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

作者: 邱林

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0

[摘           要]  探讨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策略与模式。首先,对当前农业职业教育构建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的背景和意义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其在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面的关键作用,进而阐明了产教融合型教学基地对于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价值。其次,阐述了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定位,以及其建设的关键要素和评价指标,为基地设计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最后,对于促进农业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    键   词]  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7-0069-04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建设的要求;2023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提出了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多项重点任务。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持和精准指导。然而,当前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发展存在脱节现象,如何使人才培养更好地对接农业产业升级转型的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的策略与模式,以增强农业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推动农业产业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一、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背景

在中国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进程中,农业职业教育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农业职业教育面临一系列挑战,如课程设置滞后、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短缺、信息化水平偏低以及与企业合作不足等[1]。尽管近年来部分高校开始探索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如“学徒制”“订单班”等培养方式,但总体推广速度仍显缓慢,对人才培养的有效性造成了一定阻碍。尤其是在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技能培训方面,如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等领域的课程开发和实践教学仍待加强。这些问题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出现偏差,制约了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2]。

为应对这些挑战,国家制定了职业教育改革方针,明确要求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院校为支撑、政府为引导的合作机制,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形成“教育—产业—服务”的良性循环[3]。在此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需要建立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高端技能人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作为广西第一所农业类职业本科大学,以农业职业教育为核心业务,因此,探索如何建立产教融合型实践基地,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成为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意义

产教融合型实践教学基地对农业职业教育具有关键性作用。一方面,它构建了一个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的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4]。通过与农业企业的紧密合作,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进行实习与实践,亲身体验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如参与水稻种植、病虫害防控、农机操作等具体环节。这种直观且深入的学习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产教融合型实践教学基地作为连接职业教育与产业界的桥梁,对于推动产学研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借助学校的科研资源与人才优势,能够获得最新的农业技术与管理方法,进而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与市场竞争力。同时,学校通过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得以持续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产业发展的前沿,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双向促进、协同发展。

三、产教融合型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定位及建设指标

(一)产教融合型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定位

产教融合型实践教学基地在农业职业教育中发挥着多元化的功能,其核心定位涵盖教学、科研、服务和创新四个方面。教学功能是基地的基石,主要通过实践课程设置和实训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际操作技能。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为例,学校开设了以“作物栽培技术”“畜牧养殖实训”为主题的课程,确保每位学生在毕业前完成的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时的50%。

同时,基地还积极支持科研功能,依据行业需求开展应用研究,如“新型农业技术开发”与“数字+智慧农业”项目,每年推动至少1~2个相关课题的研究与实施。

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为地方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基地每年举办至少10场农民培训班,培训农民数量达到500多人次,培训内容涉及“现代农业技术”“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等主题。针对地方企业需求,成立了校企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促进技术转移,助力企业提高生产效率。

创新功能通过协同开发新型职业技能课程与农业科技项目得以实现,鼓励师生与农业企业联合开发先进的农业设备与管理软件,定期举办“互联网+创新大赛”,激励学生提交不少于30项创新项目,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应用能力。通过实现以上功能定位,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提升了教育质量,还有效服务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产教融合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

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型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本研究重点探讨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基地建设需求的确定依据专业教学与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更新,使实践教学始终具备前瞻性与适应性。借鉴先进的教育模式,以规划科学、布局合理为基础制定建设方案。该方案经过实证检验后,即进入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及课程体系制定等并行作业阶段,各分支任务同时开展,以缩短建设周期,提高建设效率。实施运营管理是基地建设的持续性工作,涵盖教师培训、学生实训、成果转化等多个环节。

四、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一)产教融合的建设方案

为满足农业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实际需求,本研究重点分析了传统教育模式与现代农业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进而构建出一套符合产教融合要求的教育体系。在理论指导下,首先从确立产教融合的具体目标入手,依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设计出一系列教学模块。这些模块以现代农业实践的核心需求为指引,不断优化教育内容与形式。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以“确定产教融合目标”为起始点的流程管理模式,随后针对各个策略点展开了横向及纵向拓展[5]。以对接产业需求方案作为开端,教案设计紧扣行业最新动态,同步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则侧重学生能力的定向培养。所有这些环节最终都集中落实到教学实践的具体实施上,力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

(二)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整合

依据行业需求及职业标准,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6],设置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课程内容。课程需涵盖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等多个方面,确保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不低于50%。使学生在完成基本理论学习后能够在实际生产中有效应用所学知识。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高度重视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对接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围绕典型工作任务设置课程。首先,依据专业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然后对这些岗位进行调研分析,归纳岗位工作内容,进一步解析岗位工作,梳理具体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依据工作任务确定学习模块,再根据学习模块重组设置课程,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学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该专业作为学校双高专业,对接食品工程技术专业群,将农产品食品生产企业的检验员、食品质量工程师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农产品食品检验员等技能证书要求,食品安全与质量检测比赛等技能竞赛要求,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以及企业的优质培训课程等资源,有机融入食品检验理化技术等专业核心课中,构建“平台共享、模块分享、拓展互选”“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见表1)[7]。

2.校企合作的深度拓展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搭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平台,作为牵头单位,成功建设1个自治区级广西现代农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积极参与28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及1个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此外,牵头1个建设自治区中国-东盟现代畜牧创新学院,与各方共建9个示范性特色产业学院,并与380多家农业企业达成实习、培训、兼职等多层次的合作协议,按照规定,学校每年至少组织两次产学研合作交流会议,通过互派教师、提供项目支持等方式,共享教育资源与成果,加深校企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8]。学校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根据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形成了以畜牧兽医专业群为核心,宠物养护与驯导、水产养殖技术、宠物临床诊疗技术为辅的专业体系。学院建设的畜牧兽医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既是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又是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该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促进了职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融合发展,培养出专业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有力促进了产教融合发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为教师科研活动的开展和学生技能培训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3.实践基地的建设与运营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现有实训场地面积16762平方米,现有仪器设备总值为6000多万元。学校拥有6个国家级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高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7个自治区示范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4个自治区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校内建有现代园区示范型、教学工场研发型、基本技能训练型等多种模式的教学实训基地。学校秉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建设思路,积极与行业和企业深入合作,组建了广西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并于2021年入选教育部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借助职教集团,遴选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企业作为实践基地,设立设备齐全的实训室,配置现代化生产设备和课堂所需的各类农业工具。截至2021年12月,学校已与广西金穗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桂林力源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产业学院及224家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合作企业累计接收学生实习人数达2429人,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项目36项。通过项目驱动学习,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参与实际的生产流程,如种植、管理及市场销售,提升其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学校通过建立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开展校企合作运营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实训基地,共同承担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这种模式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提高实训基地的教学质量。

4.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通过引进行业优秀人才、鼓励现有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等举措,增强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要求教师每年至少有三个月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自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成立以来,已批准618人次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活动。为进一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学校通过定点帮扶、单位协助、专项集中办公等多种形式,选派38人次一线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其中,14人被选派到学校定点帮扶村担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24人被抽调到自治区发改委、教育厅、财政厅、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办公室等单位开展挂职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依托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八桂田园,整合校内特色农业教学资源,不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行业发展动态更新学习,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前沿保持同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