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训练与指导五部曲
作者: 王媛媛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有效的写作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准确定位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并围绕中心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而确定文中各部分内容的详略。此外,本文还强调了根据文体特点或题材来确定写作顺序的重要性,以及使用列提纲的形式来清晰呈现文章结构,并重视语言表达的精准性与生动性。
关键词:写作方法 文章中心 选材 文体特点 题材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4.023
在撰写一篇优秀的文章时,确定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清晰地定义了文章的核心主题,才能有效围绕其展开论述。同时,选择合适的材料来支持中心内容也是确保文章连贯性和逻辑性的重要步骤。在选材过程中,应当着眼于与主题密切相关且具有丰富信息量的内容,以增强论述的深度和广度。此外,在确定文章的详略时,需要根据中心内容的重要性和论述深度来灵活调整论述的详细程度,确保文章结构紧凑而不失重要细节。根据文体特点或题材来确定写作顺序也是构建通顺逻辑的文章框架的关键所在。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和题材要求,合理安排各个部分的顺序,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加合理且易于理解。最后,使用列提纲的形式来呈现文章结构,能够清晰明了地展示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和论述线索,并重视语言表达的精准性与生动性。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写作过程中有效运用以上几个要点,以提高文章的逻辑性和可读性,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写作要求。
一、确定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
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是构建整篇文章的基础,它承载着整个故事的核心意义。以《植树的牧羊人》为例,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牧羊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毅力,成功将一片荒漠变成了一片绿洲。如果我是作者,我将聚焦于这个主题,展现牧羊人的顽强精神以及对环境保护的热情和责任感。在写作中,我会通过描述牧羊人如何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种植树木,并最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为读者展现一个充满希望和勇气的故事。通过刻画牧羊人的自强不息和环保意识,我将强调个人的奉献精神和对自然环境的尊重。通过详细描绘牧羊人的种树经历,展示他对环境保护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让读者深刻体会到环保行动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此外,还会着重描绘牧羊人种植树木后带来的积极变化,比如生态环境的改善、自然资源的恢复以及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此强调环保行为的可持续性和社会意义。通过这些生动的叙述和细致的描写,确保文章的中心内容得到充分展现,让读者深入理解和感受到故事所体现的环保精神和社会责任。
二、围绕中心或主要内容来选材
确定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是撰写文章的关键步骤之一。这一步骤通常需要作者明确故事的主题和核心意义,以便在选材时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以《植树的牧羊人》为例,作者选取了牧羊人靠着自己的毅力和努力,将荒漠变成绿洲的故事作为文章的中心。在这个中心的指引下,作者选择了牧羊人1913年偶遇、借宿、亲眼目睹其种树情景以及战后重访时发现其仍在种树,最后一次见面时高原已大为改观等具体事件作为素材。这些事件都与牧羊人艰苦奋斗、不懈努力、不畏艰辛的精神紧密相关,能够生动展现他的顽强毅力和对绿色家园的热爱。
在撰写中,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叙述牧羊人种树的经历,而是以此为背景,通过牧羊人的努力和奋斗精神来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样的选材有助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牧羊人身上所蕴含的坚韧与智慧。在写作中,选择围绕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相关素材,有助于构建完整的故事架构,使文章内容更为凝练有力,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此外,选材的过程也应考虑到故事的情感表达和情节衔接,要让每一个选取的素材都能够有机融入整体故事中,增强故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选取素材时需考虑其与文章中心的关联性,确保每一个选取的事件都能够突出中心主题,而非简单地堆砌材料。这样才能确保文章在选材上更为精准,更加贴合主题,从而更好地传递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和意义。
