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理念下初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径研究
作者: 白玉明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尤其在初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理念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初中教师要正确认识立德树人理念以及德育的功能,从而不断对初中教学活动进行优化,将德育理念更加全面、合理地融入初中教学活动之中,使中学生能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坚定的理想信念,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立德树人 初中德育 渗透路径
在人才培育的过程中,德育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不仅能够影响中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当前阶段的初中教学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育人目标,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与价值没有得到完全展现,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这也是初中教师在开展学科教学活动时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对此,初中学校需要积极落实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不断为学生营造德育渗透的环境,并要求教师不断探究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从而为中学生的身心成长与道德品质的提升提供保障。
一、初中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在初中教学中实现德育的渗透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够使学生在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强化学生的精神品质与坚韧意志,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学生会面临各种形式的比赛,既有益智性的比赛,也有竞争性的比赛,往往需要中学生之间进行密切的配合与团队性的合作,通过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理念,中学生能够在各种类型的比赛或者竞争中感受到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团队合作的价值,从而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团队奋斗品质,为中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有利于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初中学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理念,能够使中学生的思想信念与道德品质得到提升,增强其对竞争对手的尊重、团队成员的信赖,还会使中学生在学习、合作、竞争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努力、奋斗的重要价值,进而在思想深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中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形成的良好素养与精神品质还会迁移到生活和学习之中,帮助中学生更好地面对和处理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使中学生能够长期保持积极、自信的精神状态,为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从而使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实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目标。
二、初中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
(一)应试教育理念突出
现阶段,初中学科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以应试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过于注重考试内容,片面追求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与考试分数,而没有将时间与精力放在学生个性化的成长与多元化的发展方面,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德育活动的参与动力,不利于实现对学生德育品质的培养。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制约,许多教师在开展学科教学活动时,往往只注重对考试解题技能、技巧的讲解,教学模式缺乏层次性、教学内容缺乏丰富性,忽视了学生主体之间的差异性特征,这一教学问题不仅会增加中学生的学业负担,而且限制了中学生的特长发展,使中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路径千篇一律、缺乏特色。
(二)德育渗透方式单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初中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但许多学科教师所采用的德育渗透方式并没有随之增加和丰富,仍局限在以说服教育、理论教育等传统的德育渗透模式之中,尽管这些简单的渗透方式能够取得一定的德育效果,但很难全面达到预期的育人目标。而且,由于德育渗透方式相对单一,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德育问题时,常常出现“药不对症”的现象,无法根据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与成长规律开展具有指导性、针对性的德育活动,不利于实现德育目标以及对中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
(三)教师重视程度较低
现阶段,部分学科教师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足也是制约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重要因素,首先,初中文化课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教学压力较大,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关注德育的渗透。其次,部分学科教师缺乏对德育的正确认知,尤其在德育渗透方面的方式与经验不足,从而很难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高质量开展德育工作。同时,部分学科教师将德育理念渗透看作一项工作任务,从而使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工作相脱离,无法实现对学生的德育培养。最后,部分学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德育理念的渗透,但并没有在教学方案中体现出来,从而导致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理念的实际效果有限,使得德育渗透出现形式化的问题。
(四)无法开展量化评价
在初中学科教学环节,教师想要了解一名学生的背诵能力、计算能力、阅读能力,可以根据量化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在统一的量化标准下可以取得相对客观、公平的评价结果,但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则面临着无法对德育渗透程度进行量化评价的问题,因为在初中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等,而这些都很难形成量化标准。同时,初中学科教师在开展德育评价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成长特征、性别差异、家庭教育状况、学习能力等,这些要求与标准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初中学科教师对德育渗透情况进行量化的难度。
三、立德树人理念下初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径
(一)转变课程教育理念
为了更好地在初中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需要初中学科教师能够及时转变课程教育理念,尤其在课堂教学环节,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需求,将德育理念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从而真正在初中学科教学中实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目标。第一,初中学科教师要意识到德育渗透无处不在,可以在不同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德育理念,使德育内容、德育思想与学科教学内容相融合;第二,初中学科教师要加强德育与文化知识的联系,挖掘学科课程中的德育元素,使中学生能够在学习文化课知识、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对中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培养。
例如,在开展“耐力跑”的教学时,教师发现许多学生由于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很难完成“耐力跑”的课程内容,甚至有部分学生开始从内心深处抵触、厌烦参加教学活动。面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课程教学理念,由原有的强制性教学转变为鼓励性、引导性教学,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提升自身的身体机能。如:教师根据班级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设计层次化的训练方案,为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任务与目标,并给予学生科学的“耐力跑”运动技能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与鼓励中克服“极点”,并引导学生对自己完成“耐力跑”学习任务的经验进行总结与分享。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在指导学生正确跑步的过程中,不断在课程中渗透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等德育思想,使学生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运动品质。
