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

作者: 刘晓静

摘 要:文章探讨了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重点讨论了大概念的核心定位、任务驱动的实施方式和实践应用的整合性。本文提出,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强调以大概念为核心引领教学主题,通过真实情境的任务驱动和任务链式的学习进程,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语文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 高中语文 大单元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4.045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逐渐受到重视。这种教学模式采用整合大概念、任务驱动和实践应用,来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实践能力。设计与真实情境紧密相关的任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还强化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习过程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

一、项目式学习和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统一性

1.大概念的核心定位

大概念在项目式学习与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中占据核心地位,成为两者统一的关键。大概念不仅决定了课程的整体方向,还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清晰的路径。通过将分散的知识点整合为有机整体,大概念帮助学生在知识的积累与运用中找到逻辑关系,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大概念的设定为教学内容赋予了明确的指向性。每一个大单元的教学设计,都是围绕一个或多个大概念展开。这些大概念往往代表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涵盖了知识的基本面貌及其应用场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大概念可以是“文学鉴赏”“文化传承”或“语言表达”等,它们不仅决定了单元内各个知识点的关联性,还统领着整个教学过程,使教学更具整体性和连贯性。在项目式学习中,大概念同样具有引领作用。它为学生的项目设计提供了方向,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自然地整合所学知识,从而实现学习目标的达成。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缺乏整体的学习框架。大概念则通过明确的逻辑关系,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大概念可以围绕“文化传承”展开,分析不同诗人的作品,学生不仅掌握了具体的诗歌技巧,还理解了这些作品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2.任务驱动的实施方式

任务驱动的实施方式是项目式学习与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核心机制,两者都在教学过程中依赖这种模式,希望通过具体任务的引导,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这种教学模式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采用任务模式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在于任务的设计。任务必须具有挑战性,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挑战性任务不仅迫使学生超越他们的舒适区,也推动他们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会围绕大概念设计多个任务,这些任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还需要他们通过实践来解决与任务相关的具体问题。例如,在语文教学中的小说单元,任务会涉及学生编写剧本、排演戏剧等。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时,需要调动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进行实践操作,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

真实感是任务驱动教学的重要元素,任务必须与现实世界相关联,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其实际意义。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面临的任务往往来源于真实世界中的问题,这种真实性使得学生的学习不再只是理论的演练,而是与他们的生活、未来职业或学习需求紧密结合。在语文大单元教学中,任务的设计也注重这一点。例如,在“文化传承”主题下的学习任务中,学生可能被要求研究家乡的文化遗产,并写作一篇有实际影响力的文化保护提案。这样的任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应用价值,也促使他们将学习成果融入现实,产生实际效果。

3.实践应用的整合性

项目式学习与大单元教学都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强调知识不仅停留在课堂上,更要延展至现实生活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知识与应用脱节的问题,促进了学生对大单元核心概念的全面掌握。两者通过实践应用的整合性,赋予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检验和应用知识的机会,使学习不再仅仅是抽象的认知活动,而是与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紧密联系。

在项目式学习中,实践应用成为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不再是简单地记忆知识点,而是在实际项目中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具体的任务中。这种实践性学习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知识背后的应用场景。例如,在项目学习中,学生可能被要求设计一项文化活动,通过组织与实施这项活动,他们需要将语文课程中的写作、表达、策划等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这样的过程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还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大单元教学也非常重视实践应用的整合性。在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辅相成。教学不再局限于对文本的分析讨论,而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例如,在古诗词单元,学生不仅要掌握诗词的语言艺术,还需要自己创作诗歌或举办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创作与表达。这种从课堂到实践的延伸,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词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同时提升了他们的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

二、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1.大概念引领主题设计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大概念引领主题设计是构建大单元教学的核心。大概念不仅为教学提供了整体方向,还具有统领性作用,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体验相结合,形成系统化的学习结构。在设计教学时,大概念的选择必须基于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确保教学目标的精准性与针对性。以高一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这一单元围绕“青春的价值”展开,通过对《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百合花》这三篇作品的学习,探讨青春时期的理想与使命、对社会的思考与未来的追寻。

大概念的选择不仅局限于知识点的传授,更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深层次的思想内涵。《沁园春·长沙》展现了毛泽东在青春时期的壮志与激情,他在长沙经历了革命的洗礼,形成了对中国未来的宏大构想。此作品中的大概念能提炼为“青春的理想与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在青春期阶段如何在社会浪潮中找到个人定位,以及如何通过奋斗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理想。《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则是讴歌大自然的文章,象征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新思想的传播。在教学中,这篇作品的大概念可设定为“青春的呐喊与时代潮流”,引导学生理解青春的激情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并思考个人如何在时代潮流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而《百合花》则描绘了战争年代的人性美,展示了青春期对美好人性的追求。这篇作品的大概念可归纳为“青春的纯真与人性之美”,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青春期的纯真感情与对生活的热爱。这些大概念的设定,让教学不仅体现了文本表层的内容,更深入探讨了青春的精神内涵,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大概念的引领将这些看似不同的文本有机整合,形成统一的学习主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到具体的语言技巧与文学手法,还通过对大概念的理解,深化了对青春主题的认识,为教学提供了宏观的视角,使教学内容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而是贯穿始终的思想主线。正是这种大概念的引导,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2.真实情境驱动任务设定