因此,在撰写文章时,明确中心或主要内容,并围绕这一中心精心选择相关素材,对于打造一篇生动、有力的作品至关重要。通过精心的选材和合理的结构安排,作者能够更好地呈现故事的核心主题,使读者对故事中所传递的情感和价值观形成更深刻的体会和认知。
三、根据中心来安排详略
在撰写一篇文章时,选择的材料可能很多,因此需要根据中心思想来确定材料的详略安排。以《植树的牧羊人》为例,文章中描述了五个具体情节,其中有三个情节进行了详细描写,而另外两个情节则进行了简略叙述。这样的安排有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重点呈现牧羊人努力将荒漠变成绿洲,为当地居民带来福祉的故事。这些内容直接、具体地展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需要进行详细叙述。而与主题有一定联系但不必详细展开的内容可以简要叙述。
在动笔之前,应该充分构思整篇文章的结构。面对一个作文题目时,首先明确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然后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合适的素材并安排详略。这样可以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中心主题,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对自己童年时期在百草园的生活情景和三味书屋的阅读经历进行回忆和描写,鲁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以及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望。
在撰写这篇散文时,鲁迅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情节进行详略安排。他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童年时期在百草园的生活情景,描绘了百草园的种种景物和居民,以及他与百草园的深刻情感联系。同时,鲁迅也详细回忆了自己在三味书屋阅读的情景,展示了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望与追求。这些详细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鲁迅童年时期的生活环境和他对知识的渴求。
在安排详略时,鲁迅巧妙地根据中心思想有选择地进行了详细描写。他详细叙述了自己在百草园的童年生活和在三味书屋的阅读经历,表达了对故乡生活和对知识的珍视与追求。这些详细的描写不仅丰富了文章的情感内涵,也更加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故乡和文化的情感。通过合理的详略安排,鲁迅使得散文更加生动、感人,让读者更深刻地领略到作者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这种详略的安排方式使得文章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突出了对故乡情感的集中表达。
四、根据文体特点或题材来确定写作顺序
在创作一篇优秀的文章时,除了要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合理选择材料并安排详略之外,根据文体特点或题材的不同来确定写作顺序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不同的文体和题材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写作顺序,如顺叙、倒叙、插叙以及逻辑顺序等。我们以《植树的牧羊人》为例,探讨在不同情境下如何选择适合的写作顺序。
时间顺序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尤其适用于记叙文和叙事散文。在《植树的牧羊人》中,作者以时间顺序展示了牧羊人种树的全过程,包括1913年初次相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种树过程、战后重访发现变化以及1945年绿洲初具规模等,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和牧羊人的成长历程。
倒叙也是一种常见的叙事手法,适用于在开始就展示故事的结局或结果,然后再逐步揭示事件发生的经过。如果我们想要突出故事的高潮部分,可以在文章中采用倒叙的叙述方式,先展示牧羊人艰苦努力所带来的成果和荒漠变绿的美丽景象,然后再回溯到他最初的艰辛过程,给读者一种扣人心弦的感受。
此外,插叙也是一种丰富故事叙述形式的方式,它可以将某些相关或补充性的情节嵌入主要叙事线之中。例如,在描述牧羊人种树的过程中,可以插入一些生活琐事或感悟,以丰富故事的内涵和情感表达,使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文体和题材的特点来确定合适的写作顺序,以更好地展现文章的特色和魅力。在记叙文中,可以根据事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时间顺序进行叙述,使得故事情节更加连贯有序。而在说明文和议论文中,要注重逻辑性和说服力,合理安排论述顺序,以确保文章的论证逻辑清晰严密。
合理选择适用于不同文体和题材的写作顺序,有助于提升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得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和观点。因此,在进行文学创作或学术论述时,务必根据具体情境精心选择适合的写作顺序,以确保文章的质量和效果。
五、用列提纲的形式呈现文章的结构框架
构建一个清晰且有条理的文章框架对于成功的写作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提纲,我们可以有效组织材料,明确表达立意,确保文笔流畅,同时使整个文章结构紧凑且连贯。下面以重写《植树的牧羊人》为例,详细阐述如何用提纲来构建文章框架。
在构建提纲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文中想要传达的核心意义。在描述《植树的牧羊人》时,立意可以围绕牧羊人努力种树将荒漠变成绿洲的故事展开。我们需要确保立意与题意切合,明确文体类型,并善用夸张手法以吸引读者的注意。
