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情境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分析
作者: 李小玲摘 要:基于真实情境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是一种通过构建具有现实感和关联性的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学习任务中获得知识、技能与情感体验的教学模式。此策略通过多样化的情境创设、任务设计和资源整合,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立足真实情境开展大单元教学的实际策略,并探讨如何在丰富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完成深度学习与自主探究,最终实现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
关键词:真实情境 小学语文 大单元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4.033
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强调将知识、能力与情感相融合,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深度参与和综合发展。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策略逐渐成为大单元教学设计中的关键环节。真实情境的构建不仅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内容,还为学生提供了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机会。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同时培养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如何有效运用真实情境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大单元教学与真实情境创设的概念解读
大单元教学是指以某一主题或任务为核心,对教材中的单元知识进行系统的整合与重组,围绕该主题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构建大的教学主题,将多课型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在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提升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大单元教学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主题将不同篇章、技能、知识点进行统筹。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单篇文本,还通过拓展阅读、跨学科融合等方式,将知识纵横整合。大单元教学通常伴随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如小组讨论、项目报告、角色扮演等,这些任务可以推动学生在真实任务情境中运用所学。真实情境创设指教师在课堂上模拟或提供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背景、文化场景相关的情境,通过这种情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运用所学内容。这种方法通过将抽象的知识置于真实的生活或社会情境中,帮助学生产生共鸣与思考,从而加深理解与应用能力。情境往往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使学习更具现实意义。通过设置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或知识的理解。真实情境往往伴随问题的提出,这种问题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鼓励学生进行思考与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单元教学与真实情境创设可以结合应用,通过设计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主题单元,将课本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相联系。例如,在教学节日主题时,教师可以结合中秋节、春节等节日,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讨论、表演、制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节日文化及相关文学作品,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还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好地运用语文知识。
二、基于真实情境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化生成
大单元教学不同于单一课时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将零散的知识通过大主题或大任务串联起来,使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所学知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通过连续、深入的学习过程,逐步形成对某一主题的全方位理解,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纵向深化,还可以促使学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横向关联,形成更为系统的认知结构,使其知识生成更具连贯性和体系性。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重新规划与整合,使学生能够从基础知识入手,逐步提升到对高级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通过不同层次任务的设计,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逐步扩展和深化,从而实现知识的层次化生成。
(二)增强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而这些文化元素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得以生动呈现,使学生在体验中感知、理解和接受文化的精髓。大单元教学中,文化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载体,更是学生认同自我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真实情境,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和体验文化背后的历史积淀和人文精神,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同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增强文化认同感。真实情境不仅是一个工具,更是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载体。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能够感受到文本中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进而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形成内在的价值认同。
(三)促进学生的综合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以单一的知识点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广度。而真实情境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学生需要在复杂的情境中整合多种信息,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和思考。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掌握,还涉及语言运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中,这一过程需要将知识从具体的学习内容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进而培养学生的迁移性思维能力。思维迁移不仅是知识应用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路径,学生通过在不同情境中的实践与思考,能够逐步形成综合性、灵活性的思维模式。
(四)提高学习实践性与应用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因此,将语文知识置于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真实情境中的语言使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能够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转化。传统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点的传授和记忆,忽视了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而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形成“学以致用”的学习模式。且大单元教学通过构建连续的、系统的主题情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提升语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基于真实情境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明确大单元教学目标,精准设计真实情境