在项目式学习中,任务设定的核心在于真实情境的创设。这种真实情境不仅将学生带入具体的学习环境中,还帮助他们通过情境化的任务体验,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以高一上册第七单元为例,该单元围绕“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展开,学习任务需要以真实情境驱动学生深入理解自然景物描写与人生思考的关系,从而激发他们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故都的秋》可以作为真实情境任务设定的典范,郁达夫描绘了北平秋天的萧瑟景象,同时表达了对故都的一往情深。学生可以思考现代城市中的“秋味”与郁达夫笔下的北平秋天有何异同。这样的任务让学生不再是被动阅读,而是主动参与,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重新审视自己身处的自然环境和内心情感。这种真实情境的设定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连接起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的融合。同时,《我与地坛》则提供了另一种真实情境的设定方向。史铁生描写地坛,展现了他对生命与命运的深刻思考。真实情境任务设置为让学生前往一个对自己有深刻意义的景点,体验那里的自然氛围,写一篇反思性散文。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观察自然,还要反思自己的生活和生命意义。这样的任务设定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环境中思考。《赤壁赋》通过夜游赤壁,表现了苏轼在面对历史兴衰、个人境遇时的复杂情感与人生哲理。任务可以设定为学生夜游某个历史遗址,体验历史的沉淀与自然的壮美。学生需要在任务中观察自然景物,感受历史氛围,并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在这一过程中对人生的感悟。这一任务情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情、景、理”的结合,还促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作品主题的契合点,将文学作品中的哲理转化为自己的生活体验。

3.任务链式推进学习进程

在大单元教学中,任务链式推进学习进程的设计方式尤为关键,将核心任务分解为多个子任务,学习过程层层递进,每一个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理解知识的机会,并且确保学习的连贯性。以高二下册第二单元为例,这一单元围绕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展开,通过《记念刘和珍君》《包身工》与《荷花淀》三篇作品,探索中国革命的意义与革命志士的高尚品质,有效引导了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单元主题。

任务链的首个环节可以从《记念刘和珍君》开始。鲁迅的这篇纪实性文章,深刻表达了对三·一八惨案的悲愤与对烈士的敬仰。在这个子任务中,学生需要首先理解鲁迅的愤怒与悲痛,从而感知革命斗争的残酷性与正义的力量。任务将设定为分析鲁迅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表达对刘和珍等烈士的哀悼与对反动势力的谴责,并探讨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情感。这一任务让学生深入体会革命志士的英勇牺牲精神,为后续学习打下情感基础。接下来,任务链的第二个环节转向《包身工》。夏衍的这篇纪实报告揭示了旧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进一步深化对革命意义的理解。在这个任务中,学生将着重分析作品中的纪实性手法以及作家是怎样反映社会现实的。在这一任务中,学生将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深入探讨旧中国的社会状况如何催生了革命。通过对包身工生活状况的具体描写,学生们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革命文学中的现实关怀。这一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革命背景的认识,也使他们意识到革命斗争背后的深层次社会根源。接下来,任务链的第三个环节将聚焦于孙犁的《荷花淀》。在该作品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物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抗战时期革命志士与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及其情感世界。此部分要求学生从文本中的景物描写出发,分析这些自然元素是如何反映出当时革命斗争既富有诗意又充满残酷的一面,从而全面理解革命文化在不同层面上的表达方式。

上述任务链的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不断完成每一个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对大概念的理解。每一个子任务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确保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不仅仅是对单个作品进行理解,更是在整个单元的主题下进行思考。通过这种任务链的推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感受到革命斗争的历史沉重感,也能体验到文学作品中的美感与人性光辉。

4.多维评价强化学习反思

多维评价在强化学习反思方面不仅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还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做出适当的调整。评价不应仅限于最终的学习成果,更应贯穿于学习的各个环节,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成长进步。

自评是多维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效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自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表现进行客观审视,不仅评估自己在知识掌握方面的得失,还需要反思在任务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所采取的策略。通过自评,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后续学习制定更加有效的策略。

互评是另一个关键维度,学生之间的互评能提供来自同伴的多角度反馈,使学习过程更加立体。互评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是评价者,也是被评价者。他们从同伴的反馈中获取新的见解与思路,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学习过程。互评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使他们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种互评的方式让学生更加关注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提升,客观评价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教师反馈则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专业的指导。教师观察学生在任务中的表现,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学习态度、任务执行等方面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这种与教师的交流,让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启发,并能够在学习策略上做出更加合理的调整。

通过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我们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语文学科核心概念的理解,而且通过实践活动使知识得以灵活应用。这种教育方法的推广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教育者在未来应继续优化这种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谭天俊《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华夏教师》2024年第4期。

[2] 涂昭美《高中语文大单元项目式学习模式设计探究——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古诗词教学为例》,《成才之路》2024年第3期。

[3] 郑佳慧《项目式学习下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策略研究——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为例》,《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24年第14期。

(刘晓静,女,汉族,山东菏泽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班主任、备课组长,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