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索
作者: 李晓花[摘 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正经历深刻变革。深入剖析人工智能给高职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多方面影响,全面探讨教师在知识结构、教学技能、角色定位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并系统地提出包括提升技术素养、创新教学实践、强化合作交流以及深化教育研究与反思等一系列专业发展路径,旨在为高职大学英语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持续成长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助力其有效应对变革,提升教学质量与育人水平。
[关 键 词] 人工智能;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智能化升级;沉浸式体验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7-0061-04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教育版图。在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领域,智能语言学习软件、自动批改评价系统、个性化学习推荐引擎等人工智能应用日益普及,既为教学带来了创新机遇,又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如何在这一科技浪潮中找准方向,探索出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路径,成为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
一、人工智能对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一)学习资源的整合与个性化推送
人工智能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整合了海量的英语学习资源,涵盖各类文本、音频、视频等形式。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如学习轨迹、兴趣偏好、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学习习惯等多维度信息,智能系统能够为每位学生精准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套餐[1]。例如,对于热衷于影视英语学习的学生,系统可推送经典英语电影、电视剧片段,并附带词汇解析、文化背景介绍以及口语模仿练习等相关资料。而对于有意向从事外贸行业的学生,则能提供商务英语合同范本、外贸函电实例、行业英语新闻报道等针对性资源。这种个性化推送极大地提高了学习资源的适配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使学习过程更加高效且富有成效。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与智能化升级
传统高职大学英语教学多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统一的教学进度与方法,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人工智能的融入促使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智能化教学模式。智能教学平台可依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能力水平实时调整教学内容与策略,为学生规划个性化学习路径。例如,当学生在词汇学习环节表现薄弱时,平台自动推送强化词汇记忆的专项练习与趣味游戏;对于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升的学生,安排虚拟口语伙伴进行一对一对话练习或提供个性化口语训练课程。同时,借助智能课堂互动工具,如在线抢答、小组讨论区智能评分、实时反馈机制等,课堂互动性显著增强,教学过程更加动态化、灵活化,充分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2]。
(三)教学评价的精准化与全面化
人工智能驱动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了从传统单一评价向多元精准评价的重大跨越。自动批改作文系统不仅能够迅速给出作文分数,还能精准识别并详细标注语法错误类型、词汇运用不当之处、篇章结构逻辑缺陷等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修改建议与相似优秀范文参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身写作不足并加以改进;口语测评软件利用先进的语音识别技术,对学生的发音准确性、语调自然度、语速流畅性以及语言表达连贯性等多个维度进行精确评估,生成可视化的评价报告,直观呈现学生口语能力的优势与薄弱环节,为教师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提供了有力依据[3]。此外,通过对学生学习全过程数据的持续跟踪与分析,包括学习时长、参与讨论活跃度、作业完成准确率及时间分布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运用以及学习效果达成情况,使教学评价更加客观、全面、深入,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挑战
(一)知识结构的局限与更新压力
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大多毕业于英语语言文学或教育专业,其知识储备主要集中于英语语言知识体系、教学理论与方法等领域。然而,在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教学的背景下,教学过程已涉及计算机科学、数据挖掘、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学科交叉知识。教师可能缺乏这些新兴技术领域的知识根基,在面对智能教学工具与平台时,往往难以深入理解其背后复杂的技术原理与运行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潜在优势。例如,在运用智能教学系统进行课程设计与优化时,由于不熟悉数据挖掘算法如何精确分析学生学习数据,可能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在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故障或异常情况时,因技术知识匮乏而束手无策,严重影响教学的正常秩序与质量。
(二)教学技能的适配性困境
传统教学技能侧重教师在课堂讲授、板书设计、教材讲解等方面的能力表现。而在人工智能环境下,教学场景与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需掌握一系列全新的教学技能以适应智能化教学需求。这包括熟练操作各类智能教学平台,如课程创建与管理、资源上传与整合、在线测试与评估设置等;有效组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确保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环节紧密衔接、过渡自然,学生参与度高且学习效果良好;善于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技术创设沉浸式英语学习情境,增强学生学习体验与语言应用能力;能够运用教育数据分析工具解读学生学习行为数据,为教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等。然而,部分教师对这些新兴教学技能的掌握程度较低,在学习与应用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与障碍,难以将其有效地融入日常教学实践,导致教学技能与人工智能时代教学要求之间存在显著差距,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三)角色定位的模糊与重塑挑战