明确大单元教学目标是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需求精准匹配的关键。通过清晰的教学目标设定,教师能够为每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指引方向,避免教学过程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精准设计真实情境能使教学任务更具实际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真实的、贴近生活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提升学习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该种教学设计将知识的传授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有效推动了学生的能力提升。此外,教师设计的大单元教学目标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同时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在设计情境时需确保情境与教学目标一致,使情境活动能够始终服务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为例,这一单元精选了《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三篇课文,配有一篇略读课文《小岛》和部分阅读链接材料。教师可以设计教学目标为:1.精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强烈爱国热情和振兴中华的期望。2.通过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结合历史背景探讨文本中的爱国思想。3.帮助学生认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形成以个人力量促进国家发展的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关于情境的设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圆明园的毁灭》相关的历史影像或资料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那一段屈辱的历史,激发情感共鸣和爱国之情。然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讨论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所知的社会现象,讨论当今的中国少年应如何肩负起振兴中华的责任,这种情境能够让学生把爱国主义情感具体化、现实化,增强其使命感。
(二)制订大单元学习任务,助推学生深度学习
大单元学习任务的设定为学生提供了多维度的学习路径,使其不仅停留在对表面知识的理解层面,还能通过任务的完成,深入思考并运用所学内容。通过与真实情境相结合,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能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进一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这一学习过程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任务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路径和方法进行探索与解决,这种开放性的任务设计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在任务中自主选择和决策,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为例,其单元主题是“探索天地间的奥秘,从普通事物中发现美”,本单元的总学习任务是创编“发现自然之美”文集,以此为核心任务,统领整个单元的教学,通过四个子任务引导学生逐步实现目标。子任务1:普通事物中的美——小练笔。教师设置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普通事物,例如,带领学生到校园或社区中的自然环境进行观察,记录美丽的事物,并进行简短的描述,此任务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官和想象力,从日常的事物中寻找美,培养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子任务2:仿写开头,介绍事物的几个方面。学生需要模仿文本开头,仿写一段描述某个事物的短文,此任务将提升学生的信息整合和表达能力。子任务3:展开想象,创编火烧云的颜色或形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展示,将不同形态的火烧云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感知火烧云的美丽和变幻无常,学生可以根据所见所闻,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关于火烧云的个性化描述。子任务4:介绍国宝大熊猫。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或图片展示大熊猫的生活习性、生存环境等信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到大熊猫的可爱和珍贵。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需要综合前面学习到的技能——从多个方面介绍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细致描写。
(三)整合大单元情境资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情境不仅仅是文本的延伸,更是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泉。通过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情境创设形式,能够有效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且,资源的多样化和情境的丰富性有助于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真实情境的呈现,学生能够在多感官的体验中更好地融入学习过程,积极参与到学习任务中。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为“童年岁月”,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计“制订童年时光胶囊”的任务。然后整合与童年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课文,包括单元中的选文《秋天的怀念》《童年的发现》等,这些文章通过回忆童年往事,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快乐与成长。教师也可以利用纪录片、电影片段或视频,展示与童年相关的场景或人物,例如,播放一些孩子们在不同环境下玩耍、学习的画面,激发学生对自己童年经历的回忆与联想。为了增强项目的真实性,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童年相关的实物资源,如老照片、旧玩具、童年时用过的书籍、文具等。通过这些具体的物品,学生可以更直观地联想到童年生活的点滴,这些实物也可以成为制作“时光胶囊”的素材,增强任务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甚至还可以鼓励学生与家长、长辈或朋友交流童年回忆,收集与童年有关的故事或物品,拓展学生对童年的理解。通过家庭或社区的支持,学生能够从不同视角获得童年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转化为创新表达的灵感。制作时光胶囊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从个人经历出发,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表达欲望,也增强了个性化思维的培养。
(四)凸显真实情境的关联,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通过建立具有关联性的真实情境,能够使学习内容更具连贯性,避免知识的碎片化。学生在不同情境之间转换时,通过前后内容的呼应和整合,可以在理解和思考上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从而更系统地掌握大单元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遨游汉字王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汉字的千年之旅: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为主题,创设真实的汉字教学情境。通过展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等不同阶段的汉字演变图片,向学生展示汉字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并运用历史故事的方式,将甲骨文如何在古代用于占卜、金文如何用于铸造青铜器等内容生动呈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悠久历史。接下来,教师让学生亲手体验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发放印有甲骨文、金文等古代汉字的卡片,学生模仿这些字形,用毛笔或类似的工具在纸上书写,这一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古代汉字的独特形态和书写技艺,还能通过亲身实践加深对汉字演变的理解。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汉字的演变,教师可以展示汉字在不同时期的实际应用场景。例如,展示刻有金文的青铜器、篆书的印章艺术、隶书在书法中的广泛应用等。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物和文化艺术展示,让学生了解汉字不仅仅是沟通工具,在中国历史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通过设计具有关联性的真实情境,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并通过多样化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基于真实情境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不仅突破了传统教学中的局限,而且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深度、学习体验和综合素质的发展。通过情境间的连贯性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以及丰富的资源整合,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加立体、丰富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可见,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还帮助学生构建了更加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文化认同感,从而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彩彩《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文科爱好者》2024年第3期。
[2] 郭亚琼《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情境与任务的设计策略》,《新课程》2024年第18期。
[3] 戴瑞芸《小学语文大单元情境下的多元评价》,《全国优秀作文选(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2024年第3期。
(李小玲,1986年生,回族,甘肃天水张家川县人,大学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