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初中历史教学与数字化技术的融合策略研究
作者: 张建军摘 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落实的教学目标,也是彰显历史课程育人价值的客观需求。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核心素养理念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不论对教师教学还是对学生学习都有积极作用。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课堂观察、经验总结等方式研究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初中历史教学与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对策,以期优化教学效果。结合初中历史教学规律与核心素养内涵,本文建议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以生为本原则,科学、合理地运用数字化技术,包括制作思维导图、播放历史地图、丰富文字史料、播放精选视频、进行多维训练等,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构建完整历史知识体系的同时获得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 数字化技术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4.047
新《课标》指出,要注重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还强调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在新《课标》指导思想下,教师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创新教学理念,引进新的技术,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推动历史教学与数字化技术融合,有效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现阶段,虽然初中历史教学中已经广泛运用数字化技术,但效果并不理想,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数字化技术助力学生核心素养提高的功能,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深,有待进一步开发。故此,本文就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如何基于数字化技术构建高效历史课堂展开探讨。
一、历史教学与数字化技术融合的优势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数字化技术,不论对教师教学还是对学生学习都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传统历史课上,教师经常采取的教学方法是知识灌输,而单一的教学内容、方式让原本对历史存在畏惧情绪的学生更加抵触、排斥,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融合数字化技术,可以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方式,给历史课堂提供更多的力量。以《百家争鸣》一课时的教学为例,由于这一部分内容涉及春秋战国时期各大思想名家的主流思想,内容深奥。在传统历史课上,教师以阅读教材与板书形式介绍各大学派的思想,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各家思想的优越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差异性。而有了数字化技术的介入,教师可以在讲述的过程中穿插形象直观的图表、图片等内容,比如,带领学生观看《百家讲坛》中介绍百家争鸣的视频片段,此类专业性较强的视频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理解各家思想。从学生角度来说,传统历史课上,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数字化技术的融入给历史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情境创设、探究式学习等新兴教学方法有了更多实践的空间,教学活动更加精彩、丰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在初中历史课上,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掌控者,学生有了更多自主展现、表达的机会。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三国鼎立》一课时,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设置闯关游戏,以现代化技术作支撑,要求学生分别扮演诸葛亮、曹操等人物,并在游戏中面对“是否实施这一军事决策?”“是否增加百姓赋税?”等问题做出相应的决策,在游戏的最后,判断自己所扮演的人物是否可以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诸如此类决策游戏既可以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在无形中考查了学生的历史敏锐度、历史理解力等。而且,经过游戏活动的思考与体验,学生也深刻地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所做选择的前因后果,在此基础上形成公正、客观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也得到培养。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教学活动与现代化技术的融合,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丰富其情感体验,还能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历史教学与数字化技术的融合策略
(一)利用数字化技术制作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建构知识脉络
数字化技术具有思维导图绘制功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围绕某个历史事件、人物等整合归纳相关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清晰而简练地呈现出来,从而化繁为简。鉴于初中历史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师在课上可以组织学生以思维导图为载体认识历史发展空间要素、时间顺序,依据历史发展过程探索和总结历史规律等。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水平,还能够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素养。
以《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课为例,教师在初步讲完本节课知识后,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绘制功能,以“我国古代科技、建筑与文学发展”为中心拓展延伸,要求学生以夏商周时期为出发点,以明朝为落脚点,归纳科技、建筑与文学发展历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历史教材为辅助工具,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梳理并归纳相关历史知识。以古代科技发展为例,商周出现青铜器,春秋后期我国发展了青铜业、冶铁业等。按照时空发展顺序进行梳理,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古代科技发展历程,时空观念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有效培养。与此同时,在梳理过程中,学生批判性地认识到科技发展推动了社会发展,而社会稳定发展与农耕经济发展同样也能够反过来推动科技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唯物史观。此外,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梳理客观地认识到科技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延续同时也在不断开拓的过程,深刻地体验到古代劳动人民敢于创造、刻苦努力、不断钻研等精神品质,从而形成历史解释素养。
(二)利用数字化技术播放历史地图,引导学生联系历史事实
在历史教学中,地图是重要的辅助工具。数字化时代,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给学生播放历史地图,还可以根据教学需求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大地图,让学生观察得更加细致、清晰。借助历史地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特定时间或空间中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发生地点与时间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等素养。同时,教师还可以以历史地图为载体给学生讲述其中蕴含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表达感悟,以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历史解释等素养。诸多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在初中历史课上,教师利用数字化技术播放历史地图并引导学生联系历史事实,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深度,促进其核心素养发展。
