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阅读教学对记叙文写作的启示

作者: 汪摇

摘 要:安徽近六年的中考作文趋向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写记叙文,而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无法选购到一本合适的作文书去指导写作。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学习教材内文章的写作方法。笔者根据《安徽省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从主题、结构和语言三个方面举例,探究如何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建构学生记叙文写作的范式,希望以此为突破口,寻找提升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的切入点。

关键词:记叙文写作 课内阅读教学 主题 结构 语言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4.024

一、写好记叙文的必要性

2019年中考作文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你对“乐”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或者,在学习与生活中,你有哪些关于“乐”的经历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学生根据自己对“乐”的认识和思考,意味着学生可以选择写一篇议论文。根据在学习和生活中关于“乐”的经历和感悟,意味着学生也可以选择写一篇记叙文。因此,2019年安徽中考作文在文体上没做统一要求。

2020年中考作文同样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根据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选择一个方面,联系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是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这一年的作文虽然同样是材料作文,但是命题没有给出统一的主题,需要学生根据材料自行概括出主题,在文体上同样没做统一要求。

2021年中考作文也是材料作文:“初中毕业后,你即将升入高一级学校。那是一片新的天地,在那里,你将会拥有更多机会,面临更大挑战,获得更快成长。”要求展开想象,写未来三年在学校里一次可能的经历,分享所憧憬的多彩青春。要求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022年中考作文是给出一则材料后直接命题,请以“这三年,离我最近的那个人”为题,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记叙文。但是这一年的中考作文题明确给出了文体是记叙文。

2023年中考作文依然给出了一则材料:平常真实的点点滴滴往往蕴藏着生活的美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让我们获得前行的力量。根据所给材料,联系自己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分享你的体验和发现。这一年的中考作文题同样明确给出了文体要求必须是记叙文。

2024年保持了安徽中考作文一贯的命题方式——以材料作文的形式呈现:“一位马拉松运动员这样说过:掌声,鲜花,名次,成绩,固然令人心动,但更重要的是奔跑不止,一步一步,一次又一次,用双脚实实在在地跑过一个个终点。”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和思考?请结合你的经验和体验,自拟标题,写一篇记叙文。

由此可见,安徽中考作文命题趋势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写记叙文。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处于幼稚期向成熟期发展的过渡阶段,思维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大部分初中生很难写出思辨性的议论文。笔者在中考阅卷中也发现,高分作文往往是有事可言,有情可发的记叙文。因此,安徽中考学子写好记叙文是很有必要的。

二、记叙文写作中学与教的现状

学生如何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篇切题并且优秀的记叙文是每一个一线教师一直在思考与努力的问题。教师们总会苦口婆心地告诉学生要多读多写。多读包括读一读优秀的作文,多写就是在平时的写作要求外再去完成一些作文题。

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市面上的作文选质量参差不齐,有些作文并不优秀却出现在《满分作文选》中,有些作文也并不符合安徽的中考作文趋势。这些快节奏印刷出版的作文选不但不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还会误导学生的写作。

那么,多写呢?中学生的作业压力随着中考的到来与日俱增,很难有时间和心境去额外完成作文题,学生练习作文全靠平时的作文课。一线教师们也明白学生的处境,那么如何利用好课堂写作练习的机会有效帮助我们的孩子们提高考场写作能力呢?

笔者注意到,与其为市面上五花八门的《中考满分作文》头昏眼花,不如带领学生仔细学习课本内的文章写作方法。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浸润心灵的好文章,六本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记叙文范本可供学习,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等其他因素,很多教师只是完成关于课文内容和主旨思想的解读,对于作者的写作方法和遣词造句却很少关注,没有带领学生们细细品读,这使得一些能够借鉴的文本与我们失之交臂。

