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项目式阅读实践策略探究
作者: 李春霞摘 要:在信息化时代,深度学习成为教育领域的新趋势,它强调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灵活应用。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引入深度学习理念。本文旨在探讨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项目式阅读实践策略,教师应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其高阶思维能力,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新活力。
关键词:深度学习 小学语文 项目式阅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4.005
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与记忆,忽视了学生深度理解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项目式阅读以其独特的优势,如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等,为深度学习提供了有效路径。通过项目式阅读实践,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主动探索、合作学习,实现知识的深度加工与内化,对于提升语文素养、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项目式阅读概述
项目式阅读作为现代教育理念下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其根源在杜威先生的“做中学”教育思想之中,强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相连,阅读过程与实践探索相辅相成。该模式不仅革新了阅读教学的传统模式,更以阅读项目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构建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三位一体的阅读模式,极大地推动了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与高效合作。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师生共同探索、相互启发,最终在完成既定阅读任务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实现了阅读教学目标,取得了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项目式阅读的重要性尤为凸显。它彻底颠覆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赋予了学生更多的主动权与选择权,鼓励他们依据个人兴趣与需求,主动探索阅读材料的深层含义,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阅读兴趣。同时,项目式阅读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积累阅读经验以及深化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从浅尝辄止的文本表面阅读,转向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品味语言魅力的深层次阅读,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和综合素养。
二、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项目式阅读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项目化学习以其独特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为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魅力。它巧妙地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任务融入教学之中,不仅为课堂环境增添了新鲜感,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化身为积极的探索者,主动投身于项目主题的研究之中。围绕项目核心,展开深入的分析与构思,通过自主搜集、整理设计素材,不仅巩固了已学知识,还在过程中不断吸收新知,拓宽了视野。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收获了宝贵的学习经验,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与意义,从而有效提升了语文阅读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项目化学习以其独特的魅力,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享受学习的乐趣。
2.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规范而合理地运用项目化学习方式,能够深层次、全方位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这种创新模式鼓励学生跨越传统界限,积极投身于阅读活动之中,将所学语文理论知识化作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灵活应对阅读过程中的种种挑战。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阅读思维的敏捷性与活跃性,使他们能够在字里行间迅速捕捉信息、深入思考,更促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逐渐构建起独特的思维模式框架。这种专属的思维模式,不仅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直接体现,更是他们未来在阅读学习中的重要指南。它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阅读基础,使小学生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未知的阅读领域,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为终身学习铺就一条坚实的道路。
3.强化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索能力的培养
项目化学习方法相较于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理念,其核心理念与实践路径均展现出显著的不同。它深刻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独立自主性,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深入分析问题,并勇于面对和解决各类挑战。在项目化学习的框架下,当学生遭遇困境或遭遇思维局限性时,教师则化身为引导者和辅助者,适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助力学生高效突破难题,从而收获学习的成就感与自信心,进一步点燃他们对语文阅读的浓厚兴趣与积极态度。项目化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的革新,更是一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通过这一方法,学生能够深入掌握并灵活运用阅读方法和技巧,将所学知识无缝对接到实际项目探究中,有效解决各类问题。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问题分析能力,还显著提升了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项目式阅读实践策略
1.构建单元框架,明确学习主题导向
在开展项目式阅读教学之初,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精心选定一个既富有吸引力又具教育价值的学习主题。教师应深入分析单元的人文主题与核心语文要素,紧密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学情,如阅读兴趣、认知水平及学习需求等,从而创造性地确定一个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激发其探索欲望的单元学习主题。以此为基石,教师对单元内容进行重组与优化,确保项目式阅读教学活动能够围绕该主题深入展开,既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又培养其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秋天的雨》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秋天的雨景以生动的图像与悦耳的音效呈现于学生眼前,仿佛一场细雨正温柔地拂过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唤醒他们对自然探索的渴望与热情。随着情境的深入,学生们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单元主题之中。针对学生独特的阅读兴趣与认知能力,设定学习目标,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不仅能够领略到秋雨的语言之美,更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自然的魅力。为此,我们围绕《秋天的雨》展开了精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体会作者如何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秋雨的独特韵味。同时,精选《秋叶的舞蹈》《雨中的歌》等拓展阅读材料,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在不同视角下感受秋天的多样面貌。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设计实践活动。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自然,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心灵感受秋雨的独特之处。他们或驻足于林间小道,听雨滴落在树叶上的清脆声响;或漫步于湖畔之畔,欣赏秋雨与湖面交织出的潋滟波光。每一次的亲身体验都成为他们心中宝贵的记忆,也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灵感。随后,“雨的诗会”更是将学习氛围推向了高潮。学生们纷纷拿起笔,将自己对秋雨的感悟与想象化作文字,创作出一首首充满诗意的作品。他们或歌颂秋雨的温柔与细腻,或描绘秋雨带来的丰收与喜悦,或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与敬畏。在分享与交流中,学生们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与创造力,更在相互启发中深化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理解与认同。