以《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课上利用多媒体播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并局部放大,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地图上的地点标记进行思考与探究,基于图片史料、文字史料等验证张骞出使西域历史事件的真伪,以此深化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培养其史料实证素养。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以地图为载体分析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地区以及起始点等,然后组织语言,用自己的话概括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从跨学科融合角度出发,利用多媒体的放大功能对地图局部进行放大,让学生仔细观察张骞出使西域所经路段周围的环境,并联系地理学科知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体验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与不易,感受其勇于开创、坚持不懈、不辱使命的精神品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从而在学生心中厚植家国情怀。
(三)利用数字化技术丰富文字史料,引导学生验证历史观点
数字化技术具有资源共享优势,这也是数字化技术在教育领域中深受广大教师青睐的原因之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利用数字化技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可以发挥这一功能,通过引擎搜索等方式获得丰富的文字史料,包括查阅历史网站、搜索电子书籍、查询历史纪录片等,再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合理开发并运用,让学生能够全面、深刻地了解史实。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突出学生主体性的角度出发,鼓励学生自主运用数字化技术查阅资料,在此基础上分析历史现象及其背后原因、结合所查阅的史料解释历史事件、验证历史观点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以《百家争鸣》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百家争鸣”这一主题搜索相关的文字史料,如《战国策》《史记》等历史典籍,从中挑选与百家争鸣有关的篇目阅读,如《孔子世家》《老子韩非列传》等,以此拉近学生与各大学派代表人之间的距离,深化学生对孔子、墨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包括生平经历、生活年代等,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拓展阅读这些经典书目,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探索,从中发现新观点、新思路等。例如,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字史料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然后从瓦解的分封制与逐渐崛起的士阶层等角度探讨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即解释其出现的必然性。还可以让学生阅读文化典籍《韩非子》《墨子》《老子》等,然后根据书中内容解释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如“仁”“无为而治”等,在提升学生历史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培养其历史解释素养。总而言之,历史教材内容有限,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发课程资源,补充教材内容的不足,以此拓宽学生阅读深度、广度。有了课外资源的加持,学生不仅对百家争鸣局面有了深刻、全面的认识,也从中体会到诸子百家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形成家国情怀。
(四)利用数字化技术播放精选视频,引导学生感悟历史场景
相较于文字所呈现的内容,视频呈现出来的内容更有感染力,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在初中历史课上,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播放精彩视频,利用背景音乐渲染、画面播放等方式将历史发展过程还原出来,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以历史视频为载体展开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让学生从视频中汲取历史知识、感悟历史场景、解读历史事件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教师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将视频内容与课本知识充分联系起来,从而拓宽学生的解读与观赏视角。
以《三国鼎立》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课上播放从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节选的视频片段,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此基础上抛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播放“官渡之战”视频,然后问学生:“曹操能够持续不断发展,打败袁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曹操是如何打败袁绍的?”等问题。通过视频片段,学生了解了曹操烧毁袁绍军粮、曹操与袁绍官渡对峙等历史事件,结合教材内容,认识到当时曹操在北方最大的对手就是袁绍,但曹操之所以能够打败袁绍,与其大力发展生产以及采取屯田制有很大的关系。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并回答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素养。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三国演义》电视剧中关于曹丕废除汉献帝以及刘备入川袭取成都等视频片段,并让学生思考是否因为孙权、曹丕、刘备等人物的个人能力才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引导学生从经济生产等角度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多维训练,引导学生应用历史知识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仅仅依靠灌输历史教材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启发学生思考,而且要让学生接触不同情境,以此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数字化时代,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收集各种类型的练习题,还可以建立习题库,以此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多维度训练,拓宽学生思考深度,培养其核心素养。
以《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为例,教师可以从跨学科角度收集材料,然后设置习题,对学生进行多维度训练,引导学生应用历史知识,在增强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同时促进其核心素养发展。例如,教师从“历史+美术”视角出发,利用现代化技术搜索美术作品《清明上河图》,然后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出来。接着,教师围绕《清明上河图》向学生提出问题:1.《清明上河图》创作于什么时期?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什么?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历史现象?列举原因。在美术作品的加持与问题的启发下,学生走进北宋时期,将自己代入当时的朝代与角色,从而形成时空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提示,让学生依据教材中关于介绍农业发展的内容去思考与探究,从而找出北宋商业贸易繁荣的原因,以此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课上,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发习题资源、创新训练方式等,贯彻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
综上所述,现代化技术的功效有目共睹,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肯定。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现代化技术在互动交流、资源开发、情境创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的多样化功能深入探索、全面思考,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学生的思维方式、知识素养与学习状况着手优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加类型多样的学习活动,运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多角度分析与运用历史知识,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的同时,使其形成良好的时空观念,充分彰显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安凤英《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提质的策略》,《读写算》2024年第23期。
[2] 陈晓凤《基于信息化视野初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策略探究》,《考试周刊》2024年第27期。
[3] 徐州《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措施研究》,《新智慧》2023年第35期。
[4] 王彦霞《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措施研究》,《教书育人》2022年第29期。
[5] 董淑玲《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措施研究》,《家长》2020年第23期。
[6] 王艳颖《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初中部编版新教材教学为例》,《学园》2018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