(二)丰富德育渗透方式
1.创设多样德育活动
在初中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还需要初中教师采用丰富的渗透方式,其中,创设多样化的德育活动是初中教师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初中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过程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德育环节,并且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与竞争性,初中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与班级管理过程中融入和创设不同的德育活动,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进而展现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提升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活动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同时,教师通过创设多样的德育活动,还能够在课堂中营造轻松、愉悦的环境与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中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进而达到提升德育效果。
例如,教师发现班级中有许多学生的父母需要长时间的工作或者外出务工,日常生活都是由家中的长辈负责,以致学生很少与父母密切沟通,对学生的情绪、思想与性格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与班级管理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进行沟通,并以教学活动为中心创设多样的德育活动。如:在讲解到家庭、父母这方面的内容时,教师积极开展班级主题活动、课堂讨论活动、课下实践活动,将父母教育、感恩教育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中了解和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付出与奉献,进而使学生对父母的印象发生改观,使其从抱怨、埋怨等负面情绪转换到感恩等正面情绪。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也是初中教师实现德育渗透过程中应用的主要教学方式,由于初中教师的德育渗透水平具有差异,导致德育渗透效果并不明显,依靠传统的线下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德育培养目标。同时,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将德育理念、德育精神具象化,而想要达到这一教学效果,则需要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微课、互联网教学等方式将德育精神具象化,为学生接触和了解正确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提供线上渠道,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感受到德育的内在价值,从而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例如,初中教师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素养,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可以积极开展线上教学,带领学生观看“奥运会”的运动项目,使学生直观感受竞技比赛的热情以及我国运动健儿在国际赛场上的努力、奋斗以及取得的成绩,从而使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信心得到激发与培养;同时,历史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同观看《八佰》《金陵十三钗》等影视作品,使学生能够直接了解到抗日战争的真实性、残酷性,进而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情怀,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教师德育渗透水平
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此,初中教师需要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并将自身的良好形象、品质以及思想传递给每一名学生,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下获得成长。而想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初中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德育渗透能力:首先,初中教师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能力、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并将这些素养展现在学生面前,更好地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其次,初中教师需要注重对自身言行、品质的规范,真正做到言行如一,并且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使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言行、思想中汲取养分,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德育培养。
例如,在开展排球运动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积极、正向的技能指导,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以及对教学活动的重视。如:在讲解排球垫球技巧时,教师不能只局限在演示教学模式中,而是应该在做完示范动作后,积极与每一名学生进行互动,指导他们的动作,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专注力。同时,通过教师对每一名学生的悉心指导,学生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与职业素养,从而在无形中受到德育,使学生能够以教师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为中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提供精神动力。
(四)灵活抓住德育渗透机会
初中各个学科中包含丰富的德育元素,为了将这些德育元素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需要注意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之间的差异,对此,教师要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灵活地抓住德育渗透机会,从而保障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升德育渗透效果。
例如,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生命的意义》这一节内容,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并总结文章的主旨,然后以“我的理想”为主题开展写作,使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并总结生命的价值,帮助学生塑造正确、健康的价值观。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为学生介绍和讲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内容,通过拓展讲解保尔在身体残疾的不利条件下仍旧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学生形成对生命新的感悟,增强学生对理想追求的毅力与勇气,从而实现德育的目标。同时,教师也需要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渗透德育理念,在发现学生的问题后,教师可以及时、耐心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认识到错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及时进行改正;在学生多次出现同样的错误后,往往会出现焦虑、烦躁的负面情绪,这时教师则需要对学生的心态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对错误进行总结与纠正,并保持积极性。教师在面对一直表现良好的学生时,则需要给予赞扬,同时也要告诉学生要自信而不要自负,只有保持正确的心态才能够不断取得进步。
综上所述,在初中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初中教师需要提高对德育渗透的重视,并从转变课程教育理念、丰富德育渗透方式、提高教师德育渗透水平以及灵活抓住德育渗透机会等角度出发,为德育在初中教学中的渗透提供新的路径,从而真正发挥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实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正峰《论立德树人理念下初中德育工作的开展路径》,《学周刊》2023年第9期。
[2] 陈建忠《初中德育教育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女人坊(新时代教育)》2021年第10期。
[3] 单子宇《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初中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效能》,《中国新通信》2022年第10期。
[4] 赖玉金《春风化雨指引心灵——初中德育工作中问题学生转化策略分析》,《求知导刊》2022年第21期。
[5] 朱亮《初中德育中“五育”并举落实策略探究》,《亚太教育》2022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