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要求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探析
作者: 丁童玲摘 要:文章探讨了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策略,意在指出教师通过构建生动、真实的写作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创作欲望,提升其写作能力。文章分析了情境创设的多种方式,包括生活化情境、角色扮演、情感体验等,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写作主题,增强写作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研究发现,科学合理的情境创设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实现语文教学效果的优化。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 写作教学 情境创设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4.022
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写作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表达欲望。如何有效构建写作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进行创作,是提升写作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本文旨在探讨情境创设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具体实施策略。
一、基于生活化情境的写作体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的写作素材、表达灵感和情感源头大多来自生活经验。将生活化情境融入写作教学,能够打破传统写作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的弊端,使学生的思维、感知与生活体验紧密相连。在写作教学中,如何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下面结合具体教学方法与案例,详细论述生活化情境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日常场景的观察与写作
在生活化情境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观察中寻找写作素材。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培养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敏锐观察力,是提升写作水平的关键。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户外观察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校园、社区、甚至自然环境中的细微变化。观察不仅限于视觉的感知,还可以调动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学生可以观察花草树木的生长、风雨的变幻,或者是校园中行人匆忙的步伐和鸟儿飞过时的鸣叫声。通过这些细微的观察,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进而学会如何通过文字将生活中的细节生动地呈现出来。
以某次写作教学为例,教师组织学生在春天时进行户外观察,主题为“春天的脚步”。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树木发芽、花朵开放、微风拂面的感受,写下了细腻的描写段落。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如何通过生动的语言表达感官体验,还学会了将情感融入自然景象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实地体验与写作任务的结合
除了户外观察,实地体验也是生活化情境创设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实地的体验活动,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生活的多样性,从中获得写作灵感。教师可以组织参观博物馆、走访当地的历史文化景点,或者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将这些体验转化为写作任务。例如,参观博物馆后,学生可以撰写参观心得或介绍历史文物的说明文;在参与公益活动后,学生可以记录参与过程中感受到的温暖时刻或撰写有关社会责任的议论文。
以一次参观历史博物馆的活动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馆内陈列的文物,尤其是与当地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展品。通过这种实地体验,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魅力,还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篇以“家乡的历史故事”为主题的作文。这种基于生活化体验的写作,不仅让学生深入思考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还激发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表达欲望。
3.家庭访谈与写作素材的积累
生活化情境创设还可以通过家庭访谈的形式展开,让学生从家庭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灵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家庭成员相关的写作任务,如“我的家风家训”“我与长辈的故事”等,引导学生通过访谈长辈,了解家族历史、家庭生活中的点滴故事。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家族文化,还能让他们从家人的生活经历中获得写作素材。
例如,某次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回家与祖辈进行一次深度访谈,主题为“长辈的奋斗历程”。通过与长辈的交流,学生们得知了许多与家庭历史有关的动人故事,有些故事涉及祖辈在艰苦岁月中的奋斗,有些则是家族团结一致克服困难的经历。学生通过整理访谈内容,将这些真实的故事转化为写作素材,完成了感情真挚、内容丰富的叙事性作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写作技巧,还从家庭故事中感受到了坚韧、拼搏的精神力量。
4.结合社会现象与时事热点的写作实践
生活化情境创设不仅仅局限于家庭与校园的范围,社会现象与时事热点也是写作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教师可以将社会热点事件与写作任务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社会,从而增强他们的现实关怀意识和思辨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环境保护、社会公德、科技发展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要求学生以这些话题为基础进行议论文、说明文或新闻报道的写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新闻、观看纪录片等方式,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然后引导他们写一篇关于环保问题的议论文。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仅会用到书本上的知识,还会借助现实中的例子进行论证。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现象的兴趣,使他们的写作内容更加有理有据,写作表达更加真实。
以某次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写作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讨论垃圾分类的社会意义和实际操作中的困难,接着让学生撰写一篇倡导垃圾分类的倡议书。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调研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文章内容不仅逻辑严谨,还具备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二、情感体验中的表达训练
写作是表达思想与情感的重要方式,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但充满了对周围世界的好奇与求知欲。因此,如何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汲取灵感,是语文写作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部编版教材中的课文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体验,还为生活化情境的写作体验提供了良好的启发与指导。通过结合教材内容和实际教学,教师可以有效将学生的写作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1.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化情境写作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日常生活,积累写作的素材。《秋天的怀念》是七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通过这篇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尤其是对亲情、友情等人际关系的细腻感受。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回家与父母进行一次深入交流,记录父母对他们成长的期望,或者与家人一起分享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还能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情感的美好与力量。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秋天的怀念》中的细腻描写,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类似的情境,体会亲情的无声力量。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父母为自己付出的点滴日常,如每天准备的饭菜、为自己整理的书包等细节,感受到亲情中的关怀与温暖。这些细节观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真实而感人的素材,使他们能够在写作中表达真情实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 实地体验,丰富写作灵感