三、从课内阅读教学到写好考场记叙文的范式

根据《安徽省中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标准分为内容与表达两个部分,其中内容30分,表达25分,书写5分。一类作文要求内容上:文章切题,中心明确,感情真实,内容充实;表达上:表达方式运用得好,结构合理,语言流畅;二类作文要求内容上:文章切题,中心较明确,感情真实,内容具体;表达上:表达方式运用得好,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三类作文要求内容上:基本切题,中心基本明确,内容比较具体;表达上:表达方式运用基本合理,结构完整,层次基本清楚,语句较通顺;四类和五类作文暂不做分析。由《安徽省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可以看出: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主要集中在:切题,内容,结构,语言方面。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理解考场写作的要义,因此,本文将其尽可能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我在作文教学上总结的思考。笔者将其分为三个部分:主题、结构和语言。

1.主题:选材立意切合题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等环节”。磨刀不误砍柴工,在考场上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去仔细审题,认真思考与作文要求相关的素材。近六年的安徽中考作文题大多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对学生而言,难度更大,更要仔细审题,以防跑题。在这个过程中,最好能确定接下来所写的文章主题,把材料中所给的关键词与我们的主题联系好,简单地确定全文的主旨句。写作之前的这些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写出切题的作文。

例如,2022年中考作文是以“这三年,离我最近的那个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从“离我最近的人”可以看出,在选材上,本文是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写与我们的初中生活有交集并且对我有所影响的人,切忌只写“他”而没有“我”。另外,不仔细审题很可能会出现所写的阶段不是七年级到九年级这个时期,所以在作文中要有体现。

在立意上,根据题目提示可以写空间上的“近”,可以写情感上的“近”,也可以写思想上的“近”,很显然在这里仅仅写空间上的“近”那就太浅,可以将空间的“近”和情感的“近”结合来写提高作文的立意。

2.结构:谋篇布局突出中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写作时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行文之前可列简单的提纲,理清文章记叙内容的先后顺序和详略安排。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文章按照“我”跟着小伙伴爬悬崖,上下不得,陷入危险,在父亲的鼓励下一步步脱离险境,最后悟出人生哲理的顺序来创作。全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一步步展开非常清晰,结尾又能做到主题升华,非常适合学生去模仿。

详略得当在行文中具有关键作用。以2020年中考作文“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为例,学生可以写自己的努力经历再点题升华,这一类主题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也有接触。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处理不好详略,往往铺垫得太长,300字以后还没有进入努力的过程;即使铺垫不长也没有抓住努力的过程着重来写以突出中心,使得文章主次不明,结构不合理。其实,主次分明的文章在我们的语文书中比比皆是,例如《济南的冬天》中想表现“温晴”的特点,详写“山”略写“水”。《猫》中详写第三只猫,略写先前的两只猫,由第三只猫的经历抒发作者的情感,文章最后五个段落作者直抒胸臆,情感真切感人。学生从中可以学习到对于能够引出自己本文主旨的事例去详写,其他的略写。

另外,在结构上还提倡学生首尾照应和设置线索,这样能使文章段落关系清晰,融为一体。例如,《紫藤萝瀑布》开头写“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写“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这样的结构在《昆明的雨》也有体现。

设置线索句不仅使结构清晰,还能有立意上的递进。例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背影》和《白杨礼赞》中都有线索句的设置。《背影》中提到四次父亲的背影和四次我的流泪,表达出父亲对儿子深厚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无限怀念和感激。线索句不是单一的,所触发的父子亲情主题也是双向的,非常值得我们在写“亲情类”的作文中去学习。《白杨礼赞》中“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白杨不是平凡的树”,立意高远,形象鲜明,结构严谨。

3.语言:细节描写刻画画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表达效果”。语言是文章的外衣,流畅优美的语言会让人更愿意去欣赏这篇文章。语言表达水平不仅影响作文的呈现效果,也反映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是流畅优美的语言不是语言矫揉,辞藻堆砌,这些是无效的语言。流畅优美的语言是有真情实感的语言。