选择合适的材料对于支撑立意至关重要。我们可以从多个来源获取材料,包括亲身经历、历史资料、书籍、新闻报道等。在选择材料时,需要考虑其可信度和有效性,并结合立意来选择与主题相关的具体细节和情节。
在确定了所需材料后,需要对其进行组织。首先,我们应该确定文章的段落数量,确保整个结构合理且有条不紊。在安排详略时,应当突出重点内容,确保表达深刻,同时保持文章结构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此外,在设计开头和结尾时,需要用精彩的语言吸引读者,使其留下深刻印象。
在进行提纲训练时,我们应当注重学生对题目含义的理解、对提示语意图的把握以及对写作要求的明确。提纲的制定是整个写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步骤。它能够为我们提供清晰的思路,确保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有条不紊,同时为读者呈现出一个连贯、丰富的故事。在掌握了提纲制定的技巧之后,我们可以更加自信地展开写作,使作品更具说服力、吸引力和可读性。
六、重视语言表达的精准性与生动性
在初中语文写作训练中,重视语言表达的精准性与生动性,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表达技巧。具体而言,这一训练的实施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首先,精准性是语言表达的基石。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明确地传达思想和情感,避免模糊或歧义的表达。以《植树的牧羊人》为例,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牧羊人通过不懈努力,将荒漠变为绿洲的故事。在叙述牧羊人种树的过程时,作者通过细腻的语言描绘了牧羊人在恶劣环境中如何克服困难,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信念。在这样的写作中,语言的精准性体现在对每一个细节的准确描述上,例如使用“风沙肆虐”“树木成行”等生动形象的词汇,能够让读者真切感受到牧羊人所面临的挑战及其顽强的精神。
此外,生动性则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生动的语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使其在阅读时产生情感上的共振。通过运用形象的比喻、动人的修辞手法和具体的细节描写,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使文章更具感染力。例如,在写作时,学生可以运用诸如“犹如大海的波涛涌动”“如星星般闪烁的希望”等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读者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感。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表达的精准性与生动性,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析《植树的牧羊人》中的关键句子,讨论其中使用的语言和修辞手法。例如,学生可以探讨为什么“他用双手种下希望的种子”这样简单的句子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分析,学生能够理解如何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在特定的情境中要求他们使用精准和生动的语言。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描述他们理想的春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使用形象的词汇和准确的描述,表达出他们对春天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这种实践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敏感性,提高他们在写作时的表达能力。
反馈与修改也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完成写作后,教师应提供具体的反馈,指出语言表达中的优缺点。例如,在评阅与《春江花月夜》相关的写作时,教师可以着重指出学生在意象描写上的成功与不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更加生动的语言来提升文章的表现力。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同伴评审,让学生互相给予反馈,通过不同的视角审视自己的作品,这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也提升了他们对语言运用的自我意识。
本文首先强调了确定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对于构建整篇文章的基础至关重要。其次,选择合适的材料来支持中心内容以确保文章连贯性和逻辑性。接着,根据文体特点或题材来确定写作顺序是构建通顺逻辑的文章框架的关键所在。最后,文章提倡使用列提纲的形式来呈现文章结构,并重视语言表达的精准性与生动性。通过这些要点的有效运用,可以提高文章的逻辑性和可读性,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如何进行写作。
参考文献:
[1] 孙瑞《“思路要清晰”作文教学设计及反思》,《初中生世界》2022年第16期。
[2] 袁曹阳《巧织经纬 妙理脉络——谈写作中的“思路要清晰”》,《中学教学参考》2021年第24期。
[3] 王雅红《语文七上第四单元写作·思路要清晰》,《作文新天地(初中版)》2020年第12期。
(王媛媛,1982年生,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