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历史根源,育优秀人格

作者: 许忠华

摘 要:许多初中生都认为初中历史课程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基于此现象,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对学生的传统教育方式进行改革,需要充分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出高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喜欢历史,提高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探索历史知识。教师可以借助讲述历史故事,让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受到思政教育,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故事 初中历史 思政教育

历史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能够达到教育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目的,但这种课程通常来说都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会对历史产生厌倦,从而不愿意学习历史课程。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在进行教育之时,可以适当改变教育方式,利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学的效率。

一、初中历史思政教育中的问题

尽管在历史教育课程中包含有思政教育的内容,但由于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点时,无法将思政内容传输给学生们,学生们学习到的思政知识只是一些皮毛,对于深层次的内容无从得知,且所学知识也过于单调,并不丰富。教材中关于这方面知识的材料也有限,不会用较长篇幅进行阐述,因此,教师只是将此内容当作简单的元素进行讲述,也不会过多使用这些材料,更不会对材料进行深层次挖掘,让学生们对此进行拓展研究。

二、历史故事应用在初中历史思政教育中的意义

(一)能够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

故事往往是以文字或者口述的方式代代相传的,因此,生动形象的故事往往能够引人入胜,而其中的故事情节往往也会让听或者看故事的人产生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可以借鉴故事的这一特性,在讲述课程的过程中融入历史故事,让学生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也能学习到历史知识,同时,这样习得的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也会更加深刻,不易忘记。含有历史意义的历史故事能够帮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三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利用历史故事作为课堂的开头也能让学生了解到课堂上讲述的历史知识的背景以及原因。

(二)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

学生对于故事的兴趣一直都很高,因此,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能够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其中的缘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进行历史知识的探索。初中生思维的发散性较强,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也较高。因此,历史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且不容易让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历史课程产生厌烦心理。

三、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思政教育中应用的原则

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思政教育时,可以采取利用历史故事作为整个课堂开始前的引子,让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在历史课堂上,对于历史故事的引用不能盲目,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

当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可以借助历史故事来引入课堂教学,但在引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所引用的历史故事需要与课程一致,让学生们能够通过故事了解接下来所要讲授的知识的背景,或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尽快融入课堂之中,让学习效率提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真实性原则

在利用历史故事时,教师选择的故事需要有所依据,能够在历史中能够追寻到缘由,而非编造的故事。在历史课程中,学生学习的都是真实的历史知识,因此,在利用历史故事引入课堂内容时,也必须让历史故事有迹可循,且在利用故事时,对其中的细节也不能更改,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于历史产生一颗尊重的心,而非随意利用,随意编造。

四、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一)以教材内容为核心,巧妙融入历史故事

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教材内容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在融合思政教育的背景下,历史故事的挖掘不应脱离教材内容本身,而应作为教材内容的有力补充,以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深化思政教育。教师在引入历史故事时,应全面梳理教学内容,并围绕该内容巧妙融入历史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历史素养。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中的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为例,历史故事的引入可以贯穿新课引入、内容补充和课后拓展三个环节。

1.新课引入:故事悬念

在新课引入时,教师可以讲述一个与春秋时期背景相关的历史故事片段,如“齐桓公称霸”的初步故事:“春秋时期,天下大乱,诸侯纷争。然而,在这乱世之中,有一位君主却能够力挽狂澜,成为一代霸主。他是谁呢?他又是如何实现这一伟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动荡的春秋时期,探寻这位霸主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悬念,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内容补充:故事深化

在课中教学时,历史故事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现象和原因。以“齐桓公称霸”为例,教师可以详细讲述齐桓公如何在管仲的辅佐下,通过内政改革、发展经济、扩充军备等措施,逐渐壮大国力,最终成为春秋时期的首位霸主。

3.课后拓展:故事探究

在课后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以历史故事为主题的作业来拓展学生的历史认知。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春秋时期国家,探索其经济发展状况、农业发展水平以及农民地位等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和整理故事的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春秋时期历史发展的认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沉浸式故事情境

