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吕巧

摘 要:文章旨在探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笔者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收集数据,分析了当前教学现状,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不高,据此提出情境阅读、分层阅读和家校合作等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实施这些策略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理解力,推动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双减”政策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4.006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双减”政策的实施旨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升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前许多学生的阅读能力仍显不足,缺乏兴趣和主动性。因此,如何在新的政策环境下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将围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探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以期为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分层指导以及家庭合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一、情境阅读的有效运用

情境阅读是一种通过真实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学方法,特别适用于小学语文课堂。它强调将学生置于与文本相关的实际情境中,从而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所阅读的内容。通过情境阅读,教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还能使阅读过程变得生动而有趣。以下将结合小学语文课文的具体教学,详细探讨情境阅读的有效运用方式。

情境阅读的理论基础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构建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情境阅读能够帮助他们将抽象的文字与具体的情境结合,提升理解力和记忆力。通过真实的情境,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人物、事件和情感,还能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如在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运用情境阅读: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草船借箭》相关的视频,展示孙权与曹操之间的战争背景,以及诸葛亮的智慧。这种视觉刺激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故事的情境。此外,教师可以布置教室,模拟一个战场的场景,摆放一些道具,比如草船、箭矢等,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分组扮演课文中的人物,如诸葛亮、曹操、孙权等。在表演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对话和互动,这不仅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扮演诸葛亮时,学生可以尝试体会他如何运用智慧应对困境,并在表演中表现出他的机智和镇定。

在角色扮演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情境讨论,询问他们在扮演角色时的感受以及对课文的理解。比如,教师可以问:“你觉得诸葛亮在面临困难时是怎样处理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这样的开放性问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让他们在讨论中反思自己,增强对课文的把握能力。

除了上述方法,教师还可以运用其他多样化的情境阅读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或博物馆,实地了解《草船借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并在实际场景中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讨论。例如,在考察相关的历史遗址时,学生可以讨论诸葛亮所面对的真实挑战,增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与课文相关的艺术创作,比如绘制草船、创作相关的诗歌或短文。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还能深化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学生在绘制草船的过程中,可以思考草船的设计是否合理,从而联系到诸葛亮的智慧与创造性,增强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在情境阅读中,教师还可以设计亲子活动,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阅读。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再现课文情境,比如一起制作草船,或者在家中演绎故事情节。这种亲子互动不仅能够增强家庭的情感联系,还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

情境阅读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也需不断反思与改进。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灵活调整情境的设置与活动形式,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其次,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帮助他们在阅读中建立起与文本的情感联系,而不仅仅是理解情节。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他们的体验与收获,以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情境阅读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创设与课文相关的真实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讨论等多种方式,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未来,教师应继续探索情境阅读的多样化形式,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实现更高效的阅读教学目标。

二、分层阅读的有效策略

分层阅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旨在根据学生的不同阅读能力和兴趣提供适合他们的阅读材料和任务。这种方法不仅能满足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还能促进他们的阅读能力提升。以下将详细论述分层阅读在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分层阅读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差异化教学理论,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差异往往比较显著,部分学生可能在语言理解、词汇量、阅读速度等方面存在困难。因此,分层阅读的实施能够帮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中获得更好的成长体验。同时,分层阅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不同层次的阅读中获得成就感。

在实施分层阅读之前,教师需要首先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评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标准化的阅读测试,了解学生的基本阅读水平。这些测试通常包括词汇理解、文本理解等多个方面。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此外,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访谈,询问他们的阅读体验和喜欢的书籍类型,也是获取信息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书籍和阅读经验。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仅能了解学生的兴趣,还能鼓励学生互相学习,提升阅读兴趣。

在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后,教师可以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并为每个小组设计不同的阅读任务。

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简单易读的绘本或故事书。例如,在学习《小红帽》时,可以提供图文并茂的版本,帮助学生通过图片理解故事情节。任务可以包括绘制故事中的角色、描述故事情节,或者通过简单的问答形式测试他们的理解。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以选择稍具挑战性的课文,例如《狼和小羊》。在任务设计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进行角色扮演,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情感和主题。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经典文学作品,如《童年》。在这个层次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文本分析,比如讨论作者的写作风格、文本中的象征意义等。任务可以包括撰写读书报告或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讨文本的深层次含义。

为了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应考虑多样性。教师可以从多种类型的文本中选择,如小说、散文、诗歌、科普读物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可以在学习《古诗两首》时,选择不同风格的古诗,让学生感受不同诗人的语言魅力。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电子书、有声书、视频等,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提供有声书,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理解文本;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推荐相关的影视作品,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故事。