除了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实地体验也是生活化情境写作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某种情境,教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女娲造人》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神话故事,虽然故事本身脱离了现实,但其中关于人类起源的幻想与创造精神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这篇课文,组织一次户外观察活动,例如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或自然景观,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观察自然环境与文化遗产,结合自己的见闻与感受进行写作。
通过这种实地体验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在现实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还能在与自然、历史的接触中拓宽思维。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撰写关于历史文物的感想;或是在户外观察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写下有关自然四季变化的内容。这种生活化的情境设计,让学生通过体验获得写作的灵感,并且提升了他们对自然与历史的敬畏感,在写作中更具表现力。
3. 时事热点与社会现象的写作实践
写作不仅是对个人生活的表达,也是学生与社会、时代对话的重要工具。结合时事热点与社会现象开展写作实践,能够帮助学生从书本走向现实,提高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度与思考能力。在七年级教材中,课文《植树的牧羊人》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几十年如一日植树的故事,向学生传达了关于环保与奉献的深刻主题。教师可以借助这一课文,引导学生讨论当前的环保问题,撰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作文。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与社会公德、责任感相关的写作任务,帮助学生将个人体验与社会现象相结合。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地走访社区或家庭,观察身边人与环境的互动情况,然后撰写一篇关于垃圾分类或社区卫生管理的议论文。通过这样的生活化写作任务,学生不仅能够从生活中提炼出实际问题,还能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看法与建议。
4.借助亲情与情感的写作表达
生活化情境写作的重要一环是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尤其是通过与亲人的互动,挖掘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在部编版七年级教材中,《再塑生命的人》这样的文章展示了人与人之间深刻的情感纽带,尤其是通过海伦·凯勒与沙利文教师之间的情感互动,传递了人性中关爱、希望与坚持的力量。教师可以通过这篇课文,鼓励学生回顾自己成长过程中与教师、父母或朋友之间的情感故事,撰写一篇关于感恩或成长的作文。
通过回忆生活中的这些情感瞬间,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生活经验融入写作中。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我的启蒙老师》,引导他们回忆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并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对教师的感激之情。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写作技巧,还学会了如何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内心世界。
三、角色扮演与创作欲望的激发
写作不仅仅是一种技艺,它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往往较为薄弱,主要原因在于情感体验的不足以及如何将情感有效转化为文字表达的困难。通过情感体验的情境创设,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挖掘自己的情感,并通过写作将这些情感充分表达出来。
1.从经典文本中感受情感流动
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不少篇目,尤其是抒情类散文和诗歌,充满了情感的流动。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经典文本,帮助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并引导他们模仿这种情感的呈现方式。例如,《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以质朴的文字叙述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母子之间的深情厚谊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篇文章能够打动人心?通过对文章情感脉络的剖析,学生可以体会到,真正的情感往往源于生活中的点滴。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写一篇回忆性的文章,如《我和父母的一次对话》或《我与家人共度的时光》,鼓励他们从生活中寻找情感的源头,并尝试用简洁的语言将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出来。
2.通过影视和音乐唤醒情感共鸣
除了课本中的文本,教师还可以通过影视片段或音乐欣赏来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欣赏经典电影片段或情感深沉的音乐时,学生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将这种共鸣转化为文字表达。在《植树的牧羊人》一文中,作者以冷静而克制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朴实无华却富有力量的故事,文章的情感张力是通过对主人公行动的描写展现出来的。
为了让学生理解这种情感的表现手法,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关的纪录片或短片,如展现大自然的美丽与人类对其的破坏,随后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在观影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并在写作时注入自己的真实情感。这种通过视觉和听觉唤醒情感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复杂的情感转化为文字,并提升他们的写作感染力。
3.设计情境活动,唤起深层情感
情感体验不仅可以通过外部媒介来唤醒,还可以通过教师设计的一些情境活动来激发。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写作任务。例如,写一封信给未来的自己或过去的自己,或者描述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生活经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回顾过去的生活,唤起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并尝试通过写作的方式将这些情感表达出来。
结合七年级教材中的《女娲造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假如你是女娲,你会如何看待自己创造的人类?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可以思考生命的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从而在写作时能够融入更多思考与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类似的情境活动,如让学生描述一位他们最为尊敬的人物,或讲述一次难忘的家庭聚会,这些活动能够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并帮助他们将这些感受通过文字进行表达。
情境创设作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重要策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创作欲望。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引入、情感体验的引导与角色扮演的实践,学生能够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进行写作,不仅提高了写作技巧,更能够在写作中表达个人思想与情感。新《课标》要求下的写作教学,应当更多地关注情境创设的多元化与创新性,推动学生写作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晓薇《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情境创设路径与效果评估》,《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4年第4期。
[2] 车鹏利《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情境创设策略》,《山西教育(教学)》2022年第7期。
[3] 刘洁琳《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研究》,扬州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丁童玲,1980年生,女,汉族,江苏南京溧水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