随着历史的远去以及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们对于文字化的历史描述往往缺乏兴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相对较少,对于某些历史内容的认识不够深刻。在缺乏深厚历史背景认知的情况下,他们很难体会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因此,教师不仅要补充历史故事,还需要将这些故事生动化和直观化,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活他们的思维,从而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在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教师应该合理运用这些技术手段,为学生构建沉浸式的故事情境。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秦统一中国》的教学为例,这一课讲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及其贡献。然而,课本中的描述往往较为简洁,学生对于秦始皇的具体措施及其影响往往了解不深刻。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这段历史,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沉浸式的故事情境。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地理环境和政治局势。然后,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视频,让学生看到秦始皇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军事、经济手段逐步实现统一的。在播放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暂停并解释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这段历史,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例如,可以让学生扮演秦始皇或当时的官员,模拟制定统一度量衡的政策。或者让学生分组讨论书同文、车同轨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并分享他们的看法。

通过这样的故事情境创设和互动环节设计,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不易和其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他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具体的历史事件,还可以理解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影响。这样的故事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感受历史、理解历史,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历史素养。

(三)紧扣教学目标,设计辩证的历史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历史故事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事件和人物。然而,单纯的故事讲述往往只能让学生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思政教育的潜在目标,设计一些具有辩证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他们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并帮助他们树立唯物主义精神,客观看待历史的发展与变革。

以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教学为例,其中关于武则天这个人和她对人才的重用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点。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统治时期充满了争议和讨论,后人对其褒贬不一。在引入“武则天阅读骆宾王讨伐她的檄文”的故事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1.武则天在面对骆宾王的讨伐时,为何会感慨其未得到重用?这体现了她怎样的用人观念?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将思考武则天对人才的重视,以及她为何能够成为历史上杰出的统治者之一。

2.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在人才运用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这个问题将引导学生对比这三位皇帝在用人方面的策略,从而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治国理念。

3.从这几位皇帝的在位期间,他们对人才的运用的举措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学生将思考这些历史人物的用人之道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这将培养他们的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历史素养,同时,对自己国家的制度建立自信。

4.你从这些帝王的身上学习到了什么?你认为他们有哪些值得现代领导者借鉴的品质或策略?学生将结合自己的见解,从历史人物身上提炼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品质或策略,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借鉴。

5.通过这个故事,结合当下我国的考试制度,你如何理解人才选拔的重要性?这个问题将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关联起来,也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渠道之一。

6.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和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权?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你的看法。这个问题将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受教育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如何通过努力学习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

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还能够从中汲取到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同时,他们也将逐渐培养出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分析历史事实,了解国家的发展脉络

客观的历史事实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国家的发展脉络,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这种深入的认识,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比不同历史时期,认清国家发展的轨迹,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当学生深刻理解到国家的发展来之不易,他们自然会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国家的发展建立联系,从而增强整个社会的凝聚力。

因此,在引入历史故事时,我们不仅要关注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更要深入挖掘故事背后的综合因素,如政治环境、经济背景、文化影响等。这些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推动了国家的发展,也塑造了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盛唐气象》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和亲这一历史故事。这一故事不仅是一段传奇的爱情佳话,更是唐朝开放和包容政策制度的重要体现。

松赞干布作为吐蕃的杰出领袖,深知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往和相互学习。因此,他积极向唐朝学习各种新进的文化和农业生产知识,希望借此推动吐蕃的繁荣和发展。这种开放的胸怀和求知的精神,不仅体现了他作为一方首领的远见卓识,也展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热爱。

而文成公主作为唐朝的公主,她为了加强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不惜远离故土,前往陌生的吐蕃。她不仅带去了唐朝的先进文化和技术,还带去了自己的智慧。在艰苦的环境中,她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吐蕃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她的到来不仅促进了吐蕃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也加深了两国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这一历史故事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爱情故事,更是两个国家之间友好交往和共同发展的历史见证。它让我们看到了唐朝开放和包容的政策制度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家国情怀和人格魅力。

在当今社会,我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始终秉持着开放和包容的外交政策。我们积极与其他国家开展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种外交政策不仅体现了我国的国际担当和责任,也展示了我国作为大国的自信和风采。

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和讲解,并融合当下的现实故事,学生可以深刻意识到我国外交方针的重要性和意义,并增强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总的来说,将历史故事融入课堂之中带来的好处不可估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此同时还达到了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以及优良的道德品质的目的。为此,教师需要不断探究历史故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入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郭会琴《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究》,《新课程研究》2023年第11期。

[2] 李冰《探究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中学课程辅导》2023年第9期。

[3] 徐刚《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甘肃教育研究》2023年第2期。

〔本文系江苏省第14期教研课题:课程思政理念下中小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研究(编号:2021JY14-L354)研究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