实施分层阅读后,教师需要定期对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行评估,确保他们在不同层次上都能得到有效提高。教师可以设定阶段性测试,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词汇掌握情况。这些测试可以是阅读理解题、选择题或开放式问题,帮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进展情况。根据评估结果,教师应及时调整阅读材料和任务设计。如果某个小组的学生普遍表现较好,可以适当提高阅读难度;如果某个小组的学生遇到困难,教师应考虑降低难度或提供更多的支持。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他们思考自己的阅读进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反思,学生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以小学语文课文《狼和小羊》为例,在实施分层阅读时,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为基础较弱的学生提供图画版的《狼和小羊》,任务是识别故事中的角色并简单复述情节。教师在课堂上指导他们画出故事中的关键场景,并进行简单描述,帮助他们理解故事的基本情感。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以提供标准文本,要求他们在小组中讨论狼和小羊的性格特点,并分析故事的冲突和解决方式。任务可以包括写一段对话,想象故事中的角色如何交流。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狼和小羊》的原文,让他们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任务可以是撰写一篇短文,探讨故事中的道德寓意和角色之间的关系。

三、家校合作的有效实施

在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家校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家庭不仅是孩子学习的第一环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同样至关重要。通过教师与家长的紧密合作,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阅读能力提升,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

家庭环境在孩子的学习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一个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能够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建议家长在家中设立专门的阅读角,摆放孩子喜欢的书籍和一些有趣的绘本,营造一个舒适的阅读氛围。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选择书籍,定期安排阅读时间。这样的环境使孩子能够在无形中接受阅读的熏陶,增强他们的自主阅读意识。

通过亲子共读活动,家长与孩子可以共同享受阅读的乐趣。比如在阅读《草船借箭》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分析诸葛亮的智慧与策略。这种互动不仅加深了孩子对故事的理解,还增进了亲子关系。

有效的沟通是家校合作的基础。教师应主动与家长分享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阅读进展。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介绍学生的阅读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分享某个孩子在课堂上表现优异的阅读心得,鼓励家长在家中进行进一步引导。同时,建立多种沟通渠道,如微信群、邮件等,方便教师与家长随时交流,确保信息的畅通。

教师在日常交流中,应该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如,针对某个学生在《小王子》中的阅读理解,教师可以建议家长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更深入地思考故事的主题。这种针对性的指导能够帮助家长更有效地支持孩子的阅读。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组织多种活动,鼓励家长参与,从而共同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

例如,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亲子共读日,邀请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在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家长提供书籍推荐清单,并指导他们如何与孩子互动讨论。在阅读《灰姑娘》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角色的选择与情感,增强孩子的理解与表达能力。教师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记录阅读心得,建立家庭阅读记录本。每周,家长与孩子可以一起写下阅读的书籍、感受和问题,教师定期查看并给予反馈。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还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在家长会上向家长推荐适合孩子的书籍,如《魔法树屋》系列,帮助家长在家中更好地引导孩子阅读。同时,教师可以组织书籍分享会,鼓励家长分享自己和孩子的阅读经验,促进家庭间的交流与合作。

家校合作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共同关注学生阅读发展的合力。教师和家长应明确各自的角色与责任,围绕学生的成长共同努力。

教师与家长可以共同制定学生的阅读计划,设定可行的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和家长约定每周完成一定数量的阅读,家长在家庭中进行监督与鼓励。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和参与感。教师应定期向家长发送有关学生阅读情况的报告,分享在课堂上开展的阅读活动及孩子的表现。家长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进一步支持孩子的阅读。例如,某个孩子在《西游记》的学习中表现突出,家长可以在家中通过提问与讨论,继续激发孩子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家长培训,教授家长如何有效支持孩子阅读的方式。例如,讲解如何选择合适的书籍、如何引导孩子进行深度阅读等。通过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

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积极进行调整和创新。通过情境阅读的有效运用、分层阅读的实施策略以及家校合作的强化,教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进步,更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金梅《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教学模式》,《语文世界》2024年第31期。

[2] 朱欣怡《运用多元教学策略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研究》,《安徽教育科研》2024年第29期。

[3] 魏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阶思维培养策略研究——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思维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年第30期。

[4] 阳雪梅《在整本书中读出成长——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24年第S2期。

[5] 王莉《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甘肃教育研究》2024年第15期。

(吕巧,1976年生,女,江苏邳州人,中小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从事小学语文一线教育教学工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