻认识到教授阅读技巧的重要性,对学生缺乏专业的阅读引导。二是由于从当前的教师绩效评定来看,学生读与不读,与教师并没有多少利益关联,因此很多教师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做好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和组织工作。“被迫式”阅读出现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虽然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也教授了阅读技巧,但却忽略了兴趣的培养。诸如这些都说明要让教师做好课外阅读指导这项工作,既要让教师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理论认识水平,又要提供制度保障,才能充分调动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层面宜采用以下措施:
(一)加强学习
学校应该利用线上或线下组织教师加强学习,了解课外阅读的意义、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的培养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对课外阅读的认识水平。
(二)以制度激发动力
由于当下大多数学校的教师绩效评定制度中都没有包含学生课外阅读引导方面的内容,所以,在客观上导致大部分教师不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更不愿意花时间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课外阅读成了学生自己的事。因此,要长期有效地激发教师做好课外阅读指导工作的积极性,自然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学校要从实际行动上重视课外阅读,把关其实际成效,细化对学生课外阅读成效的评估,并把评估的结果挂钩教师的绩效评定,形成制度,激励教师踏踏实实做好学生课外阅读的引路人。
(三)鼓励课题研究
学生的课外阅读,在普通人的眼里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不过就是拿起书本来看而已。但实际上,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读有所悟,读有所获,读有所用,不是件简单的事。教师引导鼓励的学问和技巧的确值得探究。笔者从平常的观察和与同事的接触了解中发现,目前愿意在课外阅读这一版块苦心做研究的教师寥寥无几。所以,学校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教师多进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课题研究。这样才能填补教学研究的空白,切实提高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专业水平,使学校的课外阅读活动走向科学化,专业化。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足够的底气引领学生遨游学海,勇攀书山。
三、学生层面
如果稍微留意观察一下,不难发现现在的很多孩子在空闲时间,不是抱着书本阅读,而是拿着手机玩游戏。即便在父母或教师的一再要求下勉强读起书来,也是两天打鱼三天晒网。此外,笔者曾对班里的学生做过一项调查,发现60%学生之所以对阅读不感兴趣,是因为觉得课外书的内容那么多,要像学习课文那样一遍一遍阅读的话,太过困难。这种的现象不能不引发当我们教师的思考:我们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该如何去教授学生阅读的技巧呢?
(一)激发阅读兴趣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爱因斯坦说:“教育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孩子的兴趣。”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这些名人名言无不在告诉我们,课外阅读要真正行之有效,培养阅读兴趣是第一要务。因此,我们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总结发现激发阅读兴趣的途径主要有:
1.以活动激趣。即开展课外阅读专题活动,如古诗词擂台赛、童话故事擂台赛、科学小百科擂台赛等。让学生开展专题阅读,如集中精力专门阅读研究古诗词,然后参加古诗词擂台赛,在打擂守擂活动中,坚持阅读,深入阅读,读有所思,读有所获。
2.以好奇心激趣。笔者平常会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学生读的精彩文章,每次都给学生讲文章最精彩的片段或者只讲开头,在关键处留下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了解。学生果然对教师推荐的读物兴趣盎然,一下课就直奔图书角。
3.读以致用激趣。笔者平常注重引导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让学生真切体验到收获的惊喜,感受到课外阅读的甜头,从而爱上课外阅读。
(二)培养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的效果无法立竿见影,课外阅读是一个水滴石穿的过程,因此,必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既需要外在的氛围影响,又离不开自身内在的执着追求。
1.发挥榜样力量
法国诗人儒贝尔说:“与其批评孩子,不如做个榜样。”古罗马哲学家塞加内也说过“教诲是条漫长的道路,榜样却是条捷径”。要让学生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教师自身热爱阅读,自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榜样力量。笔者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每天午餐后没有回办公室休息,而是直奔教室捧起课外书认真阅读。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不久之后,学生也模仿教师的做法,午餐后不再玩耍嬉戏,而是捧起书来专注阅读。时间长了,全班同学也就渐渐养成了一种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2.明确阅读目标
课外阅读没有目标,就会像一次漫无目的旅行,往往会有两种结局:半途而废或者走马观花。这样的课外阅读显然很难有成效。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确定明确的阅读目标,才能激励学生自觉排除电视、手机的干扰,专心致志进行阅读。
3.制定阅读计划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外阅读也一样。面对厚厚的一本书,或者一叠书,一时半会是读不完的,它需要一个过程,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阅读计划。只有计划好了,每天按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下去,才会实现阅读目标。阅读计划的实施过程,也是阅读习惯的养成过程。
4.鼓励坚持
(1)开展读书分享活动。如开辟课外阅读分享专栏,让学生把每天课外阅读中收获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教师则给积极参与分享的同学积分奖励。积分情况挂钩学生的评优情况。在日复一日的分享活动中,学生慢慢养成课外阅读习惯。
(2)建立课外阅读晋级奖励机制。笔者为了激励学生长期坚持阅读,拒绝半途而废,在班里建立课外阅读晋级奖励机制,如坚持读一周,小才子级;坚持读一个月,才高八斗级;坚持读一个学期,学富五车级;坚持读一年,知识渊博级,等等。抓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鼓励学生不断晋级,不断坚持课外阅读,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三)教授阅读技巧
1.时间的安排
许多学生常抱怨没有时间课外阅读,每天要写作业,要背诵,要上课,要体育锻炼,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课外阅读。我们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在忙碌中挤出时间来课外阅读。如,用鲁迅先生的话勉励学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还可以告诉学生,看书既可以用整块的时间,也可以用零星的时间。寒暑假、节假日,是整块的时间,也是学生大量课外阅读的好机会。下课、饭后、睡前这些则是零星时间,也可以用于课外阅读,积少成多,一样可以阅读不少文章。学者雷曼说过:“每天不浪费或不虚度或不空抛剩余的那一点点时间,即便只有五六分钟,如得正用,也一样可以有很大的成就。”
2.书的选择
人生有限,学海无涯,我们不可能读完天下所有的书。书也有良莠之分,我们必须学会选择,决不能盲目阅读。面对浩瀚的学海,小学生根本还没有学会选择。作为教师,就应该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目标、水平、需要等合理选择课外读物。
3.方法的运用
书,有的只要大概了解就好,有的则需要反复品读,这就要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如最为常见的略读与精读。略读,要采用默读,不要朗读,凡是略读,一般只需要顺着读一遍就好,无须反复浏览。略读要带着问题读,阅读中要抓住重点,去理解,去记忆。而精读则不同。基本上有五个步骤:浏览,整体感知大意;提问,明确阅读目标;精读,做好圈点批注;背诵,记住关键;复习,巩固阅读成果。
略读也好,精读也罢,我们都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随时把课外阅读时的体验、感悟、收获记录下来,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总而言之,学校要有办好课外阅读的内驱力,教师要有指导课外阅读的动力,学生要有坚持课外阅读的毅力,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落地,语文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语言建构与运用才能真正形成。
参考文献:
[1] 王婷婷《“大语文观”视角下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基础教育研究》2022年第22期。
[2] 董征宇《新课标视域下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研究》,《教师博览》2023年第9期。
(陈克丽,1980年生,女,汉族,广东汕头人,大学本科,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