细节描写能体现一个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可以让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主题。细节描写简言之就是能够用语言在眼前展现一幅画面。例如,《台阶》中“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我们的眼前已然展开一个心中若有所思,渴望高台阶的父亲形象。

再如,《老王》中“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这些细节的语言为我们生动地刻画出老王将死前来送鸡蛋和香油的画面,也暗示了老王的结局。

鲁迅先生笔下的“雪地捕鸟”,“扫、支、撒、拉”一系列动作描写真实地教会了孩子们在童年时期如何捕鸟。因此,细节描写所展开的画面能够将作者与读者联系在一起。在日常课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去思考细节描写的作用和写法,将课文中出现的典型细节描写了然于心,明确自己的写作需求,选择恰当的细节描写方法,为作文添分加彩。

笔者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积极尝试,将七年级教材中写人抒情类文本《秋天的怀念》《阿长与〈山海经〉》《老王》《驿路梨花》四篇课文放在一起,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某一种写作的范式。作文题是半命题作文:以“ 共此时”为题。

以下是一名学生的课堂作文分享:

泛舟荷塘共此时

艳阳的金线织成夏日暑热的网,绿风又似剪刀裁开一片清凉,荷叶清爽,倾身罩于娇荷苞之上,雅香伴风环绕鼻翼双侧,盈于母亲与我之间,勾着我思绪飘荡在那碧波荷塘之上。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三伏天,母亲为我撑着阳伞,扇着竹扇,领我在荷塘边消夏。“妈妈,荷塘好漂亮!我想去那里划船!”我早已对那出水红荷心驰神往,非拉着母亲泛舟不可。母亲听完,俯下身,轻轻擦拭我额角的细汗,笑颜似碧波漾开,拍拍我的脑袋:“好,划船去!”

眨眼工夫,母亲就订好了船,又备好了消暑汁,替我仔细检查了身上的救生装置,才放心领我上船。双桨由母亲一荡,小船使动身穿行于荷丛中。荷叶碧绿一色,直挺宽大,我们向前驶出,荷叶们便如绿浪连绵向身后涌去。鲜艳的红荷娉婷点立于荷间,娇艳欲滴,清香伴着风直直钻进我鼻腔,吹起我的裙袂,我刚想起身理好,就被母亲一把扶住,小船也停下,母亲边叮嘱我注意安全,边帮我整理帽子和衣裙,转头又为我递上消暑汁。在这片刻停息间,我注意到身侧众多的绿荷,齐齐倾下叶伞盖环置于红荷娇嫩的片片花瓣之上,坚定地为她们罩去被大风吹掀的危险,罩去被酷阳灼照的苦恼,只留娇颜,只留幽香。那一红一绿、一高一低的荷塘,静谧地在碧波上相伴,在晴风烈日中共舞。那叶罩上晶莹的露珠,打了几转,滴坠在花瓣上,又顺势裹香滚落,滴入池塘,滴入我眼中。

涟漪划开夏日暑热的网,绿风摇曳曲曲折折的荷塘,淡淡荷香盈于母亲与我之间。愿此荷塘年年有,与君年年共此时。

点评:本文文笔细腻,语言优美,有多处细节描写,仿佛在读者眼前展开一幅泛舟荷塘的美丽画卷;能够首尾呼应并在结尾处点题;更难能可贵的是本文模仿课内阅读冰心的《荷叶母亲》,活学活用,以荷叶护莲来写母亲护我,赞颂母爱。

综上所述,语文教材中的范文还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写作方法也不胜枚举。本文只在主题、结构和语言三个方面举例,探究如何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建构学生记叙文写作的范式,希望能够打开学生写作的思路而不是固化写作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丽情《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学周刊》2021年第30期。

[2] 周文峰《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语文建设》2021年第10期。

[3] 张丽莉、沈荣尔《升阶写作样本实施精准教学:以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为例》,《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3年第11期。

(汪摇,1996年生,女,汉族,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