2.营造真实情境,实施项目式学习探索
在深度学习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摇身一变成为学习活动的核心主体,积极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合作与探究任务。特别是在单元主题项目式阅读的情境中,师生携手构建了一个紧密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围绕既定的项目任务展开探索。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还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展现了学习的连续进阶与知识的灵活迁移。这一过程不仅达成了项目式阅读的教学目标,更促进了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大自然的声音》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自然情境。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学习旅程的引导者和伙伴,与学生共同踏入了一场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奇妙之旅。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自然的声音,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森林、海洋、山川等不同自然环境中的声音片段,如鸟鸣虫唱、海浪拍岸、风吹树叶等,瞬间将教室变成了一个微缩的自然世界。学生们闭上眼睛,听这些来自大自然的交响乐,脸上洋溢着好奇与兴奋。随后,教师提出了项目任务:“成为小小自然观察家,探索并记录你周围大自然的声音。”学生们被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领取了录音设备、笔记本和彩色笔等工具,带着任务走出教室,走进校园的小花园、操场边的小树林,甚至是校园外的公园,开始他们的探索之旅。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记录下了各种自然声音,还通过小组讨论,尝试用文字、图画或简单的乐谱来描绘和表达这些声音的特点和情感。他们发现,原来大自然的声音是如此丰富多彩,每一种声音都蕴含着独特的生命力和故事。回到教室后,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分享了自己的探索成果。他们通过PPT展示、音频播放、故事讲述等多种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了他们眼中的大自然声音世界。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学会了观察、记录、分析和表达,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展现了学习的连续进阶与知识的灵活迁移。
3.融合学习内容,累积综合学习经验
在项目主题的鲜明引领下,学生们被引领至一个个生动逼真的学习情境中,这些情境如同桥梁,连接着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们不再是单纯地记忆知识点,而是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亲身参与、动手实践,他们不仅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问题的本质,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并内化解决真实问题的方法论。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要巧妙融合学习内容,为学生积累丰富的综合学习经验。在项目式学习的框架下,本课以“创意想象:从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到无限可能”为主题,引领学生们进入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学习情境。课堂上,教师首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展示,将胡萝卜先生那不可思议的长胡子以动画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想象力。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不仅分析胡萝卜先生胡子的奇妙用途,还鼓励学生思考:“如果我有这样一根神奇的胡子,我会用它来做什么?”这一问题如同钥匙,打开了学生想象的大门。为了让学生将想象转化为实际行动,教师设计了“创意工作坊”环节。学生们分组合作,利用纸张、剪刀、胶水等材料,动手制作出自己想象中的胡萝卜先生胡子的应用场景模型。有的小组创作了用胡子做晾衣绳的趣味场景,有的则构想出胡子成为救援绳索的惊险故事,还有的小组则想象胡子化身为神奇的画笔,绘制出五彩斑斓的梦境。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团队合作、创意设计、动手实践等综合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亲身参与,深刻体会到了将想象变为现实的过程,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通过展示分享环节,学生们自豪地向全班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并讲述了背后的创意故事。这一堂融合了阅读、想象、创作与表达的语文课,让学生们在欢笑与探索中累积了宝贵的综合学习经验。
4.应用知识迁移,展现高阶思维能力
新《课标》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单元项目主题,运用迁移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由低阶向高阶进阶,同步提升核心素养。在深度学习单元中,教师需用结构性语言导航:前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规划学习路径;课中追问促进深度思考与预测;课后反思总结收获,启发未来学习方向。这一系列问题设计旨在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参与学习过程。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花的学校》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知识迁移的策略,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更在过程中展现了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教学开始,教师巧妙地设计了前置问题,如:“如果花儿也会上学,它们会选择什么样的学校?会有哪些有趣的课程?”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规划学习路径,开始一场关于“花的学校”的奇妙探索。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预测能力,为高阶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课堂的深入,教师灵活运用课中追问,如:“从课文中,你能发现哪些描述花儿特点的词汇?这些词汇是如何帮助你理解花儿们的情感世界的?”这些问题如同指南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提炼关键信息,还学会了如何通过文字背后的意象去感知和解读作者的情感,展现出了分析、综合和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课后,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反思总结,提出如:“在这节课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为什么?你从中学到了哪些新的思考方式或学习方法?”等问题。这些问题促使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整理学习收获。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培养了自我反思和规划未来学习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了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项目式阅读实践,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更是对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积极响应。通过构建单元框架、营造真实情境、融合学习内容、应用知识迁移等策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知识迁移等高阶思维能力。未来,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学理念的持续更新,小学语文项目式阅读实践将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柯舒婕《项目化学习: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新模式——以厦门市槟榔小学整本书阅读项目化实践为例》,《文科爱好者》2024年第3期。
[2] 王冬梅《项目化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智力》2023年第26期。
[3] 陈倩荣《项目化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天津教育》2022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