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教学活动的核心地位,承担着知识传授者与课堂组织者的主要角色,学生则相对被动地接受知识传授。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度渗透,教师角色逐渐向多元化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陪伴者以及学习过程的设计者与管理者。教师需要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精准洞察与满足、学习动机的有效激发与维持、学习策略的科学指导与优化,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积极培育与塑造。然而,这一角色转变对许多教师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难以清晰把握自身角色定位,容易出现过度依赖智能教学系统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与个性化需求的情况,或者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与情感支持作用,导致师生关系疏离,教学互动效果不佳,最终影响教学质量与学生全面发展。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一)提升技术素养,增强技术融合能力
高职院校应制订全面、系统的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培训计划,涵盖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知识,如机器学习原理、深度学习算法、自然语言处理基础等;智能教学工具应用技能,包括各类主流智能教学平台的操作使用、功能模块开发与定制等;教育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如数据收集、整理、清洗、分析以及数据可视化技术等核心内容。培训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邀请高校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人工智能企业工程师以及行业资深学者,共同组成专业授课团队。线上课程通过网络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视频讲座、电子教材、在线测试等,便于教师自主安排学习进度,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线下工作坊聚焦于实践操作演练、案例分析研讨以及项目开发实践等环节,通过真实教学场景模拟与实践项目任务驱动,提升教师技术应用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4]。例如,组织教师参加智能教学平台实操培训工作坊,让教师在模拟教学环境中亲身体验平台课程创建、资源管理、教学活动设计以及数据分析等功能模块的操作流程与技巧,通过实际案例操作与小组协作项目,深入理解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英语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实现教学效果优化。
高职院校教师自身也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主动开展人工智能技术自主学习与实践探索[5]。如关注人工智能领域前沿研究成果与教育应用最新动态;参与在线学习社区与专业论坛,如慕课网、教育技术论坛、人工智能开发者社区等,与同行教师、技术专家以及行业从业者交流技术学习心得、分享应用经验,共同探讨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与教学困惑。同时,教师应将所学技术知识积极应用于教学实践,从简单应用场景入手,逐步过渡到复杂教学任务。例如,初期可尝试利用智能语音软件辅助英语口语教学,开展语音跟读、对话练习等活动,观察学生学习效果与反馈信息,总结经验教训。随着技术熟练度提升,进一步探索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英语学习模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建议与预测分析。通过持续自主学习与实践探索,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身技术素养与创新应用能力,从而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教学需求奠定坚实基础。
(二)创新教学实践,提升教学效能
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优势,构建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智能学习平台丰富的资源库与强大功能,开展预习、自学、复习等多元化学习活动。课前,教师通过平台推送预习视频、音频资料、词汇测试、背景知识阅读材料等,引导学生自主了解教学内容,激活已有知识经验,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课中,借助平台在线互动工具,如实时问答、小组讨论区、课堂投票、抢答竞赛等,开展多样化课堂互动活动,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学习积极性,及时反馈学习效果,调整教学节奏;课后,安排在线作业、拓展阅读、个性化学习任务推荐以及学习成果展示与分享等环节,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拓展学习深度与广度。线下教学则注重知识深化、实践应用与情感交流。教师根据线上学习数据反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与难点进行集中讲解与答疑解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构建知识体系;组织学生开展英语演讲比赛、戏剧表演、商务谈判模拟、英语角等实践活动,创设真实语言应用情境,提升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与心理需求,及时给予鼓励、支持与引导,营造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环节的紧密衔接与协同互补,实现教学资源优化配置与教学效果最大化提升。
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创设真实情境,培养学生英语综合素养与创新实践能力。教师设计一系列具有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的英语学习项目,如“校园英语文化节活动策划与组织实施”“英语旅游攻略制作与实地体验分享”“英语科技创新产品推广方案设计与市场调研”“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筹备与线上线下同步举办”等[6],学生分组完成项目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信息收集、资料整理、方案撰写、团队协作沟通以及成果展示汇报等多方面实践活动,全面提升英语听、说、读、写、译等综合应用能力。教师借助人工智能工具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支持与指导。例如,利用智能翻译软件帮助学生处理跨语言资料,运用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技术创设项目相关真实情境,如英语旅游景点虚拟游览、英语商务会议模拟场景、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虚拟现场等,让学生在逼真情境中沉浸式体验英语语言魅力,锻炼语言应用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借助教育数据分析平台实时监测学生项目进展情况,分析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数据,如团队协作互动频率、资料查阅深度广度、任务完成时间分布等,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针对性指导与反馈,优化项目实施过程,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与学习目标达成[7]。通过项目式与情境式教学创新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内在动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提升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综合素质与竞争力。
(三)加强合作交流,促进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