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视域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研究

作者: 付爱云

摘 要:情感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与情感体验,提高传统文化教学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情感化教学策略包括创设情境、情感体验、情感共鸣和情感评价等。此外,文化体验活动和故事情感教学也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情感教育视域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希望对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一、情感教育视域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培养情感态度,包括对历史的敬畏、对传统的尊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些情感态度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情商和情感表达能力。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优秀的品质和价值观,例如忠诚、孝顺、正义、勤劳等,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受到这些品质的熏陶,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品格修养。这对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塑造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瑰宝,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了解和弘扬自己国家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艺术和创造力的元素,例如经典文学作品、传统手工艺等。

(二)情感教育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价值观,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情感智慧。例如,孔子的仁心仁术和孟子的“四端”思想都是关于情感的重要观点。通过学习这些传统文化内涵,能够培养学生的感恩、尊重、宽容等情感品质。学习传统文化使学生更加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这种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和自主性,促进学生积极向上、自觉遵循社会公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注重人际关系、情感交流与合作,学习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在学习古代名人的诗词作品时,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创作或者朗诵,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情感联系。传统文化可以塑造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知、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能力。传统文化中的善行善事,例如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等,能够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二、情感教育视域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

(一)情感体验法

通过情感体验法,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活动,深入了解和感受其情感内涵,从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传承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特点,设计相应的情感体验活动,创造积极的情感教育氛围,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传统文化。校方可以邀请专业音乐教师或传统音乐家来学校进行传统音乐的演奏和讲解,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艺术,帮助学生了解传统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寓意。学生可以参与传统舞蹈的学习和表演活动,在学习舞蹈技巧的同时,体验传统舞蹈所蕴含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绘画技法,如国画、水墨画等。通过实践创作,学生可以领略传统绘画所展现的情感世界,体验绘画中审美和情感交流的乐趣。组织学生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皮影、刺绣等,让学生亲手体验传统工艺的过程和技巧,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传承意识。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场所,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和亲身感受,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二)文学鉴赏法

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研究和解读,学生能够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创造积极的情感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审美情趣。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学作品,如《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和《红楼春趣》等,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通过分析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语言风格,学生能够深入体验传统文化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念。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表演,让学生变身为剧中人物,通过扮演和演绎,更好地体验和理解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情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诗歌,进行朗诵和配乐,引导学生根据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主题进行绘画和创作。通过绘画和创作的过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此外,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文学赏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通过集体的讨论,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来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情感价值。

(三)情感评价法

情感评价法是情感教育视域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一种实践方法,通过情感评价法,教师能够观察和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体验,为学生提供情感教育指导,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情感内涵,提升情感认同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教师观察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中所展现出的情感表现,包括情绪的变化、兴趣的投入、参与的热情等。通过观察学生的情感表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和指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作文、讨论和口头表达等,分析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和看法。教师可以设立评价标准,如积极参与、感受情感、理解内涵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评价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反思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投入程度。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情感体验的记录和反思。通过写日记、画画、拍照等形式,记录自己在学习中所感受到的情感,包括喜悦、敬畏、感动等。学生从中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情感的变化和发展。此外,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情感反馈交流的活动,分享彼此在传统文化学习中的体验和感受。通过小组讨论、班级会议等形式,学生可以相互倾听和理解彼此的情感体验,增进情感沟通和共鸣。

(四)跨学科融合法

教师要将传统文化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搭建情感教育的平台。通过跨学科融合法,学生在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中能够通过不同学科的融合,多维度地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情感内涵。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学科特点,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开展综合性的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理解能力。

1.道德与法治与语文融合

教师结合道法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通过了解历史背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价值观念,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将相和》学习为例,《将相和》这一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廉颇与蔺相如两位重臣之间由矛盾到和解的过程,这一故事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价值,如宽容、理解、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等。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将相和》的故事,理解其中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以及道德与法治内涵。首先,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提问:“廉颇和蔺相如之间为何会产生矛盾?他们是如何化解矛盾的?”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际关系中的冲突与和解,以及宽容和理解的重要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故事的理解与感受。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从道德与法治的角度分析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如廉颇的傲慢与嫉妒、蔺相如的宽容与机智等。学生通过讨论,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道德与法治价值,并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

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一些拓展活动,如让学生编写一个以《将相和》为背景的小剧本,模拟故事中的人物对话和冲突化解过程,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还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的道德与法治价值与现代生活相联系,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价值。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廉颇和蔺相如这样的矛盾?我们该如何化解这些矛盾?”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的道德与法治价值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2.演讲与语文融合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演讲活动,让学生在演讲的过程中,整理和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通过演讲活动,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索传统文化中的情感内涵。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为例:

案例描述:

(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名人的事迹,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价值感, 提高学生的演讲表达能力。

(2)教学内容:选取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为演讲材料。

(3)教学活动:

A.导入:通过提问或分享学生过节的经历,引导学生思考节日对于人的意义,进而引出重阳节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B.诗文诵读:教师先配乐朗诵全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然后,指导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和语调。

C.诗文解析:结合注释和背景资料,详细解析诗歌的每一句,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特别要强调“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名句所表达的深情厚意。

D.演讲准备:教师介绍演讲的基本要求和技巧,如情感投入、语言表达、肢体语言等。然后,让学生选择诗歌中的某一部分或整体,准备进行演讲。

E.演讲实践:学生轮流上台演讲,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评价和反馈。教师从内容理解、情感表达、语言表达等方面给予指导。

F.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强调演讲与诗文学习的结合对于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表达能力。

3.体育与语文融合

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模仿文学作品中的动作和情节,通过身体的感知和运动的表达,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以传统文化体育比赛为例:

案例描述:

(1)教学目标:通过体育运动结合语文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合作意识,提升语文学习的乐趣和学生的身体素质。

(2)教学内容:选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体育项目,如跳绳、踢毽子、打太极拳等。

(3)教学活动:

A.导入:通过讲解或展示相关的传统文化素材,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介绍所选体育项目的规则和技巧。

B.技能学习:学生进行体育项目的基本技能学习和训练。例如,学习跳绳的基本动作、毽子的踢法、太极拳的基本姿势等。

C. 团队合作:学生分组进行比赛。每个小组代表一个传统文化元素,如《红楼梦》《水浒传》等。比赛中,每个小组的成员依次参与体育项目,以小组的成绩来评判比赛结果。

D.学生表达:比赛结束后,学生通过讲述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参与比赛的感受、自己的角色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E.学生评价互动:学生之间进行比赛成绩的欣赏和评价,互相交流和借鉴,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投入和表达能力。

(4)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比赛成绩和表达,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体育活动的情感认同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传统文化体育比赛,不仅掌握了体育技能,还获得了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理解。通过团队合作和比赛的形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加深了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理解。同时,学生通过讲述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参与比赛的感受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五)情感导入法

在传统文化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和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兴趣。教师可以采用情感启动活动,如情感课前导入、情感故事分享、情感图片展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注意力,使其主动投入到传统文化教学中。通过情感导入法,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帮助学生与传统文化建立情感联系,从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情感参与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情感表达的机会,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思考的发展。教师要选择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优秀文学作品或民间故事,引导学生阅读并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让学生通过角色身份扮演、集体朗读、情感表达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借助优秀的传统文化题材影视作品,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影视作品中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的能力,引导学生体验艺术作品所传递的情感意义。以传统文化为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写作,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情感体验和情感思考。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主题的情感演绎活动,例如扮演传统文化人物、重现传统文化场景等,让学生通过身体语言和表演方式,深入感受和表达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情感内涵。

通过情感教育视域下的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实践,学生能够在情感认同和体验中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情感化教学策略、文化体验活动和故事情感教学是促进学生情感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然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关注教学策略的灵活应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

参考文献:

[1] 杨惠华《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必要性与策略》,《新课程导学》2022年第30期。

[2] 姚利珍《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课堂内外(高中教研)》2022年第4期。

[3] 王丽萍《引导小学生深入古诗意境的方法》,《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年第10期。

[4] 熊沁雪《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父亲角色的课程社会学分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10期。

[5] 张俊杰、李忠梅《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陶冶策略》,《河南教育(教师教育版)》2022年第3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